我认为妨害白话推广的人都应该灭亡,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就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我儿时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都会被老师禁止,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赠的《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二十四孝图》中典故非常多,且作者对每一个典故,都有自己(儿童视角)的理解,两者结合,呈现出文学创作的另一种路径。
例:郭巨埋儿
典故讲郭家贫困,已经穷到不能供奉母亲了,认为儿子没了可以再养,可母亲只有一个。所以准备埋掉孩子,以供养母亲。其孝心感动了天地,所以挖坑的时候,挖出了黄金,孩子也保住了。
作者(儿童时期)却被这个故事吓到了。称不但自己不敢再做孝子,也怕父亲去做孝子。因为家境正在坏下去,怕父母也学了故事中的郭巨,那被埋的孩子岂不就是自己么?谁敢保证掘地的生活,真有那么巧能掘出黄金来呢?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引用典故,并巧妙地结合儿童时期对这种孝行的旁解,也可以理解为:典故与现实生活,以及人物个性的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学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