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两种译法,源起相同,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然而使用时有所侧重。

一、两者侧重点不同

1、女性主义则侧重打破性别霸权,打破男性中心主义,女性主义则很侧重性,女性主义用法上更加平和,也更加学术,跟女权主义相比,女性主义算是微观叙事(关于个体),性别平等,二者缺一不可。

2、而女权主义主要指争取男女社会平等地位,女权主义一般不涉及到性,换言之,女权主义算是宏大叙事(关于国家、历史)。

二、两者本质不同

1、女性主义是打破男性话语权,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形形色色的世界,女权主义是更多从社会地位,就业机会及报酬等第方面要求男女平等,比如女性文学批评所要求的打破父权制话语,实际是要求女性平等的发话权。

2、女权主义创立的社会性别概念也致力于探究一个被压迫群体,妇女的历史与现状。但是,与阶级概念的诞生不同,社会性别概念不是产生于一个或几个人的著述,而是女权主义的集体创作。

扩展资料: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

女权主义者更多是要围绕西方那种妇女的政治与权力相结合的运动而展开,西方女性主义背后有妇女政治运动相配合,所以是女权主义,而女性主义,更多的有一种中国化,因为在中国,女性主义是理论阶段上的,真正在政治领域里展开的妇女运动是很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女性主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0

女性主义即是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国内的两种译法。女权主义是跟男女分工等值,妇女权益相联系的。

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扩展资料

女性主义形式

女性主义这个词会让人觉得这是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然而事实上女性主义存在有许多流派。

其中一个流派是激进女性主义,认为父权是造成社会最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流派的女性主义在第二波女性主义很受欢迎,尽管在今日已经没有那么突出。不过,还是有许多人将“女性主义”这个词完全等同于激进女性主义所提出的观点。

有些激进女性主义者提倡性别分离主义,也就是将社会与文化中的男性与女性完全隔离开来,但也有些人质疑的不只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更质疑“男人”与“女人”的意义。

有些人提出论点认为性别角色、性别认同与性倾向本身就是社会建构。对这些女性主义者来说,女性主义是达成人类解放的根本手段(意即,解放女人也解放男人,以及从其他的社会问题一起解放)。

有些女性主义者则认为某些社会问题可能与父权无关,或者父权不是这些社会问题的优先考量(比如说,种族歧视或阶级划分);他们将女性主义视为解放运动的其中一种,与其他运动彼此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女性主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2
女权主义主要指争取男女社会平等地位,而女性主义则侧重打破性别霸权,打破男性中心主义。而且,女权主义一般不涉及到性,女性主义则很侧重性。女性主义用法上更加平和,也更加学术。换言之,女权主义算是宏大叙事(关于国家、历史),而女性主义算是微观叙事(关于个体)。性别平等,二者缺一不可。而我们往往意识到权利平等的重要,却依旧难以摆脱一些自觉或不自觉的性别偏见。女权主义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女人要夺权,而做太上皇,奴役男人,其实一种性别奴役另一种性别,正是男权社会。女权,权利的权,不是权力的权。但也可能因为担心这种误解,因而目前大家更倾向于使用“女性主义”,我以为倒没必要,大大方方亮出来,走入社会,怕什么!女权主义运动算是性别平等第一步,而深入探究性别不平等的各种根源,譬如社会性别的形成等问题,则是女性主义需要做的。有时候,表面平等看起来未必真平等,举一例,去年一次“世界不再恐同日”,我们学校组织方面打出的口号是“我们不歧视同性恋”。初看没什么问题,但试着把“同性恋”一词换成“异性恋”……很多人,包括很多女性,难以接受深一层女性主义,特别涉及到女性身体。但女权主义运动深入,必须由身体与自然性别为出发点。这几年我知道的几个事件都跟身体有关,我以为也是女性意识地进一步觉醒。一个是占领男厕所运动,另外则是在上海地铁打出那个口号“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觉得这还在接受范围内?这里再举一个口号:“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骚扰”。①大陆目前无法打出这个口号,因为传统性观念几乎根深蒂固,追求性满足非常可耻,女性则加倍可耻,这种观念甚至已经内化,成为女性自身一部分。根据李银河转引的一则数据,26%的中国女性不知道性高潮②,换言之,她们可能从未享受过性愉悦。李银河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如果说人能够生活得好一些,它本身就是社会的进步。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社会,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非常压抑,吃不饱、穿不暖,这个社会就很落后,一点可怜的性欲也得不到满足。咱们老祖先说:食色性也。如果大家能吃得好,能吃得饱,在性上能够得到满足,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比较进步、比较富裕的社会了。这不是什么手段,而是一个目的,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③女权主义运动必然不能避开性,而要直面性;女性主义理论则能为社会运动提供燃料。P.S.女性主义理论有很多分支,个人比较喜欢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论,代表作《性别麻烦》。P.P.P.S 希望大家想一下“小三”这个词里浓厚的男权色彩①1994年台湾反性骚扰游行时,何春蕤所标举的口号②要性高潮,不要性骚扰③同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5-24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
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权主义泛指妇女要求平等权利的社会思潮。1872年由法国小说家小仲马在《论妇女》一文中首先提出。女权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提倡妇女在人类生活所有领域与男子具有同等权利。女权主义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宗教、伦理等领域,并导致当代声势浩大的女权主义运动(见女权运动)。
第4个回答  2016-11-17
不请自来,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是feminism一词在国内的两种译法,实际上更准确的翻译当然是女性主义,feminine(女性气质的;阴性的;阴柔的),female(女性的;雌性的),femin+ism=女性+主义(也曾有人翻译成“雌性主义”或“阴性主义”)。

