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课堂教学效率

如题所述

王二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中学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6200)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课堂高效性,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对教师的历史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活动,尽量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引导他们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1.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研究编写好导学案导学案对于学生来说起引领、导向和辅助作用,也是我们老师的“好助手”。所以在编写导学案的问题生成时,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预设学生通过看课本预习之后能够掌握哪些内容,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优化问题的设计。设计提示课文的关键问题,问题的措词必须清晰、明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能力水平,要有逻辑连续地提出问题;设计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和水平区分度……例如: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十四课,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读三遍课文后,完成下列预习题(温馨提示语:相信自己,给力!):1、我国的海军兵种有哪几种?2、海军的舰队有哪些?3、请列举本课所学的我国自行研制的武器装备有哪些?4、请写出本课的知识网络图。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中让学生明确预习思路,设计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给学生留提问题的空间。放手让同学们对于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讨、研究、解决。如有共性的问题老师再进行引导、讨论解决。如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学生产生这样一个共性问题“为什么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一下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说明孩子们在看书的时候动了脑筋。2.提高课堂高效性的关键在于课堂的引导在上问题解决课和拓展训练课,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管理,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更好地学习、交流、展讲、汇报。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并随时做出调整,这是提高课堂高效性的手段。2.1 利用一体机画龙点睛,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也是生动、形象、具体的,情景性强。用一体机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通过电影、电视、声音、投影、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再现历史现象,完善知识传递媒介,调动一切视听感觉,使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地具有形象、生动的特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抗日战争中的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材料,我在讲课前先放一曲《在松花江上》,营造学习气氛,然后带着感情讲解有关内容,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再如讲“三大战役”时,我让学生看《伟大的战略决战》电影。这样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历史场景、事件和人物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2.2 让学生展讲活练相结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课堂教学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的现象,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实效性呢?“让学生展讲活练”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学生展讲”是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导学案,先预习—自己完成课文的知识网络---小组讨论---展讲。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精辟的讲解,通过展讲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展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有笑声、有讨论、有争议。这样,才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更浓厚的兴趣。例如: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五课,学生是这样展讲的。学生主持导入语:“同学们,旧中国清政府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旧中国外交是不独立的、不平等的、是跪着的外交,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方面又有什么转变?又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十五课。“活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是对教学的检验、补充和提高,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判断、理解、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少而精、且有层次的例题和习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练。3.教学过程的质量,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好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摈弃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他们准确掌握知识,熟练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应注意有计划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所谓“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3.1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预习。这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读书是学生能够读懂教材,形象地再现历史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读书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学会预习则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通过课本依据“查、划、写、记、练、思”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学的过程,经过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进行不断整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观察,抓重点,抓本质。3.2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实践表明,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获取的知识,才是深刻的,才是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的。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前者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这是学习的基础;从后者中不断寻找方法和规律,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3.3 指导学生学会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创新。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即在思维上为学生留有“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特别在进行一项探索性的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去创新。4.提高课堂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这是保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能影响他人、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不再只是教书的执行者,而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即,不只是教会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而应教会学生怎么学,怎么做,教会学生发展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学生们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感情上每一节课。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听课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要在平等的前提下,严爱有度,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信心,给学生温暖,给学生希望,给学生可以触摸到的未来,才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教师要充分认识个人魅力的重要性,它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热爱,就得有内在的个人魅力。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增强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和谐、愉快、充满感情交流的过程。“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