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有没有系统可行的方法?

如题所述

一、要明确所谓的职业规划,到底要规划什么?

很多文章天天都在讲职业规划,那么,职业规划到底要规划些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职业规划就是做几个测评,看看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结果,等他们做了测评以后,却发现自己依然不知道应该干什么,更别提怎么干了。

 

作为一名拥有10年咨询经验、接手过数千咨询案例的职业规划师,我想用自己的咨询经验来告诉大家,职业规划到底要规划些什么,都要解决哪些问题。

 

所谓职业规划,就是对影响职业发展的所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逐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确保让未来的职场之路越走越顺利。用最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达:

职业规划=方向选择+实施计划

 

那么,影响职业发展的所有因素包括哪些呢?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表达:

经过多年生涯咨询经验,我们总结了“一核双驱”生涯管理模型。所谓的“一核”,指的是一个核心,即:优势。“双驱”,指的是由“内在自我驱动”(由“性格特质+兴趣倾向+职业理念+专业技能”构成)和“外在成长驱动”(由“行业定位”+“企业匹配”+“路径设计”+“向上管理”构成)所组成的生涯管理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因素的缺位,都将导致这个系统出现问题。

其中,方向选择要考虑5个因素:自身优势、性格特质、兴趣倾向、职业理念、知识技能。也就要说,要选择一个精准的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要考虑这5个影响因素。单纯考虑某一个因素,最终的结果都会出现极大的偏差。这属于“内在自我驱动”。

实施计划则由4个部分构成:行业定位、企业匹配、路径设计、向上管理。这属于“外在成长驱动”。

所以,上面的公式又可以这样来表达:

职业规划=方向选择+行业定位+企业匹配+路径设计+向上管理

 

二、内在自我驱动:确定职业方向要考虑的5个因素

在职业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核心关键的一步,就是首先要确定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在确定职业方向的过程中,重点要考量的核心关键因素有以下5个方面:

 

1、性格特质

你的性格是何种类型的?具备什么特质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研究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你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本人多年的生涯咨询经验中,推荐大家使用DISC性格测试,40题的完整版,简单易用。

 

2、兴趣倾向

你的兴趣在哪里?喜欢与人打交道,还是喜欢与物打交道?喜欢抽象的分析,还是喜欢具象的操作?喜欢成为团队的领导者,还是喜欢站在幕后?需要认真探讨清楚。关于兴趣倾向的探讨,大家可以使用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测评。

 

3、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也被称为职业价值观,或职业锚。它指的是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不同的人职业理念不同,也影响着其职业选择方向。比如,有些人属于技术职能型,期望拥有一门技术,掌握一技之长,而有些人则期望能够成为团队的管理者,影响更多的人。有些人希望不断挑战、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而有些人则希望安稳,能够兼顾工作和生活。大家可以通过职业锚测试来探究自己内心深处的职业价值观。

 

4、优势本能分析

什么是优势?盖洛普公司通过30年的研究,访谈了超过200万名对象,对“优势”进行了准确定义:一种“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 

什么是“贯穿始终”的行为模式呢?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一下。比如,有些人天生喜欢表演和被公众关注,一站到台上就兴奋;而有些人一站到台上就如芒刺在背,恨不得找个地缝躲进去。有些人天生喜欢观察人,他们知道不同的人是什么个性、有什么兴趣、有什么能力,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与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而有些人则只喜欢用同一种规则、同一种方式面对所有的人。有些人天生喜欢组织协调,他们就像一个多面手,知道如何通过高效率的资源整合,完成目标;而有些人则希望更专注一些,一次只完成一个目标。有些人天生喜欢思考问题,并且想得非常深入,逻辑严谨,知道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隐藏在哪里;而有些人则喜欢天马行空,刚刚还在讨论这件事,忽然之间思维又转到了别的事情上……等等等等。所有这些本能的“贯穿始终”的行为模式,都是受到优势的影响而产生,并会伴随终生。

只有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优势,才有可能在工作中达到持续完美的业绩表现。与那些不能发挥优势的人相比,那些有机会每天都能做擅长之事的人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认为自己整体生活质量较高的可能性会高出2倍还多。

在上述影响职业生涯方向选择的4个因素当中,并不是每一个因素的重要性都是相同的。根据我们以往的咨询经验进行总结,对其决策权重进行了重新划分:性格权重占20%,兴趣占10%;职业价值占10%;优势占60%。也就是说,优势具备绝对支配地位,其他因素,只是起到辅助参考验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性格、兴趣、职业锚与优势之间的结果是可以保持一致的,在选择方向时,需要同时考虑各因素,这样就能够达到完美定位。但如果性格、兴趣、职业锚与优势之间出现了冲突,则以优势为第一参考标准。

