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期,一切皆以王上为主,王的权利声望必须是凌驾于所有人之上,但当时秦惠文王登位之后,天下之人,就有一种,“不识文王,只识商公”的现象,这对文王来说,是最难以忍受的,再加上商鞅变法时得罪了众多权贵,秦孝公死后,便再无人为商鞅撑腰,自然上书要求处死商鞅的大有人在。
商鞅在为秦孝公佐政的时候,他将法学的思想传遍了全国,教导百姓要知法守法,在其佐政期间,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秦国的指导思想。百姓基本做到明法守法,在这一点上,商鞅就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在这之前百姓不懂法,不明白法,一切皆以权利至上,贵族可以自由根据现实情况结合自身利益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草菅人命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就大了,贵族脱离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就大了。而一旦百姓知法,明法,贵族便没有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利。 而在这一点上贵族对商鞅的看法可大了,这也就导致了后来孝公死后,即使商鞅躲在他的棺木之后,贵族也要杀死他。
商鞅的影响力在文王之上,这要从商鞅立木求信说起,商鞅为了让国民接受自己变法的思想,并且为之付诸行动,特意在市场立了一个木桩,并说只要把这个木桩从城南搬到城北就给予奖励,一开始大家都不信,但后来真的有人把那个木桩搬到了城北,商鞅当下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把钱给了那个人,从那以后,商鞅的信誉在国民心中立下,而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秦国国力大增,商鞅的威望也在国民心中水涨船高,于是乎便有了文王登位之后,国民“不识文王,但识商鞅”的现象。文王因此也对商鞅产生不满,自然在登位要处死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