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碎片时间科学学习?

如题所述

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叫陶鸿图,大家可以叫我大叔,因为我看起来像大叔,所以我干脆取名叫“大叔”,所以别人叫我“大叔”就只是在喊我名字。虽然我看起来比较老,但其实我应该是今天分享者里面最年轻的,我是90年来到广州的,那天我刚出生。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碎片化学习的正确使用姿势,那碎片化学习有哪些一般的使用姿势呢?碎片的时间

最常见的,你会下载一段TED在你的手机里面,然后吃饭上厕所的时候看一下。在地铁上,你会在一些在线学习网站学习托福雅思。更常见的是,你每天会翻朋友圈,然后看到一篇标题很吸引的文章,打开它,发现它实在太长了,那好,我先收藏,但是后面你通常都不会再把它打开。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微博通知,康熙来了居然解散了,我点开它看一下怎么回事。晚上的时候我预约了一个微信群的讲座,里面有个专家给我讲我的简历要怎么写,如何面试。但是很抱歉,如果你只是在朋友圈浏览一些心灵鸡汤或者成功学,这并不属于今天的讨论范围——自学,这更加属于自残,或者自阉。很多同学在使用碎片化学习的时候,会觉得有时候很爽,有时候很不爽,只是因为你的姿势没有用对。

那碎片化学习有哪些地方比较爽,会让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使用这种学习方式呢?首先最大的原因是,它可以有效地利用我们平时越来越多的碎片化时间。我们很多本来没有被安排的时间,通过碎片化学习,很好被利用起来了。而且通过碎片化学习你可以掌握一些你平时没有关注到的知识,创造很多没有联系的思维节点,有机会创造更加多的顿悟。而且对于已有系统化知识结构的同学而言,你可以做到查缺补漏,拓宽你原有系统化知识的外延。比如你是一个做市场运营的人,你通过碎片化学习还可以学一些用户运营,活动运营,数据分析的技能,可以逐步提高你技能的整体段位。

那碎片化学习哪些姿势比较不爽呢?最大的一个是,你原本并没有一个碎片化学习的计划。你只是看到什么学什么,浅尝即止。我们很多的时间并没有进行预先的准备,没有对碎片化时间进行整理和计划。那只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有时间我就学,没时间我就不学了。碎片化学习应该是我操控它,而不是它操控我。

很多时候碎片化学习不是内容的碎片化,而是人的碎片化。一直碎片化的最后,你不会成为人才,只会成为人渣,成为浅尝即止的空想家。了解只是快感,不是事实。接受碎片化的知识你只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碎片化的知识可以让你觉得”哎,这里这个知识点我曾经看到过。那个术词我也在某某微信上看到过。对于知识体系和独立思考能力尚未形成的人来说,碎片化的信息可能导致这个人的知识体系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后都不太可能形成了。带有偏见的知识只会让你越走越远。碎片学习的前提,就是你要有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这样任何一点碎片的学习都是对于系统学习的补充、点缀和完善,就是有意义的了。大家看我手上这个是什么?看起来像装安全套的盒子,但是我把我手上这条数据线放进去。你就会觉得这个是放数据线的盒子。而且你也知道找到数据线,先得把这个盒子找到。知识的组合,形成了定义,知识放在定义和分类里面,才能提取知识。没有得到运用的知识会快速遗忘,没有经过整理的知识会无法提取。接受没有进过筛选,没有经过认证的知识,后患无穷。大家上coursera的课,至少知道这人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而朋友圈的一篇文章,看得你很激动。“只要你努力,你就能成功”,“只要你相信,你就有希望,希望就能看见,看见就能实现”。然后标注着是马云说的。你立刻转了,而且作为人生向导。谁都不知道,这东西只是一个负责新媒体的抠脚大汉在网上各种拼接而成的,那个号叫“马云语录”,但可能只是我在厕所蹲坑时,矫情乱敲的一段文字。因为只是被动学习,所以你没有分辨力,你没法批判,因为你的一切都只是听别人讲,而不是自己去找来学。举个简单的栗子。大家常说以德报怨,你也从别人那里听来了,你便以为应当以德报怨。但其实《论语宪问》中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回想一下我们印象最深的一次学习。我们在高中的时候,要考试。所以我们必须无论难的,容易的,都要学。所以我们的知识很系统,经得起考验。但是没有计划的碎片化学习,你只是挑简单的来学,挑有趣的来学,挑刚好看到的来学,你觉得这样学回来的技能可以用吗?碎片化学习导致了你整个学习状态都是被切碎的。你的注意力刚集中,就分散了。还没高潮,就停了,肯定不好受。时间被切碎不一定导致学习效果不好,但是肯定没有集中来学的好。

