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面的十大谋士和十大武将

请大家从第一个到第十个个个列出来,谢谢。

三国十大谋士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的才能实在是很难描述:他平身为曹操六出奇计,其他的更是数不胜数,曹操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深根固本以争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吕布后灭袁绍、四胜四败之说力劝曹操对决袁绍、官渡之战劝坚守以待敌之变、胜利之后建议平定河北以免二袁养成气候、阴出阳、业迫使刘琮投降”等,这些计策极具长远战略眼光,全是举一足而动全身,对今后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建议是他力排终议而最终曹操采纳。可以说,曹操从一个弱小割据势力发展到与袁绍争锋的军事集团,进而成为北方统治者,与荀?是息息相关的。在那种复杂情况下,曹操随时都有“一着有误,满盘皆输”的危险,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刘备、袁绍、公孙瓒任何一个都有争雄天下的可能,然而为什么是他们失败曹操胜利?就因为曹操能采纳荀?正确意见,按照荀?战略策划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期间的时局复杂多变,在我看来,荀?的任何一计都不逊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论,荀?的思虑之深,眼光之远决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侍中守尚书令荀?,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月。……天下之定,?之功也。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按照荀?的计策行事,没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的功劳。当然曹操的话有些夸大,但是并没有什么不实之处。作为统治者的曹操,能有这样的心胸,也是难得。
曹操称荀?为“吾之子房”,多数时候曹操远征在外,荀?镇守后方,治理朝政,总管军粮人事调度,代曹操行使权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权管理,这很像萧何。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为曹操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良的功劳,也是荀?的风格,可以说,荀?集张良萧何的才能于一身,的确是“略不世出”的大才。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将他排在了第二位。然而荀?阻碍曹操为魏公,不管他出于何种考虑,却触犯了曹操的大忌,由于曹操急于架空汉帝权力,考虑倒荀?在曹营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对荀?言听计从,不打倒他的话估计曹操难以如愿以偿,造成了荀?不得善终的悲剧。可惜的是荀?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大才,却仿佛远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张良那样照耀千古啊。
曹公最重要的手下,像唐朝的杜如晦,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所以排名靠前,人品更是一流。他和李斯、萧何、杜如晦、李善长、赵普、范文程一样重要,估计没有尉缭、张良、陈平、贾诩、房玄龄、刘伯温等人聪明,但极端聪明的人往往建立不了这样的功业

