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旌阳 许逊,又名许真君、许迈(239—374年)河南汝南人,晋时期的道士、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的修炼法术。他二十岁举为孝廉,喜好结伴遍访群山胜地,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得乡人尊敬,直到西晋太康元年(280)四十三岁时,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实行许多利回济民的措施,救灾、治瘟疫,颇得人们爱戴。邻县民众敬之如父母,纷纷前来归附。大熙元年(290)鉴于晋室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毅然辞去县令,周游江湖,寻求一修炼之地而来到武陵。最初住在武陵白鹤寺附近,后觅上木枥观这个仙境圣地,以旧宅作“观”,潜心修道,经过若干年的修炼,于374年,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终成正果,扬名天下。此后引来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朝山,瞻仰道观圣地,因而“人与山附,山因人名”“木枥观”就大名于天下。
★甘 宁 人称锦帆侠,万州武宁县人,东吴著名战将、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年轻时好游侠,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甘宁生长于甘宁镇,其“游侠”范围以武陵、瀼渡、新乡、长坪、石宝寨一带为中心活动区域,陆上以家乡甘宁镇一带为主要活动区域。其部如果离临江县城太近,则容易受到官兵的围剿,故其水寨建在武陵至瀼渡一带。甘宁的船只以锦绣装饰,人称“锦帆船”;其人穿戴华丽,官兵称其“锦帆贼”,民众称其“锦帆侠”。
★杨 宗 临江县人(杨姓为临江县豪强大姓)。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吴国派派抚军将军步协率大军进攻永安。原蜀汉(蜀国已于公元263年降魏)巴东太守罗宪坚守永安城,因兵力薄弱,形势危急,即派参军杨宗突围北上,向魏求援,司马昭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不直接救援永安,而趁虚袭击吴军后方西陵,迫使吴军退兵,为实现废魏立晋和结束分裂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吴国大将步阐攻永安城,唐咨西侵至朐忍,被罗宪击退。吴国武陵太守孙恢寇南浦,复立羊渠县,晋安蛮护军杨宗讨之,退走。罗宪因表以杨宗为武陵太守,驻今武陵镇。
★禹安沱的由来 禹安沱在武陵场上游三四公里处,它北起观音岩脚,南至木枥山麓,东南临长江,西北依斗石盘、长岺岗及青山脚下的老鹰岩、猫鼻梁、鹿子岩、彭家岩等一片山岗,南北长约两公里,东西宽近一公里。它被鸭子塘沟、蛟巴癞沟及凉水井沟三条横着的小溪蜿蜒所隔而形成了黄岺咀、钟咀(“两咀”)和荣家坝、陈家坝(“两坝”)四大板块。
公元前2000多年,大禹治水途径武陵,疲劳之至便在此安稳地睡了一个好觉,后人为纪念他,就将此地命名为禹安沱。后人将这个“安”字引申为百姓安康的意思。
新编《万县志》载道:“相传‘昔大禹治水过此,见众山漂没,唯木枥不动’故为木枥山。”木枥山是禹安沱上的一座小山,原万县多部志书上均有记载。
★武陵八景 武陵场上紫荆街,白鹤展翅飞仙台;前有长江飘玉带,后有群猪奔陡岩。上有金鸡来嬉斗,下有鲤鱼上滩来;仙女乘凉进士洞,茅坝现出狮子来。
注解:
武陵场上紫荆街,指武陵场镇二段(派出所)一条街,长一百多米的街道两旁长满了紫色的荆条藤蔓,春天一到,两旁的荆条藤蔓便开出鲜艳的花朵,姹紫嫣经红,艳丽夺目,芳香沁脾,成为场镇居民休闲最佳去处,紫荆街也因此而得名。
