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找一篇关于上大学之后心理变化的论文3000字的 谢谢高分 尽快 又追加

要女生版的
要自述样式的
有加分

  (此处不属于论文部分!字数只有两千字。帮你排版和编辑了一下。我以一个中文系毕业生的经验来讲,这是一篇合格的论文。扣题是关键!有些地方你要是觉得写的不好,可以修改一下,然后字数不够的可以加些材料。最好你自己写,那样老师看到比较有真实感。参考文献要是不够就在网上搜吧,不太离谱就行。我文章的主调是比较严肃和有深度的,要是能从图书馆借些书,写点关于思想类的东西进去就很不错了。想说的东西还很多,要是时间可以,天气允许,都帮你写完了。不过那不是你自己的。自己的,最好的!那样比较有成就感。哈哈。
  也祝福你大学生活愉快。充实的走完。无悔!
  有兴趣的话加下QQ啊。369245985
  顺便圣诞快乐。

  人生的转折与环境的适应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新生走入一个新环境后普遍存在的对现实的种种问题,着重从本质上剖析原因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创导其走向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困惑 目标迷失 学习迷失 独立性 依赖性
  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材的重要阶段。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面临着重大的转折。处在人生转折点的上的大一新生,在十几年为之奋斗的大学梦想实现后,人生目标正处于“真空”,理想信念淡薄,此时最容易产生迷惘、困惑、郁闷等消极心态。这同时反映出大学生内心对强烈的人生目标的追求需要,在这个转折阶段,重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是意义重大的。
  刚入大学的第一年,大家在心理上一般都要经历从兴奋到失衡然后调整到平稳这样三个时期。
  入学最初 2~3 个月为兴奋期。基本心态是成为大学生的自豪、得意,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的新奇和兴奋的情绪状态。
  接近第一学期期中一直到第二学其其中许多同学有可能会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叫失衡期。主要表现为失望、失宠。新鲜感过去,看看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并非像自己想象中的大学那样美好。做为网络学院的学生更是感到总与冰冷的电脑打交道,未能真正置身于大学神圣殿堂的文化氛围中。一些同学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中学时代的光彩不复存在,昔日的明星成为今日平凡的一员。许多同学出现了友情真空的失落感,因缺乏知心的新朋友而思念老朋友。
  大约要整整经过一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自我心理调整和对环境的适应,找到新的心理支点,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与这期间心理变化相伴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困惑和不解,如:目标迷失、学习迷失、价值迷失和生活迷失等。
  目标迷失 指高中毕业时“向大学进军”的目标,以无怨无悔的苦读寒窗达到了目的,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满意也罢、不满意也罢,新的目标或尚未确定,或尚不具体,或感觉十分遥远,不知道自己究竟去向何方。
  所谓学习迷失 指大学的学习环境与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无论是管理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学们突然觉得不知道如何读书、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与新同学相处,如 何与 老师接触。过去在初高中学习上得心应手的同学有可能突然找不到那种感觉了,有的同学也许感到自己一下子成了一个不受人管束,完全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空间和精力的“自由人”,感到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但有时又怀疑自己的独立能力,想依赖或依靠某一个人却依靠不上,产生一种无助感。
  所谓价值迷失 ,是指对上大学究竟为为什么,上大学究竟学什么的思考与得不到明确的答案时的迷惘。生活迷失是指对新的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在新的群体中不知道自己的定位,难以对自己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不少同学发出不认识自己的感叹,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智商,因为一时难以超越中学时代的自我,在多种选择面前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恰当的位置。进入大学发生的新变化带来的心理上的冲突主要表现为:
  上述心理变化和思想困惑几乎是每位大学新生入学后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只不过是因个体的差异,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优越感与自卑感的交织
  这种矛盾冲突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一些同学考上第一志愿的大学在父母的庆贺、师长的赞扬、亲友的夸奖和同辈的羡慕下进入大学,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但在新的环境中,面对人才济济的新环境,经过一番新的排列组合,心头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不平衡、自卑与优越交织在一起的失落与失宠、受挫、焦虑。另一些同学自学高考失手、失利,幸而总算上了大学,尽管不是很理想,毕竟圆了大学梦,这类同学一入大学内心就很矛盾,优越感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经历了这一矛盾的冲突。刚入大学把一切想象得十分神秘、十分美好,“优雅的环境、博学的师长、紧张的学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宽敞明亮的教室,丰厚藏书的图书馆,应有尽有的现代化的设施和仪器”。当自己真正置身于现实的大学之中时,就会发现现实的大学有许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教师教学水平和方法不能令人满意;同学间个性迥异,不易相处;师生关系不像中学那样密切,与任课教师接触机会较少,等等。特别是当前在办学条件上出现一系列问题,都与理想化大学有较大的差距,有些同学不免产生失望感,发出“走对了大门,走错了二门”的埋怨情绪。
  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大学时代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与大学生活的特点都促使同学们不断增强独立意识,遇到问题强调独立思考,独立选择,期望形成独立人格,尽早实现自我价值。但大学生毕竟只能算是一个准社会成员,经济上尚未真正独立,不得不依赖家庭,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真正遇到错综复杂的情境又不知如何独自去处置,不得不求助于父母或师长。这类矛盾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以上新矛盾、新冲突,是对刚上大学的新同学身上存在的“盲目自信”、过多的“理想化”和“依赖性”的否定,在解决这类心理矛盾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能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豪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的复杂现时微妙的心理变化,逐步使自己从稚嫩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建国五十学德育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周国瑞.现代学校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韶春.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德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等教育,1997,(2):111-113.
  〔4〕 周静先.浅论大一学生心理特征及管理对策〔J〕.浙江师大学报(理科版).1995.(5).35-37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5
浅析当代大学新生从众消费心理及行为调适

