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的故事

要能体现军人的品格,精神的
事情最好是具体的

1、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16秒时间里,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

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2、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

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3、在2008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已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救出57名群众,其中五人生还,包括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李隆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为保卫人民群众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获得 “五四青年奖章”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4、2008年5月13日,部队接到急赴灾区的命令时,武文斌被告知后留,一向脾气温和的他急了眼,坚决要求上前线。6月17日晚,他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上。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

5、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不顾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当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他们时,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6

以下有五则军人的故事:

故事一:

2016年3月2日,甘肃省迭部县达拉林场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情况十分危急,武警森林官兵闻警而动,就在灭火战斗打响的第二天,火场温泉沟附近发生复燃火,若不及时处置,可能形成新的火场将很难遏制。

危急时刻,该支队迭部大队四中队指导员魏乐乐接到上级命令,带领分队迅速前往处置。

面对山高坡陡的艰难,面对荆棘藤蔓的阻扰,面对可能被大火包围的危险,官兵们完全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战斗中,有的被滚石砸中,有的在半坡跌倒,有的身上多处划伤,有的被烟熏火呛……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保持“冲锋”的姿态,直到战斗最终的胜利。

魏乐乐后来讲到:“当时,我们根本来不及想情况有多危险,部分同志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受了伤,大家只想早点儿完成好上级交给的任务”。他们的内心就是这样的简单而无畏,他们的忠诚不掺有任何杂质,他们火场上留下的伤疤就是和平年代军人的“好样子”。

故事二:

曾建林,天水大队一中队战士。4月12日,他在参加大队五公里武装越野训练时,背部被枪托磨伤,仍坚持跑完全程。班长杨斌斌发现其衣服被鲜血浸染,质问为什么不报告,他却若无其事地说:“就蹭了点皮,没事的,不疼”。

一句简单的话就搪塞过去了,难道真的不疼吗?后来,曾建林说了实话,“不疼才怪”!主要因为他长跑耐力较弱,如果放弃一次训练,就少一次提升,更不想拖中队的后腿。因此,他强忍疼痛、咬牙坚持,留下了“掉皮掉肉不掉队”的一幕。

故事三:

刘桥,武都大队成县中队战士。4月10日,他一口气做了121个单杠二练习卷身上,打破了前几天中队战友创下的120个的训练纪录。下杠后,刘桥几乎精疲力竭,一屁股蹲在了地上半天起不来,他瞅了瞅手心磨破的老茧,抖了抖带血的伤疤,自豪地说到,“值,我终于打破了中队的纪录”。

他为了这个目标,每天坚持背负20公斤的背囊做俯卧撑、练器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故事四: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他和其他三名战士带着干粮出门求援,在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陈俊贵。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最终得救。

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陈俊贵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2005年10月,陈俊贵终于赶赴班长的老家湖北省罗田县。

故事五:

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入伍20多年来,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盘点】那些曾经感动中国的军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伤疤记忆"丨探寻军人伤疤里的故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5-31
一个军人的故事>>

军人也是人,在战时,他们中有的也可能一时冲动,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但功过事非另当别论,毕境他们用自已的行动洗刷了自己不光彩的事。我们一样不能忘记他们。

他不宜宣扬,但他战功最突出

--李参谋(团作训参谋)

(我没能记下李参谋的名字,我本只为找他要一份地图,出门时天黑了,他在送我的时候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论战功,我们团还有一个最突出的人物,但哪儿都没有宣扬过他,因为他干过一桩丑事,有的人一听就摇头。

他叫王仁先,江苏人,1979年打仗前补充到我们部队来的老兵,打完仗上过军校,1984年战前是我们股的作训参谋。

临战训练时,有一天晚上放电影,我们住的那家房东发现他女人没来,回去找她,最后找到房后竹林里,见到他的女人和一个当兵的在一起,当兵的跑了,但房东还是记住了他的样子。

他告到团。团里很震惊。第二天清早大集合,叫这位房东来认人,很快,王仁先被认出来了!

