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艺术史的知识和代表性的艺术个案论述西方艺术范式的内在转型

同样的问题。
希望给出自己的答案。
满意的答案追加分数。
按照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西方艺术基本上包括三种艺术形态:古典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请结合艺术史的知识和代表性的艺术个案论述西方艺术范式的内在转型。

再次说一次们,不要复制粘贴,有回答可以追加200分

先声明,不是复制粘贴。

其次,我对库恩的范式理论尚有保留,尤其是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个理论从长远看,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当然,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很多时间……

下面,谈谈你说的艺术形态的所谓内在转型。
一,西方的艺术形态:
(你的这种分法,不知道是从国内教材看来的,还是看了什么过时的国外教材。)
源流来看:
古埃及艺术是西方艺术的源头,追求永恒,艺术特征是庄重严肃刻板一成不变,这种样式延续了几千年,知道埃及衰落。
埃及艺术影响了两河流域和古希腊爱琴文明,这两种文明的艺术形式都有着埃及艺术的影子,但是,以希腊为例,这个爱琴海沿岸的民族,有着自由奔放的海洋名族性格,将埃及艺术的刻板逐渐融化,这个过程可以清晰地从荷马-古风-古典-希腊化的渐进看出来。他们形成了一种写实的风格,但是也像埃及人一样,追求完美和永恒感,从他们的雕塑可以看出,多是年轻健美的体型,人体比例和面容都加以美化。但是他们打破了僵板的正面率,人物动态很丰富。罗马美术积成了希腊美术,但是他们开始更加追求现世的享乐和对君王的崇拜,艺术走得更写实一些,对人物性格刻画更鲜明了。
以上古希腊罗马艺术,才是欧洲人心目中的古典的真正含义,文艺复兴所膜拜的正是这个古典。

后来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教义反对偶像崇拜,把古典写实艺术埋进了坟墓,它们把艺术的功能定义成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东西,在他们的概念里,其实没有艺术,只有宗教的精神,如果了解他们的圣像文化就知道了。所以,现在的史论家根据现存的建筑及圣像画文物,简单地将这个时期的文化纳入了西方美术史,我觉得尚有不妥,而且现在西方一些理论家也正把目光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
不过就算是中世纪的圣像画,也还是有着古埃及艺术的渊源,研究一下法尤姆肖像,会发现这种棺材板上发展出来的绘画技法,竟然成了西洋绘画的真正技法根源,(木板上贴纺织物,纺织物上做粉浆装白底子,在白底子上用媒介剂调和色粉制成的颜料作画)

那么,可以看到古埃及美术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样式,甚至一种是美术范畴的,一种是宗教附属范畴的,而且这两种子文化之间没有任何借鉴和对话,时间上也不平行。古典美术的思维模式是被中世纪彻底打断了,甚至连美术也被否定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仍旧存在,这种需求被宗教情感吞噬了,变成了一种宗教的追求,现在东正教徒仍旧崇拜圣像,在崇拜圣像的时候他们崇拜的不是美术,而是画中所传达的“圣容”,这很复杂,不多展开了。

15世纪文艺复兴的出现,和宗教内在的衰落是有直接关系的,宗教本身已经世俗化了起来,圣像也衰落了,于是人们的审美需求重新以美术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欧洲各国在15、16世纪都经历了文艺复兴,开始重新热爱造型,热爱健美的有生命的人的肌体。美术的社会功能开始有所回归,但是,尽管此时艺术家标榜自己追求古希腊罗马精神,但是其实内在方面,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有趣的是,文艺复兴艺术,在造型和样式上,的确借鉴了希腊罗马传统的写实精神和唯美主义,但是在绘画技法的体系上,沿用的是中世纪圣像画的传统。后来即便发展成了布面油画,技法的体系,仍然是和圣像一脉相承。