[摘 要] 本文从分析当代大学新生的从众消费行为心理成因入手,阐述了其现实危害性,对如何培养和引导从众消费行为提出了思治对策。

[关键词] 大学新生 从众消费心理 行为调适

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是大学生群体消费领域常见的现象,如何引导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使其能够尽快养成健康消费行为和习惯,对其迈好人生关键阶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从众消费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面前,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以群体中其他消费者的行为作为参照,作出与多数消费者一致的消费行为或反应倾向。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客观原因,但主要是由大学新生自身心理因素导致的。
一是自主消费经验缺乏。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新生自主消费经验缺乏,没有形成相对自主、稳定的消费观念。在面临全新的大学生活时,难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生活以及发展需要确定消费计划,在消费行为中常常表现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冲动,产生从众消费欲望和行为。
二是消费自控能力不强。由于受各种媒体宣传炒作或是受周围环境影响以及身边同学诱导等而产生消费欲望,加上自控能力不强,极易产生随机冲动消费。个别学生不能体谅家庭的困难,以各种借口欺骗家人寄钱用于自己消费,事后也感到后悔。但当遇到周围环境、市场因素、网络媒体、群体舆论等诱惑时,还是难以自制,产生从众消费行为。
三是攀比消费心理滋生。大学新生消费心态多种多样,其中攀比消费心理占有相当比例。一部分学生总是习惯于有意无意地与身边的同学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感。少部分学生不顾及家庭条件去消费,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个别贫困学生,也盲目地去效仿别人的高档次消费,等等。这些攀比消费心理的滋生,是从众消费行为普遍性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现实危害
从众消费行为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在群体压力面前,从众者往往有无奈、被动等消极心理体验,从众消费行为对大学新生而言是弊大于利。
一是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对于大多数大学新生而言,其上学费用已经是家庭一笔不小的开销,甚至有的家长不惜贷款或借钱来供学生。当学生出现从众消费行为时,很多开支就变成了“计划外”,必然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家长为此常常是苦不堪言。
二是增加学生精神压力。由于刚走进大学校门,消费环境发生了变化,购买欲也随之增强。除了学习和生活必需品以外,他们会有很多消费奢求,由于缺乏消费理性的消费冲动,极易导致过度消费,带来经济上不必要的浪费,使部分学生成为“月光一族”,囊中羞涩的窘境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
三是导致诚信行为缺失。从众消费带来过度消费或透支消费,使得一些学生不得不编造谎言向家长伸手,向周围同学和好朋友张口。把钱借来后,又很难按时偿还,直接影响了同学关系。学生中因债务关系发生矛盾甚至打仗斗殴的事情也是不乏其见的。更有甚者有极个别学生采取欺骗、偷窃、诈骗等违纪违法手段,想方设法弄钱满足自己的不正当消费。从众消费所带来的诚信行为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三、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思治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与消费相关的信息充斥市场,大学新生消费者很难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必须加强教育与管理。
一是加强消费理念教育和引导。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喜欢追求“新、奇、美、特”。很多消费品往往在大学新生中一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如配备手机、电脑、买高档化妆品和名牌服装等,他们在消费时却很少顾及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的必要性。必须通过采取日常教育管理、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使其掌握大学消费规律和特点,明确科学消费内涵和意义,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习惯,树立科学消费行为和时尚,营造文明消费环境和舆论。对经济宽裕的学生,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费计划,对其日常消费行为进行适当监督,避免其盲目引领时尚消费和过度消费。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要帮助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念,教会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特别是对那些家庭条件一般且易产生非理性从众消费行为的学生要格外关注,采取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提前进行干预,防止因从众消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精神负担。总之,加强消费理念教育和引导,必须作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
