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回答 2007-11-24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制度的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权力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乃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制度的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
(3)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4)制度的历史评价: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
具体来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反动作用。
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早期资产阶级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上,专制统治制度使读书人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科学的发展。文化专制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2、从察举制度到科举制度的选官制度�
(1)察举(或选举):
汉朝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西汉时选拔的标准才能和品行,到了东汉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2)科举制度:
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戊戌变法中废除八股取士,1905年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明朝以前的科举制度主要起了积极的作用,它使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推动了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以后,科举制度就逐步走向了历史的反动,它主要起着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消极作用。�
(二)、重要政治改革�
历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发展的。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多次变法或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等等。归纳起来讲,这些改革有两种主要类型:①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的转化(如商鞅变法);②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
1、政治改革发生原因的分析与归纳�
注意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分析与归纳封建时代重要政治改革发生的历史原因。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历史进程。�
2、政治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与归纳�
古代史上的政治改革有的成功,如商鞅变法等;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大多数归于失败,如王安石变法等等。�
注意分析与归纳这些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改革成功的原因包括: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②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③改革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改革失败的原因包括:一是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二是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三是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等。�
3、对政治改革成与败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认识�
(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一般有两种情况:整体适应,部分不适应;完全不适应。针对第一种情况的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作局部调整,这样的局部调整就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等。第二种情况是根本矛盾,这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根本的改造就是具有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如商鞅变法等。�
(2)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必然遇到阻力。革命性的改革,触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斗争更为尖锐。�
(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
回答者:ywjg - 助理 三级 6-14 08:45
最主要的趋势还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从诸侯割据走向民族融合。
回答者:诸葛簪 - 秀才 二级 6-19 15:23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监察事务
汉武:刺史,13个州监察区
东汉:刺史,逐增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隋朝:同汉朝
唐太宗:(道台史),10道监察区
北宋:(监司),改唐朝"道"为"路"
明太祖: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
①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做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力:设置官员(行政)建立武装(军事)征派赋役(经济)
目的: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破坏:西周后期
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疆,扩大了统治区域
构织了全国的交通网
②消极:受分诸侯有极大的独立性,诸侯实力壮大时,威胁中央,反而破坏了分封制
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含义: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政治制度
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皇帝制度的建立
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中央官制的建立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分工明确 ,牵制配合,权力集中)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确保地主阶级的统治,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
地方建立郡县制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郡守.负责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 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中央集权制下,皇帝在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也因此而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权力集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最后集中到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之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解决这些矛盾而展开.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体制)
隋唐 北宋 元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 (一省二院)
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 汉初 汉中后期 隋
(郡县) (郡,国) (州郡县) (州县)
唐 北宋 元
(道·州县) (路·州县) (省,路,府,州,县)
(藩镇)
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一省二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和管辖西藏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权力集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最后集中到皇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之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解决这些矛盾而展开.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 代
地方行政机构
监察区
两汉时期
西汉
郡国并行制.
后王国势力渐弱
州(后成为行政区)
东汉
州郡县三级制
(长官为刺史)
隋唐时期
隋
州县两级制
(同汉朝)
唐
州县两级制. 后增设藩镇
道(后成为行政区)
宋
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 派文臣做地方官.
州县两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改"道"为"路"
元
行省制度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何特点: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没有独立的行政体系,没有相应的自主权.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强化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八股取士
·设厂卫特务机构
·创立内阁
创立内阁的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内阁的性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清朝政治体制的变革——君主专制顶峰
康熙——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
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最终加强了皇权.
雍正——设军机处——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军政大
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的不利影响
1,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2,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3,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有利的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太平天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