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中怎样理解孔子说的君子

如题所述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05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第十二篇中“子曰:君子不器”是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论述。在这里,君子被理解为不能被局限于某一种技能或才能的人,而应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根据孔子的观点,君子应当能够从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出问题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是由于他们具备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同时,孔子认为只有悟道、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此外,君子还应该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这里的“文”指的是人的修养和学问,而“质”则是指人的内在品质。君子的修养应当与他们的本性相结合,表现出内外兼修的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君子的品德、人格、修养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阐述。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孔子强调了君子应当重视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而非个人私利。此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章中,孔子提倡君子应具备包容不同意见、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而非一味地追求一致。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是一个具备高尚品德、全面素质和良好修养的理想化人格,是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这一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对于我们现今所追求的人格塑造和人生目标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