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称上谷、保州、靴城、保府,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今保定之名意为“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保定向来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
1、上谷郡始建于战国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因建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
2、保州是如今的保定市。北宋建隆元年(960),因宋太祖祖籍所在之地,故在清苑县置保塞军,寓“保卫边塞”之意。
3、保定地理位置紧邻京城,为军事要地,是京城立都的重要保障,军防所需,早在明代根据地形条件,将城池就由“土城”改为“砖城”,形成似“靴状”的平面轮廓,历来传诵“天子脚下立靴城”之说。而今古城保定仍保留着“靴城”遗址。
4、保府始建于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元明时成为拱卫京师的重镇,清保定府为直隶总督驻地。
扩展资料
保定历史文化
1、方言俚语
保定话是保定市地方方言,属汉藏语系冀鲁官话保唐片,为四声调、无入声、部分儿化(很多er不与前面的字连读,而是独立成wer)、不分尖团,轻声少于普通话,一声较普通话更低平,少有二声。
2、民间文艺
1)保定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老生调,从元代时尚小令“河西调”变化而来。保定老调是河北省古老地方剧种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为区别于河北梆子,故名老调梆子,即老调剧种。
2)涿州皮影
涿州皮影是流传于保北涿州、定兴等地的“皮影戏”。演出时使用的文场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扬琴、小三弦等,随之就有了伴奏音乐和过门。武乐还有大镲、大铙等。
音乐结构属于板腔、曲牌综合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琴腔、垛板、还魂调、悲调,曲牌有“三赶七”等。行当分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
3)满城寸跷
寸跷发源于满城县东于河村,据说由宫庭舞演变而来,已有2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九十年代初,满城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该濒临灭绝的古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并将其搬上舞台映屏。
4)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高乐”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高洛音乐会”是高洛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花会。
2006年,冀中笙管乐(高洛音乐会)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雄县赵岗古乐
保定赵岗音乐会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传承的乐曲内涵和谱式可追溯到唐朝晚期。由佛教曲、道教曲、民俗曲组成,表现形式有唱诵和器乐演奏,使用的乐器和传承演奏的方式仍以传统方式进行,吹奏乐有管子、笙、笛子、云锣,打击乐有鼓、铙、钹、铛子。
6)饮食文化
保定是中国第九大菜系“冀菜”发源地,从保定历代文物中的谷物工具、熟食陶器,还有商代的爵,中山国当时的羊羹等,都印证了保定饮食的历史。保定传统小吃和菜肴有驴肉火烧、大慈阁香油、高碑店豆腐丝、白运章包子、卤煮鸡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定
保定古时候叫:上谷、保州、靴城、保府。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 ,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 现在保定的意思为“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保定向来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
保定的由来,与战事有关。保定“燕南赵北”之称,其最初出现城镇,就是为保卫燕国安全所建立的。北宋政府在当时的清苑县置“保塞军”,意为保卫边塞。公元981年,升为保州,寓意永保安定。1275年元朝改保州为保定路,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这就是“保定”之名的由来。
1、上谷:上谷郡始建于战国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为燕国北长城的起点。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拥军都俯视中原,东扼居庸锁钥之险。
2、保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清苑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又为北宋军事重镇,故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因此时地处宋辽交界之地,置保塞军和保州,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
3、靴城:由于保定地理位置紧邻京城,为军事要地,是京城立都的重要保障,军防所需,早在明代根据地形条件,将城池就由“土城”改为“砖城”,形成似“靴状”的平面轮廓,故有靴城之称。
4、保定府:始建于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元明时成为拱卫京师的重镇,清保定府为直隶总督驻地。
扩展资料: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今保定之名意为“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保定向来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
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间,长期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的区域性政治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也两度为河北省省会 。
保定也是传说中尧帝的故乡,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上燕国、中山国、。保定市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如古莲花池、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保定
古时候叫,上谷、保州、靴城、保府。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 ,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 现在保定的意思为“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保定向来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
保定的由来,与战事有关。保定“燕南赵北”之称,其最初出现城镇,就是为保卫燕国安全所建立的。北宋政府在当时的清苑县置“保塞军”,意为保卫边塞。公元981年,升为保州,寓意永保安定。1275年元朝改保州为保定路,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这就是“保定”之名的由来。
扩展资料
保定的光辉历史
1、保定是传说中的尧帝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都在境内建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记载,燕昭王曾于今保定城东五里建广养城,俗称空城,为放牧战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赵北”之称。可见,保定最初出现城镇,就是为保卫燕国安全所建立的。
2、保定西依太行山脉,东为冀中平原,北控三关,南通九省,素有“天下通衢”、“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3、北宋建立后,太祖太宗一直把收复幽燕作为其战略目标,对河北军事防御十分重视。北宋政府在当时的清苑县置“保塞军”,意为保卫边塞。公元981年,升为保州,寓意永保安定。由此保州与雄州、霸州形成一道由西南向东北的军事防线。宋朝常在此屯兵驻军,把保州作为北部边防要塞。
4、金元定都北京,保定提升为顺天节度使,成为护卫京师的重镇。自此,保定“拱卫京畿七百载,掌控省府二百年”,号称“都南屏翰,冀北干城”。1275年元朝改保州为保定路,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这就是“保定”之名的由来。
5、到了宋朝,经过“陈桥兵变”完成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为防历史重演,在全国大力营造“重文轻武”的氛围,但保定却成为“武术特区”。辽军直接入侵中原的线路是今易县——遂城——满城——望都一线,保定是辽军入侵的门户,但抵御二十万辽军扼守咽喉要路的杨六郎只有三千兵马。
为此,他在保定大力倡导全民习武、全民皆兵,一地有战、各方来援,并积极鼓励各村成立武术结社。慑于杨六郎的军事谋略和保定军民之彪悍顽强,屡遭重创的辽军南下宁可绕行数百里,也不敢犯保定界。
这座城市尚武的性格一直延续下来。保定习武的人多,出了很多武术大家,其中不乏一等一的摔跤高手。据说保定人摔跤爱勾别人的腿,而且这招很厉害,所以就有了“勾腿子”的说法。明清时期,北京的王府多,各个王府多用保定人看家护院。
王公大臣互相间若有什么矛盾,两家的家丁一见面,都是保定人,甚至是同门师兄弟,矛盾也容易化解。所以就像师爷多用绍兴人一样,保镖多是保定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保定:来来回回的河北省会
保定古时候叫上谷、保州、靴城、保府。
1、上谷:上谷郡始建于战国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为燕国北长城的起点。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拥军都俯视中原,东扼居庸锁钥之险。
2、保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清苑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又为北宋军事重镇,故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因此时地处宋辽交界之地,置保塞军和保州,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
3、靴城:由于保定地理位置紧邻京城,为军事要地,是京城立都的重要保障,军防所需,早在明代根据地形条件,将城池就由“土城”改为“砖城”,形成似“靴状”的平面轮廓,故有靴城之称。
4、保定府:始建于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元明时成为拱卫京师的重镇,清保定府为直隶总督驻地。
扩展资料: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今保定之名意为“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保定向来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
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间,长期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的区域性政治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也两度为河北省省会 。
保定也是传说中尧帝的故乡,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上燕国、中山国、。保定市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如古莲花池、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保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保定古时候叫上谷
今保定市区在战国时期始建城池。保定在殷商时期为北燕之地,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有三千多年历史。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来保定成为河北都会, 则称保定为上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