团领导起先不信,事后找王仁先谈,他"供认不讳",还说:她愿意......

气得领导们向他挥拳叫喊:怎么就真是你呀!

开始我们也是又气愤又惋惜!

这种事,在国外,也许算不了什么,电影上也常见的。但我们国情不同,时间地点也特殊,要打仗了,又是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房东是个瑶族。王仁先受到应得的处分:撤职,降为正排级到3营机枪连当战士。

所以令人惋惜,是王仁先参谋业务很熟,定作战方案,写文件,制图都是首长们的得力助手。他这个时候走,对指挥所工作不能不有所影响。

他1米75的个,长得很帅,很有风度。他没结婚,家乡有个对象,是个很出众的美人,在他住校的时候来看过他。据同时住校的人说,女的很热,王仁先相反很冷,从不一人去看她,说是怕自己"掌握不住",害了人家。令人不能理解的是,他竟然和房东女人"好"上了!房东女人不算丑,但也不能说好看,比他的对象那是天上地下了。他为啥那样?你们作家是能揣摸出的。我想他当时也可能想到不一定还能活着回去,也许这辈子就尝不到女人的味道了,属于文化大革命中批判过的人的"一念之差"吧!

我说了,对他的处分是应该的,不能说是小题大做。但我从当时到今天,也不认为他有多坏,更不同意有的人认为他后来的战功"不宜宣扬"的说法。

他到3营机枪连后,配合7连守146等高地。

146等高地在老山东南侧的盘龙江西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整个地形敌高我低,三方受敌,对我十分不利。阵地上一有响动,敌各种火力就一齐射过来,压得我们不敢抬头。在这样的地方坚守,光吃饭喝水就是大问题。炊事班送饭到阵地,常常遭到敌炮火与机枪封锁,一餐饭送到战士手中,已是泥一半,饭一半。吃了这样的泥水饭,许多人的肠胃受不了,解不出大便来。阵地无水,背水要通过敌人4道火力封锁线,每个人3天才能分到1壶水。7连战士硬是在这里修筑了工事,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经受了敌人数千发炮弹的轰击,牢牢守住了阵地,先后毙敌280名,击毁敌坦克2辆,军车一辆,被中央军委命名为"老山防御英雄连"。

7连的战绩当然首先靠大家英勇奋战,靠干部正确指挥,但七连阵地上有个"下放战士"王仁先,他在那里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据我看,七连代理连长的各种指挥点子都是王仁先出的。

但王仁先的主要战功还不在这里,而在他钻进了敌人面前一道绝壁的隙缝里,连续观察敌人情况40多天,这是常人无法存身的地方。他不仅给上级指挥提供了珍贵的情报,也创造了一个现代人忍耐力的奇迹!

这道绝壁在敌我阵地之间的一个光秃秃的石山之上,隙缝在绝壁顶端,靠我们这面可以侧身挤进一个人,面对敌人那方则只有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细缝。王仁先是在一个滂沱雨夜爬上去的,从此这道细缝就成了我们的眼睛。开始他一人去观察,后来他在缝里造了三级坐蹬,可以依次挤进三个人去。但每次都少不了王仁先,因为他对老山前面的敌情、地形在战前就作过侦察,有所了解,他又熟悉地图,一有发现,便能准确计算出坐标,迅速上报。

现在谁也说不出对敌人哪些重要目标与进攻企图是王仁先最先发现的,因为我们的观察哨不只他这一处,情报来源也不仅仅是直接观察。但至少可以肯定,敌人有两个新的炮阵地,两辆坦克出现后立即被我炮火摧毁,是王仁先最先报告的,首功应归于他。

5、6、7月,正是酷暑期,当烈日曝晒时,老山地区气温高达四十度,王仁先和他的同伴(不经常也不固定)挤在石缝里,被两面滚热的崖壁夹着,就像烤面包似的。晚上,雨来时,无遮无拦从顶缝淋在他们头上,在他们石蹬上漫上来,有时他们全身都浸在水槽里,泡醺鱼似的。

参谋长李明书来阵地看过他。他们朝夕相处几年,李参谋长竟然没有立刻认出他来。因为他的眼边烂了,嘴唇肿了,脸皮一块块翻卷下来;一身军装已磨成拖布似的条条。等认出之后,参谋长抱住他哭了,连叫了几声好同志、好同志!但第一句话说的却是:

"王仁先,我命令你立即撤下来!"

