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塑造学衡良好的人格?举例说明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生物遗传因素: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双生子研究是研究遗传因素对人格影响的最好方法。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不仅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3、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5、学校教育因素:学生在学校中通过学习、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优良的人格特征。
6、个人主观因素:人格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任何环境因素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起作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6
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第2个回答  2020-04-26
MBTI划分了不同类型的人格,并建立的八维的模型去解释那些行为特征,然而,没有解释人格形成的原因。
人格形成的原因大概有三点:
(1)天生的因素;
(2)早期的家庭关系;
(3)巨大的变故和心理创伤。
关于天生的因素。
最明显的是同卵双胞胎在幼年时便表现出个性的不同。由于不可改变,不详细讨论。
关于早期家庭关系。
最开始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包括眼神的交流,对婴儿需求的及时回应,母亲的耐心和友善等等非常细枝末节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婴儿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
两岁左右,幼儿开始更大的探索,这时候,父亲、兄弟姐妹们、宠物等等都会介入到幼儿的认知当中。
到六七岁的时候,一个人的人格就基本定型了,他内心的安全感,心理的防御机制都已经建立。
所以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似乎有些悲观,但从人格的形成讲,确实如此。
幼年时的这些体验、经历、认知会促使一个人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会慢慢沉淀到潜意识中,从而在日后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于巨大变故和心理创伤。
首先能想到的,是对“死亡”的理解。一个人第一次遇见死亡,无论是遇见了真实的死亡事件,还是通过理解“死亡”这个词语的含义,都是对内心世界的震撼。所以,在年幼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人格之前,最好不要真正理解死亡在生理学和哲学上的含义,如果年幼的孩子问及死亡,一定要编一个童话。
然后是心爱之物的丧失,以及价值观、理想、希望等这些精神支柱的丧失。其实这也是另一种层面的“死亡”,也就是“不存在”了。
如果对亲子关系、家庭环境以及人格形成感兴趣,推荐两本书: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北京联合出版社
《感情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亨利马西,内森塞恩伯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前一本是一位国内的一线心理咨询师的作品,用很多实例解释了很多心理机制,以及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
后一本是依据一项长达三十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写成的,从6周大开始,一直到30岁,追踪了七十多位人的成长经历。
最后回到MBTI上来,为什么有些类型的人群,会有抑郁的倾向,有些类型的人会比较敏感,有些类型的人看上去过于热情和无私……如果做个长达三十年的跟踪研究,大概就会弄清楚,在良好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会是什么类型。
当然,跟创伤性事件一样,也是会有治愈性事件的。此外,心灵也是有自愈能力和自毁能力的。所以,人生之初所经历虽然影响重大,但人格随着漫长的岁月和经历还是会有一定变化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4-26
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包括个人的认知能力的特征、行为动机的特征、情绪反应的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的程度、态度和信仰的体系、道德价值的特征等。一般说来,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人格是他过去的整个生活历程的反映。人格的形成也和人的生物遗传因素有关, 因为人与人的个别差异从婴儿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所表现。作为区别人与人的不同特征的人格, 正是在这种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 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不断的社会性内化过程而逐渐形成起来的。
什么是人格?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作出了相应界定。总体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对人格所下的概念有以下五种。
(1)罗列式概念。通常采用”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来描述人格,显然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无法构建外延之间的关系,而且外延的边界有多大也难以说清楚。[2]
(2)整体性概念。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罗列式概念的缺陷。[2]
(3)层次性概念。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层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把人格特征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而最高层次的属性或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2]
(4)适应性概念。此类概念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2]
(5)区别性概念。如果说前面四种概念都反映了人们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话,区别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更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方面。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第4个回答  2020-04-26
1.
生物环境因素 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

2.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反过来维系社会稳定和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

3.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教养方式主要有:权威性、放纵性、民主性

4.
早期童年经验 人格发展确实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是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5.
学校教育因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