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人的自然史。我选择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尹格尔德编辑的《人类学百科读本》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1997,
1127页)。从自然演化的角度看,人类学叙事很自然地接续着人类生
物学史的叙事。这也反映在读本的结构上:第一部分,“人性(
Humanity)”,这里的“人性”是相对于“动物性(animality)”而
言的,因此首先涉及人的动物性——死亡、生殖、发育、营养、食物、
工具、生产行为——这一部分的内容也被叫做“生物人类学”;第二
部分,“文化”,也被叫做“文化人类学”。它讲述人性与动物性截
然不同的方面——生产、交往、社会、意义、符号、神话、仪式、音
乐、身分与民族,以及民族国家;第三部分,“社会生活”,或者叫
做“社会人类学”。从生存方式到社会方式,它讲述人性当中被亚里
士多德视为“人的存在的最高境界”的、或许现在仍然如此的、公共
领域里面的事情——社会性、性、规则、规范、认同、语言、分工、
协调、伦理、平等、民族国家与世界秩序。
这本文集是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故事,所以比较全面。同
时,每一章后面的“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了从古典到现代的重要文献,
很注意选择“经典作品(master pieces)”。例如讨论人性与动物性
的第二章的参考文献选择了赫胥黎1894年发表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
位置》,鲁伯克爵士1865年出版的《古代遗物及当代野蛮人风俗与行
为所表现的史前时代》的插图,以及尹格尔德1989年发表的“人类与
其他物种的环境与社会关系”。在这样的经典作品以外,作者们还单
独列出“进一步研读的书目”,这对学生们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这
一章给出的书目里有沃尔克1983年发表的《动物思维》,有威利
1990年发表的《使用信号的动物》,都是相当现代的研究成果。
接下来是人类心灵发展的历史。我选择1997年由诺顿出版社出版
的新著《诺顿人类科学史》(《The Norton History of Human
Sciences》1997,1033页)。著者史密斯是英国的兰开斯特大学科学
史与思想史教授。他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将人类科学放在整个自然史
当中讲述,将科学演进的历史放在社会演进的历史当中讲述,将自然
史与社会演进看成受到人类科学强烈影响的演化过程。这造成一种宏
伟的整体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与这里介绍的其他读本很
不同,它不是由不同作者写的文章的“集合”,而是一位深研自然史
与思想史的学者独自讲述的有关人类心理发展史的故事。尽管讲述者
的学识已经非常广博,他的故事仍然只是诸多叙事的一种。
史密斯这部著作的归宿是15世纪以来的人类心理学发展史,如他
自己在前言里所宣称的。不过我读了这本书以后,觉得这本书更贴切
地应当叫做“人类的社会科学演化史”。史密斯说他对心理学史的叙
述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地理、
法学、艺术和文学批评,几乎是全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在这样广
阔的视角下,一部心理学史当然就成为一部社会科学史了(甚至还包
括了部分自然科学史,例如生物学、物理学、医学、逻辑与数学等等)。
对于那些希望更深入地研究人类心智活动内在机理的读者,史密
斯的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现代的。我建议读者进一步阅读三本书。第一
本是波思涅尔编纂的巨著《认知科学基础》(《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1991,888页)。由于编者的权威性,这本书
的作者们多是当代认知科学领域内最著名的学者。让我挑选一些关键
词来描述这本读物的结构:(1)基础:计算理论,符号理论,互联主
义理论,语法学派,语音学理论模型,实验方法,脑与认知;(2)专
题:记忆,行动,视觉,注意,心智模型,概念与归纳,文化认知;
(3)哲学问题:意向性,心与身。第二本供深入阅读的著作是平克尔
的新著《心如何运作》(《How the Mind Works》,1997,660页)。
这本书被认为是“从未有过的关于人类认知的最好著作”。本书的好
处在于通俗,有大量临床实例。由于作者立场的偏向,我又选择了第
三本书,迪肯的新著,《使用符号的物种:语言与大脑的共进化过程》
(《The Symbolic Species:The Co-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Brain》,1997,527页)。这本著作给我地印象远比上两本深。
因为作者是世界著名的脑外科与神经移植技术专家,有丰富的临床经
验(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而临床经验是在这一领域取得任何理论进
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以大量实例反对乔姆斯基的先天语法学派,
同时也对互联主义学派的理论做了基于临床经验的修正。作者提出语
言与人脑的“共生进化(co-evolution)”假说。这种假说贯穿全书,
辅以生动的临床案例和图解,对于熟悉现代哲学“语言学转向”的读
者来说,真有发现新大陆的感觉。
我顺序中的(接续着人的自然史,心理发展史,和意识认知自身
的历史)下一本书是社会理论读本。在现代哲学家看来,这个顺序是
很自然的。认知者与被认知的事物之间原本不应当有一条鸿沟;没有
“主体间性”的认知过程马上就陷入唯我主义的泥沼。这个主体之间
的相互作用就是社会与社会交往过程。关于社会理论,我推荐的第一
本书比较通俗,《社会理论:文化多元论的与经典理论的读本》
(《Social Theory:The Multicultural and Classic Readings》,
1993,672页)。编者是威斯雷扬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他选择的文章大
多是经典性的,所以文章是按照写作时代分类的。与我这篇文章的读