"不,我只能留在这,多少做点什么,弥补过失。"

"你已经弥补了,过分了!回去,我们给你请功,为你专门开一个庆功会!"

"等打完仗吧!"

"不,我现在就需要你去参加,其实开什么样的庆功会都不能没你......"

"这儿更离不开,最近敌人有些迹象值得密切注意......"

李参谋长没法说服他,掏出了一瓶虎骨酒来:那就再待几天来吧!支持不住时,你就喝几口,隔几天,我再给你送来。

王仁先这个时候抑制不住感情了,蒙脸蹲在参谋长面前,嚎啕大哭:参谋长,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同志们,给大家丢脸,关键时刻离开了岗位......

参谋长的眼泪也直往下掉,滴在他紧握的王仁先的手背上:别再提了,我们不是圣贤,谁也免不了什么时候出点岔子。

王仁先送走参谋长后,久久坐在山坡反斜面看着他早已消失的背影。

几天后,就是敌人发动"7.12"大反扑,146高地被敌人炮弹炸成一片火海。王仁先就在这天牺牲了,是一发炮弹落在146山崖上,反弹回来,在光山的绝壁上方爆炸,震落了顶缝一块大石,它正好砸在王仁先头上。

如今,那个光山上一条冲天石壁还在,石缝和三个石蹬也在,都被磨得光溜溜的。

那石壁石缝是对王仁先的永久的纪念。

作家刘亚洲当年曾根据这个真实故事,以文学形式,写了一篇采访文章,题目叫:关于爱情

原文:

1984年,中国与邻国在云南麻栗坡老山、者阴山一带爆发了边境冲突。一批军队作家到前线采访,我在其中。

当时我正在调查军队中婚姻问题,想就此写一篇论文。到参战部队,我也侧重这方面调查。我到了许多单位,吃惊地发现:参战部队中凡有未婚妻的官兵,战前大多都吹了。有一个女大学生给未婚夫的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父母说:你要牺牲了倒也罢了,假如你断了条腿,或少了一支胳膊,那怎么办?"有一个连队进攻作战,异常惨烈,指导员等三十多名官兵牺牲。烈士遗体抬下来,指导员未婚妻的绝交信正好到了部队。连长集合幸存的官兵,当众念这封绝交信,一旁静静地躺着指导员的遗体。全连战士都哭了。

我在连队当过兵,知道战士们津津乐道女人。但在麻栗坡,情形大变,凡将投入战斗的部队,官兵均不谈女人,仿佛有约在先。只听过一件例外的事:某连组织突击队,连长和指导员争着要率突击队冲锋,争执不下,最后连长怒了:"老子是结过婚的,摸过女人!我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听到了王仁先的故事。

王仁先是某部副连长,干部子弟,人生得英俊高大。战前,与他相处了五年的女朋友离开了他。他所在的连队将作为尖刀连进攻老山主峰。他率领一个排驻在老山脚下一个小村庄里。房东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叫阿岩,已婚,有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阿岩一见王仁先就喜欢上了这个潇洒的小伙子,向他频送秋波。王仁先虽失去爱人,却也未必就看上阿岩。毕竟一个是干部子弟,一个是农村妇女,中间隔着鸿沟呢。阿岩是个很有性格的女子,青山咬定不松口。她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每天给王仁先做最好的东西吃;每晚为他烧洗脚水;给王仁先洗所有的衣服。她甚至在自己丈夫面前也不掩饰对王仁先的情感。王仁先训练回来,她竟能撇下正在说话的丈夫,迎着王仁先而去,为他拂去一身尘。王仁先起初在抵抗阿岩,但随着阿岩炽热的进攻,也随着老山战事的一天天激烈是否也随着笼罩着连队的官兵失爱的阴云一天天浓重呢,总之,他的抵抗渐渐变得软弱。