文艺复兴后,随着宗教继续的衰落,世俗化继续抬头,17世纪又出现了巴洛克风格,追求运动感,享乐主义,反对庄严与永恒,追求光和色彩,变动不居的线条等等,然而,从观察原理方面,他们是深化了文艺复兴的科学观察方法,透视、解剖、光、空间。18世纪,神学已经彻底堕落了,法国有了洛可可艺术,更加的世俗,这时,美术的功能进一步变化,又渐渐沦为了感官刺激的工具。
学院派就是这个时候登台的,普桑等一些法国人,站在官方的高度,开始标榜自己是古典主义,意思是他的艺术,是标准规范的终极古典主义,而历史上,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才有了狭义的古典主义这个词。他的教条,是把艺术分解为公式化的东西,希望可以建立一套教学体系,可以永久不变地将他的至高无上的艺术样式推广开来。我想,在他的心目中,艺术的创造性是比较微不足道的东西,可以说,艺术的概念,从这时起,又被偷换了,从此开始,似乎艺术的功能主要就是科学而忠实地表现对象世界,再有就是科学忠实地展现既有的唯美主义构图法则。
这一个古典艺术,似乎更容易用范式理论来套用,但是,其实在于美术史上,它只是漫长黑夜里的一瞬间。

有了这个官方化的标准化的古典主义规范,才逐渐出现了各种想走异路的声音。
19世纪出现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这几个主要流派。四者虽然在理论主张上各自标榜,互相为敌,但是,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还是属于写实艺术的范畴,从造型手段上,还是各自探索更进一步的忠实于自然。(当然,印象派为追求色与光的真实,往往抛弃了形体的细节刻画,这在很多人眼里以为是反对写实的表现,其实不然,看看他们的色彩理论启迪下诞生的俄罗斯巡回画派就知道了,还是在写实路上的继续前进),有一点可以肯定,真正古典主义的唯美精神,是被主动或被动地抛弃了,但是这种抛弃不是从19世纪开始的,而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巴洛克到洛可可到学院派到近代绘画,逐渐地一点点地被摒弃的,这个过程,也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过程,因为各个时期对唯美精神的理解都不同,他们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去边追捧边摒弃这种精神的。
又是这样,同一个公式,推出了四种不同的结果,那怎么办呢?其实谁说艺术是可以公式化的?这当然和西方哲学发展有关,哲学逐渐成熟,慢慢有了系统化的美学理论,便开始努力想将艺术也纳入这个逻辑化的体系,这是典型的西方实证主义科学的观念。

而现代艺术的诞生,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个不可分的关系,现代绘画的三位开山鼻祖:塞尚,梵高,高更,都曾经醉心于当时时髦的日本画,他们也受印象派影响,但是也怀疑印象派对自然的忠诚,日本画的象征主义和装饰平面化手法,深深地触动了他们,他们开始感到,艺术的符号,应该是种种象征,应该是有着独立于自然存在的内在精神的。于是,艺术的功能又变了。艺术这种东西,在人内心的语义,也变了。之后,继承了他们的思路,又出现了现代主义若干流派,人本主义哲学、精神分析学说的流行,又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现代主义,是我行我素的,其中几十种流派,却没有什么内在的分工,他们不是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而是许多独立的个体。究竟有没有现代主义?其实没有,是讲历史课没有办法,为了方便,创造了这个词而已。你可怎么用范式理论方便地解说?

战争,持续了很多年,把社会面貌改变了,把社会环境改变了,把人的心态也改变了,战后的人类,和战前的人类,已经诸多不同,所谓后现代艺术,是不能和现代艺术并置来讲述的。看一下现在的西方社会,现实艺术活动和博物馆里的艺术品,是根本完全没有对话的。有,也只是假装对话,看看法国艺术学院的教学就知道了。如果用古希腊艺术的眼光来看,艺术主要是一种唯美精神,是对人的美的赞颂,也是求真,那后现代艺术就显然根本不是艺术,但是如果用现代人的观念来看,艺术主要是人性的宣泄,是感情的流露,是对某种理念的传达,那古代很多风格的艺术就显然根本不能被定义为艺术。那么,如果艺术本体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它是不是其实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语言里?难怪说现代哲学已经发展到语义学阶段了。

二:归根结蒂,西方艺术,这个概念,很难用线性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如果对美术史上的各个风格流派艺术品,用范式理论做元数据标引,那很可能做到1%就把这个范式理论抛弃了。当然,这么解释,是很简陋的,只能给你做个参考罢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7
艺术教育的研究范式,是解释艺术教育研究中被研究者公认的信念、方式、技术、方法及研究过程中共同建立和遵循“艺术教育共同体”发展逻辑问题。为了把我们的考察和研究对象定位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多元的情境中,笔者选择以美国艺术教育为视角、梳理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特点,反思西方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的理论问题。并对我国艺术教育界起到借鉴、监督和促进作用。

