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海相生烃理论到陆相生烃理论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从1878年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70多年中,海相生油理论指导了油气勘探。由于我国陆相地层发育而海相沉积相对缺乏,故在20世纪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开始萌芽时期来我国进行研究的一些外国学者得出“中国贫油”的结论。我国学者在石油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陆相生油的迹象和事实,逐步认识到我国西部的一些石油显示产自陆相地层,形成了“陆相生油”的基本观点,但理论发展还不成熟,也仅发现了延长、老君庙和独山子3个陆相小油田,石油地质储量2900×104t,年产油仅7×104t。陆相生油理论在50年代得到深入发展走向成熟,并应用于指导勘探,我国也建立起了世界上一流的石油工业。目前,我国探明的石油石油中,陆相生成的占95%以上。
从全球看,目前陆相含油气盆地年产原油仅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约6%,其中80%以上产自中国。由于中国构造具多旋回性、活动性强、控盆断裂活跃的特点,陆相盆地数量多而面积相对较大,陆相烃源岩发育,因而我国陆相石油储、产量均居世界之首,今后还有相当的潜力。
(二)由背斜成藏理论到岩性地层成藏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背斜成藏理论一直占据油气成藏理论的统治地位,并指导油气勘探,油气勘探目标为背斜等构造圈闭。在勘探实践中,背斜成藏理论不断丰富,勘探目标由以背斜为主,开始向断背斜、断块、潜山等多种类型正向构造拓展,但总体上还是正向构造为勘探的主要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勘探实践的深入,在凹陷区、斜坡区不断有油气藏发现,岩性、地层成藏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勘探家也开始主动关注岩性、地层等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勘探领域开始向盆地的凹陷区拓展,勘探目标从正向构造拓展到凹陷区,勘探领域进一步扩大。许多盆地新发现的油气储量中,岩性地层圈闭中的油气已经占到一半以上(图4-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藏动力学研究取得进展,对流体输导系统预测能力有所提高,能量场演化机制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和流体流动样式研究取得进步,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深入认识油气成藏机理和过程,预测有利成藏区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持。
图4-10 油气理论进步导致资源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