者的印象一样,我觉得这书的特点便是“杂”,让学生们尝一尝“社
会理论”的滋味。但这杂并不是只会让读者迷失的“乱”,因为入选
的多是名家,各有自己的思想脉络,自成一统。所以在我看来算得上
一本好的读物。
对于那些读得头绪全无的读者(这也是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的现状),
我觉得必须再推荐一本文集,作为上面这本读物的“姊妹篇”(或者
更确切地说,是它的“哲学基础”),帮助读者理清思路,归纳出各
种现代的与后现代的叙事的“根”来。这就是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洛
仑斯·加胡尼为教学而编的一个读本,《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文选》(《From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An Anthology》,
1996,731页),编者自己也写过两本吸引人的著作(《现代性的悖论》,
1988年;《哲学的终结》,1995年),他编写这本书的主旨在于引导
学生理解“后现代”。但是:“引导学生们对后现代主义做任何讨论
所碰到的问题不仅是那些名词术语造成的纠缠不清的麻烦,而且更主
要的是多数学生们对什么是现代性没有透彻地理解。”这是编者的初
衷,据此,入选的文章便多是古典,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们把握现代与
后现代种种思想的发生学脉络。
最后,我觉得在这两本书之间还可以插入一个“过渡”的读本,
这对于那些喜欢在问学的同时探究学问的发生学渊源(思想史)的人
或许更重要。这是吉登斯和另一位著名社会学家特娜合编的一个较小
的读本,《今天的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 Today》,428页)。
吉登斯选择文章的角度更具有英国社会学教授的味道,更注重经验判
断,更喜欢选用合乎学生口味的综述性文章。所以在这里被“综述”
的思想家有:波普,博兰霓,和拉卡托斯,当然,也有社会学(或
“社会分析”)大家高夫曼,舒兹,伯鲁默,加芬克尔,米德,及古
典的西美尔,韦伯和马克思。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从思想史角度整理出
来的读本。
有关“人”的故事接下来应当叙述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如我一
再强调的,政治原本不是今天这样肮脏的。在古典时代,人们视政治
生活为人的生活的最高境界。但是一旦我们的心灵需要与其他心灵交
往才可能认知我们的世界,我们身边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权力”这
个东西。权力与心灵之间的互相影响有关,所以叫做一个人对于他人
的“影响力”。启蒙运动以来,政治学首先被认为是关于权力在人群
内分配的学问。为了澄清政治学的哲学背景,我着力向读者推荐有关
政治哲学的著作。
第一本政治哲学读本是1997年由这一领域内权威的伯莱克维尔出
版社出版的《当代政治哲学:选读》(《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An Anthology》,1997,648页)。该书作者还为同一家
出版社编纂了做为这个读本的辅助读本的“伴读”(见下面的介绍)。
这个读本集合了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们的原作,分成七个部分。(1)
国家与社会;(2)民主;(3)正义;(4)权利;(5)自由(
liberty);(6)平等;(7)压迫。
做为上述读本的辅助读本,《当代政治哲学伴随读本》(《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1995,675页)
编的很有特色。读本分做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政治哲学有关的人
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介绍,但作者是从政治哲学角度来阐述政治哲
学的周边领域的。这些领域是:分析哲学,欧陆哲学,史学,社会学,
经济学,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不同),法学;第二部分介绍政治哲
学领域内重要的五个“意蒂牢结”(“ideology”,我使用了林毓生
的翻译,在此处比“意识形态”更加贴切):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
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第三部分讨论政治哲学专题。
我推荐的最后一本书,或许也是最有争议的读本,同时也是这篇
文章推荐的书当中出版最早的一本,是约翰·斯特劳斯和他的得意门
生约瑟夫·克罗普塞合编的《政治哲学史》第三版(《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1987,966页)。约翰·斯特劳斯,一位毕
生对专制制度进行了独特批判的学者,他是我称之为“将哲学还给了
政治学的人”。他的书(包括关于“暴君”的考证)几乎都是思想史
方面的,可说是“述而不作”的典范。但从他对原作(例如柏拉图或
霍布斯)的独特的转述里,我学到的东西是绝非原作所包含得了的。
斯特劳斯的叙述方式在几乎整整五年里影响着我的叙述方式。
以政治哲学做为我介绍的有关“人”的故事的结尾,这也反映出
我自己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总的看法:我们已经太长久地徘徊在哲学、
宗教、美学的天空里,我们同样已经太长久地徘徊在经济学,社会学,
行政管理学和为之服务的“法学”,以及类似的“经世之学”的底层
下,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回到天与地之间的这片空间里来,回到人
的位置上来。在我看来,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是足以沟通我们已有天
地的领域。不做如此的沟通,我们的天地就始终是不着边际的,浮云
流水式的,“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世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