一、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产生的思想渊源

本质主义研究范式的主要思想基础源于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教育思想。人们在他的《教育过程》中首先发现了“科目结构”(Structure of the discipline)这一术语。布鲁纳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应用于中学课程改革,提出了颇有创见的教育思想。在此理论的基础上,6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的本质论以美国艺术教育家艾斯纳(Elliot W.Eisner)和格内尔(W.D.Greer)为代表。其中布鲁纳观念的实践者美国艺术教育家巴肯(M.Barken)起到了重要作用,巴肯在寻找艺术课程发展要素与科学知识相同的结构形式的实践中,试图在艺术家与科学家之间建立平衡。他认为艺术有权成为科目,作为科目的艺术教育包括画室学习、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这也是艾斯纳所提出的四种艺术领域知识均衡论的理论基础,艾斯纳在巴肯的思想理论基础上,把艺术知识分为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和美学。布鲁纳和巴肯两人的理论都对艾斯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科目中心的基础上,艾斯纳提出了本质主义艺术教育范式,对当代西方艺术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特点

本质主义研究范式强调艺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艺术只有成为独立的学科才能保住在学校教育中的合法地位。西方掀起了以学科为指导,以课程革新为中心的教改运动。西方艺术教育范式从重视“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转向帮助学生独立从事艺术学科结构的探讨,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艺术,从而使本质主义艺术教育观有所发展。
本质主义者认为:“艺术最重要的贡献正是那些只有艺术本身才能做出的,而且任何一项将艺术首先作为其它目的服务工具的教育计划是在冲淡艺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剥夺儿童从艺术中所受的益处。” (1) 艺术不应屈尊服务于其他目的,艺术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重视和提高。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并在《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The 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它实际来源于60年代出现的教育观念,却揉进了巴肯、艾斯纳在60年代提出的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教学思想。本质主义研究范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艺术教育方法论,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这些思想当时除了在学术杂志上有所宣传外,并没有应用到教学中。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保罗·盖蒂信托公司出资成立盖蒂艺术教育中心,盖蒂艺术教育中心在60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上,提倡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即DBAE),推行正规系统的艺术教育,帮助学校在实践中发展充实本质主义艺术教育思想。
DBAE有三个主要特征:1、学习领域涵括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和艺术创作四个方面。2、教学内容由简至繁作螺旋式递进。3、严格的书面课程设计,实施系统化教学。DBAE具有严谨的课程中心导向。它不仅重视形象的制作,更重视对形象的理解。它要求把创作、欣赏、理解和评价几方面统合于同一教学单元,体现在总课程中,进行系统化、连贯性的教学。在DBAE的学习领域中,艺术创作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制作,学习技巧和组织等;艺术批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发展他们对形象的分析、演绎及判断能力;艺术史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作者、时间、人文背景的认识,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美学则是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本质、美的经验、艺术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等探讨,加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建立理论学习的基础。DBAE的做法起到努力调节并可以帮助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了解他们的世界,拥有成功生活技能,具有生活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2)。

三、西方艺术教育本质主义研究范式理论的反思

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2 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是融合了艺术教育中的实用主义与本质主义两方面的观点,并将艾斯纳的本质主义方法论整合起来,从文化视角范畴讲,属于文化艺术教育研究范式,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艺术教育理念的产生。
本质主义研究范式对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是强调一种均衡的综合艺术课程。本质主义研究范式中的DBAE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全球文化教育的融合。DBAE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成为艺术学科的专家,而是让人们从事与艺术有关系的相关活动,如人类学家,文化历史学家,
第2个回答  2008-12-17
?结合艺术史的知识和代表性的艺术个案论述西方艺术范式的内在转型
悬赏分:10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3 小时
同样的问题。
希望给出自己的答案。
满意的答案追加分数
第3个回答  2008-12-17
这也太那个了吧。。。。。。。
楼上的你那也叫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