第一位:诸葛亮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十七岁迁居到襄阳,他自己十分自信,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受到亲待,刘备得到他喜不自胜,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初见刘备之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荆、益,外结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的三分战略大计,为刘备的霸业指明了方向。
不久刘备被曹操击败,诸葛亮出使东吴,他的分析解除了孙权疑虑,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刘备抚平荆州,命他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与庞统入蜀,庞统战死后军力不足,调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平定州县,而后合围成都,升任军师将军。以后很长时间他镇守成都,负责国事治理与后方调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劝刘备登上帝位,封为丞相。而后刘备发动了对东吴战争,败于陆逊之手,托孤于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劝戒不要伐吴,估计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不过关羽的大意和刘备精锐部队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战略路线,再次与东吴联合。此后他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有力地巩固了后方的稳定,随后几度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五十四岁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几次北征无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国国力不如魏国,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正如贾诩所说: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再从刘备的知人之明和对诸葛亮的使用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三国志也如此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过从他毙王双,射杀张合以及司马懿巡视他军营对他天下奇才的评价来看,其军事能力也是一绝。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三国演义神化他困东吴大将陆逊于阵中;还作书二十四篇。
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关系。魏延长于谋略,但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对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严押运粮草出了一些毛病,诸葛亮把他罢归田里;马谡有才,在南征时提出了“兵战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却让他为将镇守街亭,后又在本缺人才的情况下斩了马谡。其实诸葛亮更擅长在刘备这样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权后用人上有着不小的缺陷,纵观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过于谨慎,对下属要求很是严格,使得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这些人只会听命行事,才能不得发挥。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压的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早在新野的时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刘备一段时间,后曹操获得了徐母,对徐庶的离去他没有强留,为母尽孝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下面的事则有点不近情理:刘封为刘备养子,非常有才能,史书记载他勇力过人,平定郡县,攻拔上庸等地所战皆克,是一员难得的年轻优秀将领,比刘禅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刘封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不救关羽有错误,但孟达的反叛和魏军的交战可以看出他对刘备还是忠心耿耿,刘封败回成都后,诸葛亮以封刚猛难治、刘备百年之后无人可治为由劝刘备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庞统的认可和刘备赏识,平定成都后被提拔为“治中从事”,但他为人狂妄,登上高位后更是如此,得罪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刻进言把他贬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满,酒后向马超发牢骚,结果马超向刘备做了报告,将彭漾下狱。彭漾酒醒后十分后悔,向诸葛亮写了很长一封道歉信,说身受刘备知遇之恩,无以为报,绝不是像马超说的那样要谋反,并隆重像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过自新,让诸葛亮代他向刘备进言。照理来讲诸葛亮该认真考虑才是,也许诸葛亮对彭漾印象太坏,反而劝刘备赐死彭漾于狱中……。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亮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诸葛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他身上散发出太多让人佩服让人学习让人崇敬的东西,让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实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光辉形象。他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亲历亲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乃至对手的尊重。数千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智慧的代名词,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历朝历代不乏贤才良相,然而不管他们有多么大的贡献多么高的才能,诸葛亮却超然于他们之上,成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生。
诸葛亮排第一还用说吗,单说名气就够了,和关羽一样,已经被神化了,其他人只好委屈一点了,人毕竟不能和神比。

十大武将。
第一名吕布.无论是从任何角度来评论,吕布首席猛将的宝座始终是无可争议的.与其说虎牢关一战,三英得以扬名.不如说吕布从此奠定了三国第一猛将的位置.关,张二人,两位万人之敌奋力合击三十回合没有从吕布讨得半分便宜,三英的合围中全身而退毫发不伤,这等武艺放眼江湖,无有出其右者.以至曹操那句"吕布非一人可胜"成为了著名论断.也使吕布每次遭遇被众多一流将领围击的悲惨命运.衮州一战,典,许,夏侯兄弟,李,乐,六位曹军主力战将共同围剿吕布,依然无法伤其毫发.(当然,吕布架遮不住,夺路而逃.)然而,奉先勇者勇耳,其智谋与雄才大略的曹操相比,直如同小儿.最后,困守下邳,城破人亡.一代猛将,就此终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也成了千古绝唱.

第二名赵云.从磐河桥两次救助公孙瓒,子龙揭开了一生英雄史诗般单骑救主的序幕.无论是刘备或者是其他的将领,在被大兵包围的危急关头,总有一员大将,仿佛天神下凡,手起一枪,某某落马,杀散围兵,力挽狂澜.他就是常山赵子龙.这个常山真定人,在长坂坡枪挑剑砍,杀曹营名将50余员.怀抱阿斗,冲出重围,视八十三万曹军如无物.令曹军闻赵云大名丧胆,这一战也让赵云的名声达到顶峰.然而,真正彰显其英勇的应该是曹刘的汉中争夺战,当时黄忠与张著被大兵围困.赵云纵马持枪,杀如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一杆银枪,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颌,徐晃心惊胆战,不敢与之迎战.张颌当年藐视张飞,敢于张飞正面死战.而徐晃在樊城保卫战中,孤军深入,竟获全胜,二人均是胆略过人的魏国名将.遇到赵云,竟然怯懦不敢与之争锋.足见赵云武艺绝伦.书中一大遗憾便是赵吕二人没有交过手,不然可见个高低.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一语道尽,无须再言.

