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生烃理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大量的陆相盆地的资源潜力得到充分认识,20世纪60~70年代对我国油气资源潜力认识较50年代增加10倍多;到20世纪80年代,地质理论认识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岩性、地层油气成藏理论开始发展,对盆地油气资源的认识由构造带扩展到斜坡带,并逐步扩展到凹陷带,对油气资源潜力的认识上了第二个台阶,较70年代增加了近3倍(图4-12)。
我国石油储量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两个增长高峰。其中第一个高峰源于大庆油田的发现,第二个高峰以岩性地层油藏勘探取得突破获得的储量贡献为主。
图4-12 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变化
自第二个石油储量高峰出现以来,年探明储量总体表现为稳定增加,90年代前期年均在(5~6)×108t,90年代后期因油价偏低出现低谷,之后年探明储量上升到7×108t左右,2002以来开始明显增加(图4-13)。这种增长,一是由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力度明显加大,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鄂尔多斯盆地的岩性-地层圈闭勘探取得明显效果;二是由于技术进步大大拓展了勘探领域,浅海海域勘探取得突破,渤海海域、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构造圈闭勘探中发现了大批储量;西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勘探取得突破,探明储量10多亿吨;三是由于高油价激发了石油公司的勘探热情,勘探投入逐年加大,2002年以来,探明储量出现明显增加,目前基本在10×108t以上,有出现第三个高峰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第二个储量高峰之后的储量增长,影响因素明显增加,多因素共同作用是储量增长的特点。岩性地层成藏理论的广泛应用、砂岩透镜体成藏理论认识的提出和发展、三维地震技术在勘探中的广泛应用、钻井深度的大幅度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需求的影响是长期、基本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为摆脱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促使陆相成烃理论成熟,8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需要,石油产量明显增加,1993年我国成为净进口国,供应压力促使石油公司加大了勘探开发力度,2000年以来油价的持续走高促使石油公司不断加大勘探投入,投入的不断增加带来了储量的不断发现,产量持续增加也推动了理论技术的不断进步(图4-14)。
总体上看,油气地质理论进步是开拓新区新领域、实现储量增长的基础。从海相生油到陆相生油、从背斜成藏到地层岩性成藏等理论的发展,都带来了勘探领域扩大和储量、产量的明显增长。勘探、开发技术进步是扩大勘探领域、增加资源类型、实现储量增长的保证。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使非常规油气资源不断进入勘探开发视野,储量产量不断增长。煤层气、油砂、油页岩、致密砂岩气、页岩气、源岩残留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始经济有效地开发,不断增加了油气资源潜力,增加了油气资源的供应能力。
图4-13 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变化规律
图4-14 我国石油产量变化趋势
盆地资源潜力、资源分布集中程度影响勘探进程。资源潜力大、分布集中性强的盆地储量发现早;资源潜力大、但分布层系多、中心多的盆地,勘探进展发现具有多阶段、多峰性的特点。圈闭发育均衡盆地的储量发现有构造圈闭高峰和地层岩性圈闭高峰两个主要峰值;以构造圈闭为主的盆地,储量发现集中在勘探早中期;以岩性圈闭为主的盆地储量发现高峰时间较晚;以构造-岩性和岩性-构造圈闭为主的盆地,储量发现波动性大。
合理的价格区间是石油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需求的不断增长、价格的持续走高,使石油公司效益明显增加,对勘探开发工作的投入也不断增加。投入的增加对储量和产量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油价的走高也使部分替代能源发展加快,成本不断降低,与石油的竞争能力不断争强,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将会给石油产业带来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