刚有人提到,我可以先收集,再整理,或者搜索。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将系统的知识打碎,其实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要将这些打碎的知识拼起来却需要比起直接完整阅读更高的成本。我挑着看,再补全,肯定比我完整看,花的时间更长。因为在重新组建的这个过程,我会不可避免地看到重复,已经看过的东西,而且我还要确认自己以前看的到底对不对。

我的建议是,你的主技能,最好系统学,辅技能,你可以按需来学。正确的学习避免不爽。

那如何才能避免这些不爽的姿势,让碎片化学习更爽呢?我们先来看看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人类的知识是由三级结构构成的,一级结构(感性认识)、二级结构(理性认识)和三级结构(联想)之间紧密联系、组成一个有点类似树形的关系,树的根部是一级结构,树干是二级结构,树冠部分是三级结构。

而计算机的“智慧”都是基于某种算法的,也就是说都是基于逻辑推理的,大致类似于人类大脑的言语加工功能。而人类除了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言语加工)之外,还有计算机不具备的非逻辑思维能力(非言语加工)。这种非逻辑思维是一种模糊的、不精确的、想象的、直觉的、跳跃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步一步推理的。这就是我们比计算机聪明的地方。顿悟的例子:幼儿园时画的叶贴画

小时候我有次叶贴画作业,居然贴了一只马出来,全校历史上没有过。当时的老师说我天赋异禀,但是我现在回想起来,只是因为我是属马的,平安保险的业务员为了笼络我妈,给我送了很多马的模型和画,所以马的形象不自觉地在我的叶贴画呈现了出来。这就是思维的顿悟,来源于随机的思维节点。

所以我提出了正确的使用姿势。

首先你要对你的学习进行结构化后的碎片化。有结构化分解的工作包,有分类,有索引,有计划。定向化获得信息,深度挖掘单个肤浅的随机信息,保持好奇心,对知识点进行线性挖掘。我预先收集好我的时间碎片,例如我知道我每天中午两点蹲坑,好,我计划我每天蹲坑的时候学习如何不便秘,Bazinga,哈哈~实际上我们很多情况并不需要完整学习一个学科。我们只需要按需快速攻陷单点技能,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他知道不同泥土都分布在城市的哪里,但是他不知道这个泥土具体是什么属性,什么酸碱度。这就是实用的学习,按需学习。在知识爆炸时代,没法把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记住,但是我可以总结学科方法论,把学科的思维沉淀下来。例如心理学,你可能没必要去记住记忆,认知的概念,但是你可以学会心理学的实验思维。

积累跨学科知识,制造联想和顿悟连通的节点。我是学理科的,但是我也会去学一些艺术的东西。人类的创造都是来源于跨学科的借鉴,例如飞机的发明。

最后三点是。不要刻意切碎你的时间,如果你有一个小时,两三个小时,把它完整投入到学习,会比你把学习状态切碎,效果更好。在这个过程,你最好不要让其他人打扰你。

断舍离。我们一生的时间是固定的,你只能挑跟你最相关的进行系统学习,不可能开挂一样做到全能。对于今天恰好感兴趣,好玩的东西,很可能你过几天就觉得没用了。对于一些被动的学习,跟主技能相关不大的,可以进行断舍离。其实我们就像是RPG的玩家,你有你的主线任务,不可能因为NPC来找你开副本,你就去。最后,你要注意你的学习的效果并不只是来源于学习本身,还会受到你的情绪和状态的影响。如果你整天没天没夜地学习,而忽略了社交或其他正常需求,这也会影响你的学习效果。碎片化时间不一定都要学习,例如你看到一个美女正在弹钢琴,你可以找她要个微信号(弹钢琴的美女提示时间已到)。学习不仅是基于看和听的,还要有实操的过程,你还应该花时间在运用你学到的知识上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