4月某日,已确定翌晨进攻老山,战斗命令已发出。那一刻,连队一片死寂。王仁先来向阿岩做最后诀别。阿岩为王仁先的军用水壶装了满满一壶水。王仁先喝了一口,哎呀,比蜜还甜。阿岩不知道往壶里放了多少糖。她以为越甜越好呢。王仁先的眼睛潮湿了。这时候,阿岩使用了最后的、也是最原始的手段:撩开衣服奶孩子。她把整个心扉向她所深爱的男人敞开了。在王仁先心中,所有的长城轰然崩坍。他颤抖着走向阿岩。

灶里的火熊熊燃烧。他俩也在燃烧。第二天,情况突变,进攻时间推迟。凡事有第一次,就有一百次。堤已决口,汹涌澎湃。于是,在老山脚下,在村边,在树林中,甚至在阿岩家的牛圈里,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每次二人完事之后,王仁先总是一言不发,闷着头一颗接一颗地抽烟。而阿岩呢,则老是笑,咯咯地笑个不停。她是欢喜呢。她得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东西,一如刘备得到了天下一样。这样的事瞒得了世界,瞒不了丈夫。阿岩丈夫向部队告发了。他没有说具体是谁。弄不清丈夫是真不清楚,还是不肯说。

发生这种破坏群众纪律的事,那还了得。部队上下极为重视,层层调查。他们在牛圈里搜到许多带过滤嘴的烟头,顿时知道是王仁先所为,因为全连只有他抽这种过滤嘴高级香烟。连长找王仁先谈话。王仁先拒绝承认此事。营长也找他,他还不讲。营长火了,命令:"全连集合!"然后请阿岩与她丈夫来指认。打谷场上,一连官兵肃立。阿岩和她丈夫来到队列前。

后来该连指导员告我:此时阿岩,全不似犯了什么错事,毫无颓丧之气,反意气飞扬。指导员说:"原来我想,她肯定会巡睃一遍后说,没有那人!这样就一了百了了。"万没想到,阿岩径直走到王仁先跟前,指着他说:"就是他!"

一霎间,空气凝固。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王仁先冷冷地望着阿岩,而其他上百双眼睛则冷冷地望着王仁先。阿岩的第二句话更令全连震惊:"我疼他!"

当地人把"疼"当"爱"讲。这是*裸的爱情宣言呀。全连把目光转向她。她勇敢地与全连官兵对视,泪水渐渐涌上了她的眼眶。

三天后,团里下达了对王仁先的处分决定:降为排长,党内严重警告。又过几日,进攻开始。连队开拔。阿岩又烧了一壶放了糖的水,去找王仁先。连 队不让王仁先见她。村口,部队逶迤而前,阿岩站在大树下焦急地张望。有些官兵从她身边走过时,轻蔑地议论,甚至还朝地上吐口水。阿岩均不在意 。王仁先过来了,不朝这边瞥一瞥。走过去后,也再未回头。

当夜,老山鏖战通霄。火光映红了南中国的天空。从第一声枪响直到最后寂静。阿岩一直坐在村头,一瞬不瞬地看着老山方向。她的眼睛在黑暗中熠 熠放光。丈夫拽她回屋,她不肯。丈夫气极,打她。下手极重。辫子开了,头发散下来,遮住半张面孔。血和泪一起淌。她整整坐了一夜。

部队攻克老山后,王仁先迅即被派到最前沿的"李海欣高地"。营长事后说:"我就是要把他派到最危险的地方。不派他派谁?"7月12日,对方以一个加强师反攻。战斗残酷到了极点。王仁先表现十分英勇,还击毁了一辆坦克。更重要的是,他利用报话机向后方炮兵报了一千多条情况,使我方大炮宛如长了眼睛。老山岿然。