第三名 张飞.这是一个极度藐视吕布的刚烈猛将.在徐州,动不动就冲吕大喝"决战三百回合云云".终于寻着了一个机会,抢夺了吕布五十匹战马.惹得奉先大怒,二人酣战了一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由此可见,正常状态下,张飞与吕布武艺差距甚微.杀得性起,丈八蛇矛狂戳乱撅,令人甚难招架.吕布偷袭徐州,明知道张飞酒醉,却不敢过分相逼.可见忌惮其狂野好战之甚.关羽与纪灵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张飞出场,不倒十个回合大喝一声,刺纪灵于马下.武艺对比之间,孰高孰低一目了然.想马超颠峰时期,与张飞大战总共二百余回合,最后连阴手暗锤都用上了,也奈何不得张飞.翼德之勇,货真价实.老张狮吼功又是一绝.当阳三声怒吼,吓的曹操几十万人仓皇逃窜.猛张飞一名,千古流传.

第四名 关羽.有人说他有名无实,号称无敌而非无敌,然而,却没有人去否认其人的勇猛确实是万人之敌.抛开斩华雄那段不提.单单讲其诛杀文丑那一仗,当时文丑正在追杀徐晃,气势正盛,关羽跃马扬刀截住厮杀.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逃走.关公马快,脑后一刀,斩于马下.文丑也是百万军中斩将夺旗的勇将,曾经于赵云大战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不到三个回合就恐慌,足见关公威势之盛.在下邳一战,徐晃与许褚联手合击,却被关公奋力杀退.这也许是曹操要生擒关羽的战略考虑.但是,一个中等BOSS和一个顶级BOSS联手如果能就地拿下关羽,又怎会收手?可见是奈何不得.关羽晚年遇到战斗状态良好的庞德,一百回合下来,二人精神倍长.庞德不由感叹"人言关公英雄,今日方信矣"

第五名 马超.潼关一战,上将张颌竟然在其手下走不过三十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后幸有许褚英勇,挡其锋锐.二人大战了二百三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只是在混战中许褚手了点轻伤.马超潼关扬名,少年得志.后在绵竹遭遇张飞,杀得天昏地暗.使尽浑身解数,也奈何张飞不得.其实,二人武艺大致相仿.马孟起归刘后再无建树,是笔者将其排在第五的一个原因.

第六名 许褚.这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实力派战将.可以说是杀出来的名声.一生与顶尖高手的颠峰对决,仅仅败过一次.(就是那次喝的酩酊大醉,被张飞一枪扎伤的倒霉经历),与赵云大战三十回合,吕布大战三十回合.马超大战了百多回合,又与典韦杀了整一个白天,均不分胜负.数度救曹操于危难之中.人称虎侯.其实,他的好兄弟典韦因为喝酒先丢双戟又送性命,已经给他早早敲响警钟.无奈头脑简单,记性也差.一世英明几损在张飞手中,足够其反省一生了.

第七名 典韦.曹操称之为古来之恶者.力大无穷,挺一对大铁戟,骤马冲锋,犹如虎式坦克一般,令敌人望风披靡.在短暂的一生中,四次凭借勇猛,救了曹操的性命.临死前一战,疯狂到手提两名军人奋勇迎敌,身中数十枪而不退.其勇烈匪夷所思.乃至死后,半天尚无人敢接近.

第八名 颜良.当年徐晃在杨奉手下时,与许褚大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然而,白马一战,二十回合便败在颜良手中.其武艺高强,可见一斑.然而勇者勇矣.就是太有些缺心眼.当关羽横眉竖目冲杀过来时,明显是要来玩命的.颜良还想在两军阵前,生死悬于毫发之刻,与武圣攀谈.先天智商的不足导致命丧黄泉.也使得起排名远远落后于关公.

