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小生活的环境教育我:要
知恩图报,礼尚往来。
在这样价值观的灌输之下,感恩和回报两个词完完全全溶于我的血液之中。
但在见识到更大的世界,更为复杂的
人际关系之后,我发现并非每个人都可以践行这两个词,也并非每个人都受过这种价值观的熏陶,我们不必苛责。
其次,每个人对你所谓的付出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
这就好比,你送给对方一颗非常普通的苹果,但在对方眼里,这颗苹果不足为奇,因为他早已吃惯了品种最优良的有机苹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你的付出的受众并不精准。
除此之外,在自身心态的调节方面,我们不要
期望值过高。
你的付出,应该是你愿意这样,而非一种手段。除非你们之间的相处关系严格地遵循「价值互换」原则,否则,不要太带有目的性的付出。
发乎于情的付出,才最珍贵。
付出,应该是动态的,流动的。
「
共情」是构成良性付出的基本情感。因此,你的付出,是看见对方最需要什么,体察到对方最渴求什么,而你刚巧可以同他分享。
这样的付出,不是讨好屈尊,不是迁就妥协,而是在互换双方的
情绪价值。
理清了这些之后,我忽然释然——
①积极的付出与给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建立在双方都有「感恩」的意识上。
②拥有「共情」能力的双方,更能享受到良性的情感互动。
③勇于承认并非人人都懂得「感恩」的道理,不纠于精神上的责难。
④设立付出边界,警防过度付出,过度期待。
我们必须承认: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相应的回应,我们应该先学会爱自己,结交那些也愿意对你付出爱的朋友,找到一个共处的最佳平衡点,不对等的付出无法让你享受到给予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