数月后我登上"李海欣高地"时,仍可见草丛中白骨枕藉。对方发现"李海欣高地"上的王仁先,全力进攻。战士全部战死。王仁先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对报话机喊了一声:"我走了!"遂被炮弹击中。死时二十五岁。全连在老山主峰上目击王仁先奋勇冲杀,感慨千万。他死时,大家都摘下钢盔。

一个月后,连队撤下老山,又回到阿岩的村庄休整。部队刚进村口就看见阿岩。她像一株相思树似地伫立在送走部队的地方。连队官兵依然从她身边鱼贯而过,不知怎的却换了一种心情,没一个吭气。连营长都低着头匆匆而过。部队全部过完,天已冥,阿岩的身影依然在暮色中绰约。根据王仁先在战斗中的表现,团里为他报请一等功,但上级不批,还发下话来:"这种人还立什么功?"连队大哗。

王仁先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为他立墓碑那天,连队官兵全数来到陵园。远远地,他们看见,一个窈窕的女子的身影在坟前晃动。走近才看清那是阿岩。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王仁先的坟头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香烟,全是过滤嘴的。一片白,仿佛戴孝。后来他们才知道,阿岩卖了家中唯一的一头耕牛,买了十几条王仁先爱抽的那种上等香烟,在坟前全部撒开,一颗颗点燃。她垂泪道:"让你抽个够。"

我来到老山前线时,王仁先所在连队又重上老山驻守。我执意要去看望。正值盛夏,大旱。老山地区已有两个月不下雨了。阵地上疟疾肆行,军部派两个女军医带着药品与我一道上山。过了"三转弯"之后,天色渐渐变了。

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当我们接近主峰时,天降大雨。好雨!万千条水柱抽打着皴裂的红土地。已在阵地上驻守一个多月的连队久旱逢甘霖,大喜。官兵们一个个脱得*裸地,冲到山坡上,任凭雨浇。他们坚强的裸体白生生地,把人眼睛刺得疼。一百多人呵,那是一百多件雕塑。他们一个个举手向天,呼喊。喊声惊天地泣鬼神。那是怎样一幅动人的图画。我身后两个女军医哭了。我也一阵鼻酸。我觉得我触到了大山的心跳。

从老山主峰下来,我特意找到阿岩的村庄。阿岩不在,她出远门了。我问村长阿岩长得什么样,村长说:"阿岩是麻栗坡最美的女人。"

临战动员这张照片的质量很差,但确很珍贵。当时在猫耳洞冲洗时,差点把它扔掉。20年来我一直珍藏着,每当我看到它,仿佛又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老山战场。

<<我很佩服阿岩对爱的执着和勇气,但是我不赞同她的做法.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你既然爱上他,那就请你不要去伤害他>>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CD%AF%D0%C4%CB%E6%D2%E2/blog/item/ff31dc7a809811e82e73b338.html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中国军人感人故事:突击队长3次舍身救人受重伤
瞬间,那些鲜活的生命,成了远逝的灵魂;瞬间,那些羌笛青柳、风情碉楼、禹王故里、熊猫之乡……将最后的一笑铸成绝版的美丽……

5月12日14时28分,由一个简单数字组合构成的历史,烙印般深深地留在共和国的土地上。

一位灾区群众向记者描述:摔了一跤,爬起来家就没了,城就不见了。可是,还有许多人再也没爬起来……山崩当面、流血盈前、断肠血泪,生离死别。家园在无助地颤抖,生命在传递着悲壮。

然而,这不是结局,更不是毁灭。历史的聚光灯,映照出13万大军临危受命、浩气当歌的雕像。

每一个军人突击的脚步、激扬的声音和滚烫的血汗,都化作这拯救生命历史壮歌中的音符……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06-03/1054503725.html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8-17
1、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16秒时间里,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

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2、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

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3、在2008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已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救出57名群众,其中五人生还,包括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李隆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为保卫人民群众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获得 “五四青年奖章”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4、2008年5月13日,部队接到急赴灾区的命令时,武文斌被告知后留,一向脾气温和的他急了眼,坚决要求上前线。6月17日晚,他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上。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

5、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不顾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当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他们时,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