二是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和舆论。日益丰富的消费市场、日益复杂的消费环境、日益多元化消费观等诸多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大学校园,影响着莘莘学子,给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带来了冲击,而往往是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学生高消费的心理基础。因此,社会要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经济使用的消费商品与服务项目,使大学生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的消费平台。学校要努力在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环境营造上做文章,通过倡导消费文明,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提高消费文化、教育含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选择消费行为。从更深的意义上讲,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行为习惯,用小环境来影响大环境,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总之,营造校园良好的消费环境和舆论,已是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和责任。
三是消除从众消费症结和误区。大学新生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对消费认识及行为呈现不稳定、片面和极端性等特点,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不是从自身的学习或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教育和管理手段,加强国情、校情和家情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倡导适度和文明消费。学生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加以有效的指导和有力的监督。大学生自身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把主要精力用于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上,自觉抵制高档和超前消费,避免盲目地从众消费,避免给自己带来经济和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态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 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
[2]闫缨等: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和引导〔J〕.昆明大学学报,2004,(1)

并不是很准确、完整,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补充:
您可以随时找我,给我留言,我会尽力帮您找找,随时欢迎您。
第2个回答  2008-12-23
上大学后女生的变化
接触一种新的环境总会有一些变化,不论是多么的微妙还是多么的翻天地覆.尤其是上了大学的女生是一定会有变化的.

我大致总结出以下几点:

1.很多女生都蓄起了长发.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太忙,没有时间打理自己的头发,而现在有的是充足的时间,因此长发在大学的校园里成为一种趋势.

2.高跟鞋也是一大不可挡的潮流.以前不论是学校不准穿还是忙到不允许走路太慢,总之是很少人穿的.而现在却不同,踏过大学的门槛就发现自己长大了.离开了父母,好多事情都可以自己作主,然后能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像一个大熔炉一样把一个人重新融化又重新的凝成(当然,这绝对不是一个坐着享受的过程,不是一个完全定型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变动的模型,最终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你来,还要看你自己的把握,大学就像一个酒杯,仅仅是一个器皿,最终里面装的是什么,好不好喝,这都得看酿造者的技术以及他是否用心),当然穿着也算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3.裙子的天堂.各种各样的裙子在校园里来回飞舞,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大多数的女生上初中以后就不穿裙子了,而大学又给了她们一个绝好的平台,把女生的”特权”发扬光大.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所以衣着尽可以五花八门~~~~~~~

当然,还有很多变化.这些都是浅一层次的表面的变化.下次在谈内心的变化把!

这种东西真难找...我尽力了...LZ好运...
第3个回答  2008-12-24
悬赏分:200 o.o
我写篇上高中后的心理变化怎样~哈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