白鹤展翅飞仙台,指原武陵卫生院所在之处,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后来本地的一位官宦出资修建了一座庙,当庙修建好后,刚好飞来一群白鹤驻足庙顶,久久不愿飞走,于是有人们就将此庙取名为白鹤寺。
前有长江飘玉带,指武陵镇前的浩浩长江,一条长江环绕武陵镇,在微风吹动下,波光粼粼,点点闪光,恰似一条银白色的玉带在飘动。
后有群猪奔陡岩,武陵镇后面有一个大岩洞,在岩洞左边的陡岩上,有一堆乱石极似一群小猪在陡峭的岩壁上倒置往下奔跑,形象十分逼真,而更令人称奇是,小猪的奔跑只有在阴雨连绵的季节才能出现。平常日子根本看不出一点形似小猪的迹象。
上有金鸡来嬉斗,指原河坝香炉石外边有一对石头,恰似一对鸡公,在涨水的时候,一对鸡公飘浮在水面上,在波浪的助推下,你来我往,好似一对雄鸡在水中嬉戏、争斗。
下有鲤鱼上滩来,指武陵镇与燕山乡的接壤处,在江中有一处突起的石头,恰似一条鲤鱼,在它的周围形成一处险滩,而水往下奔流,鱼往上争游,故名鲤鱼上滩来。
仙女乘凉进仕洞,指原武陵小学背后有一岩洞,相传有一个穷苦人家的的孩子,家里父母双亡,这个苦命的孩子只有与年老体弱的奶奶相依为命,后来一场大火,将他家仅有的一间房屋也烧毁了,他奶奶为此悲痛欲绝,从此一病不起,不到一个月也撒手而去,这个苦命的孩子就寄居在这个岩洞里,并捡来一些书籍,白天他一边打柴,空时便跑到私塾学校外偷听老师上课,晚上回来洞里自习苦读,终于有一天,这个长大的孩子考上了进士,一天,有一个天上的仙女到人间走访,听到了这个故事,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就到洞里乘凉,一直等到进士回来,后来进士回来了,与仙女成婚,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
茅坝现出狮子来,指原老河坝的石坝林,长出很多茅草,宁静的夜晚,月亮高挂,而江的对面有一狮子岩,其形恰似一头雄狮在怒吼,每当夜晚,在皎洁的月光的照映下,雄狮倒影在茅坝的江边,仿佛是从茅草丛中钻出来的一样,威风八面。
★红谷田的由来 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反清浪潮此起彼伏。云南地区出现了由兰朝柱(又名兰大顺)、兰朝鼎(又名兰二顺)组织的反清义军。
同治元年(1862)三月十八日,兰朝鼎(兰二顺)率兵数万由忠县汝溪进军武陵,这天,官府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派马定国(人称马大人)将军驻扎武陵进行抵御。
红谷田是二兰到武陵的必经之地。马大人带领三千余兵马,经白岩嘴、王家湾途中,他骑的马的马蹄不料被一树根卡住,马大人在马背上一使劲,将这株大碗粗的松树拔了起来,马蹄没事了,马大人一行来到谭家冲口(红谷村)石盘,马大人的马见石盘坡陡,害怕打滑,就停着不走了,马大人就下马步行,他下马时,脚一跺,石盘上就踩出有九寸长三寸深的一个脚印,这脚印现在尚存。接着,马大人在一个山包上安营扎寨(后来这里取名为营盘包),他认为这里山高坡陡,居高临下,稳操胜券。接着马大人开始布防,一是派人布暗哨,二是点兵去书房岭设伏,三是派几名军士去王家湾一带侦察敌情。可是这几个军士却不执行军令,不但没去侦察敌情,还擅离职守跑到王家湾庙里打牌赌博到深夜,回营时又谎报军情说二兰率军只有百余兵,没啥可怕。马大人信以为真,不以为然地回帐下喝酒去了。
夜近子时,突然传来几声炮响,接着喊杀声四起,军营一片大乱。这时,一个声音传来:“马大人,快跑哇,二兰的人杀来了,他们足有几万之众啊……”。
不一会儿,二兰数万兵力直奔红谷田,很快将马大人的驻地团团围了起来,马大人匆忙中挥刀上马,呼地就冲杀出去,怎奈天高夜黑,人慌马乱,马大人骑的马奔入红谷田的水田中,马蹄深陷泥中,奔跑不得,二兰的部队一下认准了他,于是乱箭齐射,马大人身中数箭,急呼:“遭了!老命休矣……”话音未落,兰军刀一挥,马大人的头就滚到了水田之中。刹那间,鲜血染红了水田,到处遍布着清军的尸体,后来人们就将这里取名为“红谷田”(红谷村)。
★鲁班溪与鲁班桥 从武陵场镇北岸第一条小溪叫鲁班溪。长约十多里,溪上架有两座鲁班桥,在茶地界的那座叫上鲁班桥,界子大石林与瓦屋村之间的桥叫下鲁班桥。