  由此可见,从法语Féminisme到英语feminism,都没有“权”这个表征,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早期的女权主义(主要是女权运动第一次浪潮)是紧紧地与同工同酬、分工等值、教育权尤其是投票权联系在一起的,于是此时的女权主义的定义是——Feminism: the theory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equality of the sexes; organized activity on behalf of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specifically,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y movement seeking to remove restrictions that discriminate against women.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期十分注重该词在权利(“right”)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feminism”是西方女性为了追求与男性同等权利而发起的维权运动,是针对占统治地位男权中心主义发起的挑战,是父权制中女人为争得权利的一种平均主义的呼吁和追求。因此,“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是符合原词指称意义的正确的翻译。

  同一时代的梁启超先生,就著有《人权与女权》这样一篇文章,李银河女士也说过这么一句话:“所谓女权意识,概括地说就是一种受害者意识,即意识到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公平,意识到自己是这种不公平的受害者。”

  早期的女权主义者有一个误区,当然现在的很多女权者也都有,就是政治因素是导致性别格局的主要因素,如果给予人们同样的机会,给予同样的利益集团以公平的机会实现“多元政治”那么他们都有同等机会接近政治权力的一种机制,实则不然。在一个非中立社会结构里强调忽视性别的立法和诉求,以一般来掩盖特殊,甚至消解特殊性,是无法达到性阶层的平等的,只能是继续延续了不平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女权主义一词反而是温和与保守的,是一种“防卫”的姿态,因而早期立足于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进展。于是大家开始思考并进行理论的建构,女性主义时期开始了。

  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女性主义反而是一个有“入侵”和“进攻”姿态的词汇,因为女性主义不仅谈“权利”也开始谈“性”。性之于女性主义一如劳动之于马克思主义,这句经典的女性主义高屋建瓴式的定义,就一下子轰开了男权系统结构的壁垒。因此女性主义非常强调谈性,谈“两性”关系、两“性关系”之间的结构差异和权利差异,从表浅的公领域权利诉求转向私领域(婚姻家庭)中的性关系分析,从而得出——私领域的性关系才是公领域权利关系的根(root),不平等的性关系是规范(norm),而其他的公领域权力关系是由性关系延宕的枝桠和形式(form)。

  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开始进攻性领域,性到底是自由享乐的王国,还是暴力侵害的手段?如何界定和分析其中的要件?性暴力究竟是一般暴力的种类还是有别于一般暴力形式(如抢劫、杀人、故意伤害)的存在?

  于是循着这两种理论,前者认为,性暴力与一般暴力种类无差,于是推导出“性就是暴力”——若是强奸立论在“女性同不同意上”就等同于“我同不同意被抢劫”,女人在性上就是被动的(被抢劫方不论同不同意都是被动方),那么女人是否同意就扭转了性的性质(我同意被抢劫就不是抢劫吗)?更激烈的论战还有——男性认为的“合意性交”对女性而言可能是强暴(女人说“不”就是要,没说不当然也是要)。问题就在于,法律要依哪方视角来看世界,并且使该观点认为的现实成为正确的事实?女人被强奸了,但强奸她的人不认为这是强奸,法律也不认为是强奸——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婚内。而后期的取证工作也尤其含混不清,是不是没有激烈誓死的反抗,没有留下严重的“不同意性交”的身体伤害的,就没有强奸的取证要件了呢?那我被强奸时,我内心是不愿意的,但又不想激起犯罪分子的恼怒和冲动,从而配合强奸,是不是就不是强奸了呢?

  所以,性就是暴力,不管女人愿不愿意,这是第一条思路。

  后者则认为,性暴力有别于一般暴力,因为其中有“享乐”和其他的因素存在。因此你可以看到很多色情影像里,都有女人“半推半就”甚至是被强奸后主动配合的情节,更进一步地,有被强奸后爱上强奸者的元素。还有的,强奸犯强奸受害者怀孕后诞下孩子,强奸犯就被免责。我记得有一期《等着我》,就是母亲被拐卖强奸生孩子,孩子上央视寻妈,倪萍对逃出的妈妈隔空喊话:“孩子在这,你又能去哪?”

  所以,性不完全是暴力,只要女人同意并谅解,就可以免责,这是第二条思路。

  因此女权左派和右派的纷争,从未停止,左派反性,右派则认为性是享乐和自主权利的表现。

  最终一句话完结答案吧,就是“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第一阶段的历史用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