第九名 黄忠.在关羽的颠峰时期,与其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出场的时候已有六十高龄.有此勇力实在罕见.不知道其身强力壮之时,关羽是否能与他大战一百回合.关羽使用拖刀计,黄老人家忽然马失前蹄,导致败北.(好马!忠心救主,不然这一刀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汉中之战,在法正的计策下刀夏侯渊,令曹操肝肠寸断,实在是为刘家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第十名 庞德.最早期的勇猛见于潼关之战,马落陷坑.庞德步行杀出重围,还顺手救了韩逐.曹操攻打汉中时候,他代表张鲁出战.在以许褚领衔的车轮战中,大展身手,得到了曹操帐下虎将的一致夸奖.关公盛名之下,独庞德不服,与其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最终反手一箭,射伤关羽于两军阵前.(别说暗箭伤人啊,毕竟是在正面冲锋中使用的攻击方式之一)英勇不屈,为关羽用计擒杀.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6662969.html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5
谋士各有长短这十大怎么排都没错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郭家,席志才,贾诩
最崇拜的是周瑜
武将里赵云 典韦 许褚完全就一近卫队队长~皇家禁军统领,他们的成就能比的上张辽~吕蒙~关羽,夏侯兄弟等常年战斗在战场第一线的武将?
要真一对一单挑不如说王越 童渊 而且江东孙家爷俩就是死的早点应该不比后期那些武将武力差吧~
第2个回答  2010-06-15
...........郭嘉才排第八?你有病啊?郭嘉是魏国第一谋士。
我认为是这样的:1郭嘉 2诸葛亮 3荀彧 4司马懿 5周瑜 6贾诩 7庞统 8荀攸 9鲁肃 10徐庶(或者田丰)

武将:1吕布 2典韦 3张飞 4黄忠 5关羽 6-7许褚 马超(其实这两个人不好说)8张辽 9孙策 10太史慈(或徐晃)

简单解释一下:诸葛亮是个全才型人物,但如果单拼军事谋略的话,我以为即使在三国演义了他也比郭嘉少差了那么一点点。如果郭嘉没有英年早逝的话,那诸葛亮会不会这么牛很难说。至于周瑜我想大家不得不承认,他只是比诸葛亮差一点而已,就因为这一点导致他的光芒完全被掩盖了。

武将之中我认为赵云根本不入流,因为赵云虽然说有过长坂坡救主的壮举,但是那是因为曹操下令不杀他,要不早死了。而且当时和他交手的最牛的才是曹洪,还是个说客不是想真打的。而之后赵云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论信任不如关张,论官职也不如其他四虎,实际上他只是传得神而已,没有太多亮点的。黄忠论综合武艺绝对比关羽要强一点,这两个人正面交过手,结果是不分胜负,黄忠认为关羽死了可惜连射三个空箭,要不然关羽当时就挂了。还有黄忠在演义中出场就已经很老了,如果他正值壮年的时候,估计是吕布的水平。孙策和太史慈这两个非常猛地将领经常被忽略我很不理解。吴国最猛的就是孙策,其次是太史慈,再次才是甘宁,可能大家总认为吴国没有很强悍的人吧。
第3个回答  2010-06-19
你们会不会复制的很辛苦啊 - -!
文:1,诸葛亮 2,司马懿 3,庞统 4,郭嘉 5,周瑜 6,陆逊 7,贾诩 8,陈宫 9,左慈 10,徐庶

武:俗话说:“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孙策排在第十位”
第4个回答  2010-06-15
十大谋士:
郭嘉,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三国志。中期曹操几乎言听计从
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

田丰,袁绍谋士很多,脑子比较清醒的还要算田丰。料事(死)如神

陈宫,曹操谋刺董卓未遂,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
陆逊,生于公元一八三年,死于公元二五四年,吴国著名儒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徐庶,字元直,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

庞统,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 ”先生

司马懿,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

十大猛将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
(吕布,赵子龙,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夏侯敦,姜维)
第5个回答  2010-06-15
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周瑜,陆逊,法正,王平,吕蒙,庞统,徐庶。
吕布,关羽,张飞,张辽,关兴,张苞,赵云,马超,夏侯渊,程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