早年前,下鲁班桥原是一座小石桥,被大水冲垮后,人们请来石工重新修桥。在动工的时候,工匠们事先烧钱化纸,祭拜天地,岂料这时,忽有一只白鹤由东向西在天空掠过,石工们竟不约而同地欢呼:“鲁班师祖来了,鲁班师祖来了。”
接着,那只白鹤不见了,竟变一张纸从空中落下,正好落在一位掌脉师傅眼前,这位师傅正好也姓鲁,师出木枥观洪道长门下,他年轻好学,天生聪慧,自幼父母双亡,八岁那年,一日讨口叫化经过木枥观时,突遇倾盆大雨,加上又冻又饿,毅然晕倒在木枥观山门前,就这样,他被洪道长收留下来。之后,洪道长又传授他石、木、砖、瓦工匠技艺,很快他就有了成就。传说有一年,木枥观的一个道长患病,须用板凳龙化解,这首创的板凳龙就是他的杰作。
这阵,他亲眼到天空飞落的黄色纸张,立即展开一看,只见纸上绘着一座石桥图样,外观精美,尺寸完整,立体感强……。他惊喜万分,马上吩咐工匠开工,并夜以继日忘我忙碌,仅半月时间,就将石桥修好。竣工那天,他专门请来吹手锣鼓,又请来鲁班雕像,供奉在桥上,焚香祭拜,并将此桥起名“鲁班桥”。再后来,乡民们又在小溪上游兴建了一座石桥,大家就把这座桥取名为“上鲁班桥”。把这条溪流命名为“鲁班溪”,把鲁班送图的那座桥改为“下鲁班桥”。
多少年过去了,鲁班桥却风采依旧,坚不可摧,仍一如既住地为黎明百姓带来福音和出行的方便。
★龙王头水井的传说 龙王头水井和水月寺水井和油坊沱水井是原武陵场人们的主要饮水源。据传很早以前,有一老者早早来到井边取水,可打水的桶总是落不到水中去,似乎有一龙头抵着,老者弃桶而回。龙王头水井便由此得名。
龙王头水井的源头在梁平县蟠龙山上。相传,古时武陵场一商贩外出做生意,来到梁山县(现在的梁平县)的蟠龙桥上,看见一农夫挑着一担谷糠走在桥上,恰巧遇见一钦差大人出巡,鸣锣开道,于是农夫慌忙让道,惊恐中不慎将谷糠泼洒到沟里,谷糠顺水而下,被不远前一漩孔吸入。不几日,商贩做完买卖回到武陵,发现龙王头水井流出的水中居然有谷糠,联想起几天前看到的一幕,便知龙王头水井泉源来自海拔八百米高地的梁平县蟠龙山。
龙王头水井水质甘纯,冬暖夏凉。古时,人们常在夏季取水作凉饮,冬季,井水水面还有阵阵热气溢出。据说龙头井的井水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因此,即便现在,仍有部分居民坚持食用龙王头水井的井水。
武陵场上,与龙王头水井水齐名的还有水月寺水井和油坊沱水井。
水月寺水井在场西头,是全场三大井中水源最近的一口,水质纯净。水月寺井位于一棵大黄桷树下,夏季是人们纳凉的好处所。由于水源充足,常常井水淙淙外流,顺石崖而下,流入深谷。油坊沱水井位于场西头郊外,距场稍远,水质很好,也为当地老百姓的重要生活水源之一。此井水源尤为奇特:水源出口自然分两支,一股流入水井,另一股流入井旁的天然石盆中。
★武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①武陵板凳龙(市级) 起源于北宋,兴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板凳龙,顾名思义,是一种主要用板凳作为道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传统艺术。板凳龙主要有两种玩法,一是一条板凳供三人表演,二是多条板凳供多人表演。板凳龙以其形式独特、节奏明快、灵活多变、形象鲜明的特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②武陵龙舟(区级) 武陵划龙舟的习俗早起清朝同治年间,是一项在武陵流传时间较长的体育运动。划龙舟讲求的是手臂和腰腹力量的结合。全体划手在鼓手的号令下,整齐划一地挥舞手中的划桨用力滑行。武陵龙舟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历年代表万州区参加重庆市的龙舟比赛并获得较好成绩。③武陵浑水粑(区级) 武陵浑水粑是一项传统名小吃。制作时,首先将大米在清水中浸泡一天,再用石磨手工研磨成米浆,再将米浆倒入大铁锅中用旺火烧煮并不停地搅拌,待五成熟后加入食用碱再搅拌,待到搅成糊状后起锅倒入木制模具中冷却定型。最后将冷却成型的米豆腐切成小方块,半阴干后入油锅炸至金黄即成,吃的时候,可根据个人口味加拌不同的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