 

5、知识技能储备

对前面4个因素进行分析,会确定大体的职业发展方向。在确定职业方向之后,还要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当然,方向选择和知识储备要遵循一个标准,即“可执行性”。如果你所选择的方向太难,知识储备的难度太大,那么这样的方向定位就失去现实意义了。比如你是一个学音乐出身的本科生,不具备任何理工科基础,经过思考之后,想要确定算法工程师作为你的职业方向,尽管理论上可能是合适的,但从现实可执行性的角度来说,难度极大,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确保面试环节能够通过用人单位的筛选,进而实现你的预期职业目标。

 

三、外在成长驱动:如何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平台,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前面的内容只是解决了方向问题,即“我适合干什么”,这只是解决了起点问题。但是,站在这个起点上,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能够顺利走到终点。要想走得更远,更稳,还必须要考虑“我应该怎么干”的问题。这就是“外在成长驱动”所要解决的问题。

 

1、行业定位。

相同的职位,在不同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会出现侧重和不同。以我们最常见的销售类岗位为例,B2B行业的销售与B2C行业的销售模式完全不同,对于销售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同样是做市场岗,工业领域的市场岗与消费品领域的市场岗在公司中所处的位置也完全不一样,面临的发展空间也大相径庭。另外,从发展趋势来看,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也需要从长远考虑。这就要求我们在求职时对于国家政策能够深度解读,关注资本市场动态,关注前沿发展趋势,才能避免在行业危机到来时被淘汰出局。

 

2、企业匹配。

我应该怎样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最合适的?在同一个产业里,从产业链的上游到下游,我应该怎样选择,才对以后的生涯发展最有利?大公司好不好?小公司好又有什么优劣?到底怎样的选择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比如,我们去年遇到一个已经在快消行业工作了10年的客户,做到的最高职场是城市经理,生涯发展遇到了瓶颈问题,不知道向上应该怎么突破。而看了他的简历之后,我们发现,他选择了一个在产业链当中比较没有价值的位置,这也直接影响了他后续的生涯发展和成长。

 

3、成长路径设计。

很多人对于职业的长期发展和成长路径没有深入考虑,不知道应该是什么阶段达到什么目标,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又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这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很被动,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而这种状态带来的最直观后果,就是他们无法看到自己的成长,也不知道如何成长,工作3、5年之后,回头一看,忽然发现自己这几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这时候的职业发展就很容易步入一个危险的境地:能力与年龄的成长不匹配。而这将导致他们在以后的生涯选择当中更加被动,始终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4、向上管理。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但却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要素。向上管理,即: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处理好与上司之间的关系,以最大程度获取上司的信任,在工作上获得重用,以便将来获得更大的成长和晋升空间。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都认为做人要谦和、低调,不要出风头。在职场上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也很多,但你也看到他们的抱怨也很多,“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事,领导却都看不到呢?”如此种种,感觉自己的辛苦付出上司看不到,导致自己很郁闷,也不主动和领导沟通,郁闷久了就只有自己跳槽,以期遇到一个识相的伯乐,助其飞黄腾达。我们上个月咨询的一个客户,做事也认真踏实,各方面工作表现都不错,但就是始终无法得到更高级上司的信任。我们给他说这是属于典型的向上管理问题,并告诉了他改进的方法。他尝试着改进了一个月,说已经初见成交,部门总监对他的态度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通过上面的“一核双驱”生涯规划模型,大家就应该知道,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考虑的5个内部因素,以及4个外部因素。而这些不同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涯规划体系。

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未来的生涯发展缺乏种种问题。比如,忽略了对于“优势”因素的考量,你可能发现工作没有成就感;忽略了对于“职业理念”的考量,你可能发现工作不符合你的价值观;忽略了“行业定位”,你可能发现这个行业干几年就没前途了;忽略了“向上管理”,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卖苦力的角色,永远得不到重用。

而对于上述所有因素的考量,都是建立在对于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环境的综合认知和衡量之上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判断。这种判断,需要咨询师具备丰富的职场和社会阅历,能够准确透过现象看本质,并通过深度思考,给出最合理的选择方案。绝对不是通过一两份测评就能够找到答案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