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国人有个讲究,啥事儿都喜欢在饭桌上谈,当然,包括相亲。男生女生坐一起吃一顿饭,聊个天,饭毕,就是大结局。
而表弟请吃了十几顿饭,有八九个姑娘上来就开始谈条件的,就跟“找工作面试”一样,这让表弟心里很是不舒服。
姑娘A是个干脆的人,上来就把自己的情况和条件甩上来,表弟没见过这阵仗,慌慌忙忙地应答。姑娘自己一米五五,要求男方身高一米八,是独生子,有房。
表弟除了有房,别的都不符合要求,身高一米七五,家里还有个未成年的妹妹。姑娘一听就直接表明态度,你不合适。
接下来的饭吃得无比尴尬,两人都没有交流,空气都好像凝固了一样。一顿饭两个人花了六百多,表弟小心提出反正两人以后都不会再有交际,这顿饭就AA制吧,姑娘脸色一沉直接走了。
姑娘B是个幼师,自己中专学历,要求男方起码本科,身高175,必须是本地人,工作稳定,家里有房。
表弟寻思着这些条件自己都符合,应该可以接着往下谈了吧。姑娘问房子在哪儿,表弟说是在市区,离自己工作的地方近,100多平米。
姑娘不干了:“不行,必须在县城买套房,我不去市区!我爸妈带大我不容易,我要接爸妈一起在县城住!”
可是,县城的房子没多大升值空间,舅舅为了买市区那套房已经花了大半积蓄了,这个又吹了。
姑娘C往那儿一坐就开始自我介绍,把自己的工作、家庭、学历都一一说清,然后开始询问表弟这些问题,表弟忐忑地一一回答,感觉好像被查户口一样。
姑娘又问到了表弟父母的工作,表弟以为是在问父母有没有自己养老的能力,就补充说自己父母虽说工作一般,但是有退休金,可以顾得住自己的。
姑娘不乐意了:“你父母太普通了,我需要一个能给我解决工作的。”又是不欢而散。
表弟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相亲,上来就说条件,对于另一半的选择已经定下了标准的框架,只有经过了筛选的,符合要求的,才会入了她们的法眼,再仔细挑选,差一毫米都不行。
而这种把相亲资料一扔,光明正大地谈条件的,不合适就马上换下一家,搞得像求职找工作一样,面对的不是相亲对象,而是面试官。
表弟说:“稳定工作我有,房子我也有,车可以买,学历也不差,父母健在没法变,身高已经定了也没法变,不是独子我也没办法。
最主要的是,我受不了这种相亲的方式,把所有现实的东西都当作筹码,摆到台面上来挑挑拣拣。”
之后,表弟拒绝了见面相亲,舅舅又开始让他“云相亲”,先加了姑娘好友,聊一段时间再说。
可是姑娘D也是上来就开始甩出一张备忘录,写满了自己的工作、条件、性格、爱好等。表弟想了想,直接拒绝,删了好友。
表弟说:“相较于这种直接谈条件的‘面试’,我更倾心于两个人坐下来真诚地聊聊天,慢慢了解对方的喜好与三观,而不是急于摆脱单身,符合条件就在一起。”
听完表弟的故事,微光终于明白,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特别排斥相亲这件事了,原来,大家如今都是这样相亲的啊。
在这个推崇速度与效率的“速食时代”,就连找对象这种事,都变得慌慌张张起来。大家都把自己明码标价,也要找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优越的人来当伴侣,很少去考虑喜欢与否,三观是否一致。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相亲桌如战场,虚虚实实,刀光剑影。很多人都把身高、收入、房车、工作稳定、独生子女、父母工作、学历,甚至是户籍所在地,摆到台面上来谈,待价而沽。
相当一部分人都走马观花,速战速决,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就像猴子摘桃一样,捡了玉米丢了桃,拾了西瓜丢了玉米,见到兔子把西瓜也扔了,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这些人只看外部条件,只注重现实,却不曾考虑过从前慢,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另外一些人,就像表弟一样,相较于这种简化版的“恋爱初识模式”,他们更喜欢慢一点的交往关系。
两个人通过聊天、交往、约会,循序渐进地一点点进行了解,慢慢知道,对方爱吃什么,喜欢什么电影,喜好什么风格的衣服,热爱什么领域,有什么特长。
而不是说,像上面的姑娘ABC一样,一上来就要“简历”,把所有一切都一一列成表格,不符合这个框架要求的,就无法“应聘”上,还没有了解,就已经谈不上喜欢。
事实上,相亲的本质就是要求合适,谈条件、讲现实的姑娘也没有错,只是各自的选择不同。大家已经是成年人了,只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好。
对于这两者,微光想说,相亲与恋爱,其实并不冲突,也没有谁对谁错。恋爱可以源于一场相亲,相亲也可以促成一段恋情。
只不过,恋爱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成本更高一些,而相亲,则是“简化版”的恋爱,所需时间更短,得到的结局也更快,要么分手,要么结婚。
相亲其实有个好处,除了省时间,就是省精力,能够被父母筛选过让你相亲的,一定是门当户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