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笔记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笔记图片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1)汉初:“汉承秦制,郡县、封国并存,即郡国并行制度(2)削弱封国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地方权力②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影响: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2、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掌握地方上的军政财大权,成为割据的势力,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军事:(收兵权)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从各地挑选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地方财政的一小部分归地方使用,其余全都上缴中央,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2)作用: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造成了“三冗”“二积”后患。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1)内容:①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辖,其余地区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内朝外朝制”。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参与国事,相权一分为二,以削弱相权2、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形成(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A、结构和职责三省: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得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六部:户、吏、礼、兵、刑、工B、作用:①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事效率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③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3、北宋:二府三司三衙制:削弱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二府:中书和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副相)三司: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4、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长官元朝设中书省。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设左、右丞相与平章政事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元后期,相权增大,君权削弱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阶段:)1、“世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2、“察举制”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给中央),选拔标准----贤良、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选拔标准----门第3、“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明清。选拔标准----才学*对科举制的评价: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08
秦朝以前都是世卿世禄,也就是所说的世袭。战国七雄时,秦国施行了军功授爵。统一天下后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是郡县制。汉朝沿袭,但是地方改成了郡国并行。隋唐时实行了三省六部,地方变为道州县三级。宋朝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又加了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化臣权,地方化道为路,形成了路州县三级,元朝将三省简化,中书省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地方上实行了行省制度,今天的各省的雏形,基本就是元朝确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