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解

如题所述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学说原理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书籍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学说性质与特点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学说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组织行为学书籍的推动力。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4
当今新生代员工已逐渐成为企业的员工主体,企业必须要保护员工的个性,并努力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管理者对“组织行为”的学习至关重要。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在这里之所以将《孙子兵法》与组织行为学相提并论,是因为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已蕴涵了丰富的组织行为学原理。

在《孙子兵法》中,有组织权力、组织沟通、组织决策、组织价值观等组织行为学原理的体现。足以见得,《孙子兵法》并不仅仅只是讲生兵打仗,在组织行为学上也有很大贡献。

《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从组织行为学来看,可理解为正确的领导宗旨。在实施组织目标的时候,领导者起到了主体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决策都需要得到领导者的认可才能形成、实施。而领导的决策正确与否,也直接影响到组织目标是否能达成。

《孙子兵法》中也对组织制度有所阐释,它提到了要想实现制度化,首先需要“尊法”,尊重法制,法纪;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意为要遵守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结构、管理制度、资源保障、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制度。若制度规定有权之人,其责也大,那么有权之人犯错,就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不能因为惧怕有权之人的权,而忽略他的错误;若制度规定多劳多得,则必须分配公平。

然后还要“任势”,只能“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制度能否实施,还得靠企业员工,若员工因为一点事情就对其责备,而不是站在公平的角度看问题,那员工只会认为制度是一纸空文,就不再实施了。

最后就是“齐勇”,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这一点就如同现在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一样,在入职之前就必须统一目标,然后共同奋斗,一起前进。

《孙子兵法》中提出几个解决组织冲突的方法。第一,沟通,“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如果有了冲突,那么先沟通,如果你我价值观统一,你也采纳我的建议,那么我们就没有冲突了,就达到了沟通的目的;第二,回避“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如果我们之间不能沟通,那说明价值观不一致,那就只能选择回避才能解决冲突。第三,折中,“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用就强调折中的方法。

自古明主不离贤臣,企业经营管理,用人留人亦是如此,方能成就千秋基业!京城十大培训师之一张永光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组织行为学与高效团队》,本年度最后一次EMBA课程,世纪英才最精彩的收官课程,同学们千万不要错过。
第2个回答  2020-11-04
第一章
一 组织的定义
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社会类属 集合 集群 群体 组织
二 组织的要素
人 组织目标 组织结构
三 组织行为的定义
四 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
1 个体 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内容
2 群体 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冲突与合作,领导能力与行为
3 组织 以社会学为基础,研究组织机构与设计、组织沟通与环境等
五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1 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2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4 研究目的:帮助管理者了解、预测和控制(塑造)员工的行为,改善人际技能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六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 个体行为:个性、认知、学习、态度、激励与工作压力等;
2 群体行为:群体结构、影响群体效率的因素、团体建设、权力与影响力、冲突、沟通、领导、创新等;
3 组织行为: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七 组织行为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
联系:研究目的相同;研究对象一致;研究内容大同小异;很多理论来源相同.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
(1) 研究对象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是 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指外观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2) 理论基础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是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范围比较宽广。
管理心理学是 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等
(3) 学科性质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是行为科学。
管理心理学是 心理科学
(4) 形成背景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是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年正式命名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
(5) 管理心理学是莉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年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年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八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期:个体取向的人机科学管理
1930年代起:群体取向的人际关系管理
1960年代起:组织取向的行为科学管理
1980年代起:体制取向的社会-技术系统管理
1990年代起:战略取向的创新管理
2000年代起:文化取向的知识管理
九 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程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的研究
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
1985年出版第一部由我国学者卢盛忠编写的《管理心理学》教材
第3个回答  2020-11-04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其应用性是在应用理论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在掌握这些规律后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学习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的满意度,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

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素质不高或者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那么这个企业的资金、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

通过这次学习我想结合我所处的工程建设这个行业,谈谈我个人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一些感悟。

第一:在工程项目中的个体行为管理个体行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个人简历、个性、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简历在员工入职时都需要填写,一般而言,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其工作稳定性相对要强些。个性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其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尽量使每个员工的个性与其工作要求相匹配以形,成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流动性。能力的研究是为了使个体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匹配,例如,项目协调人员就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尽量使个体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在安排人员及其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工作能力、经验和动机,也要兼顾其价值观,使其个人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中。

第二:工程项目的群体行为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
第4个回答  2020-11-04
第一章
一 组织的定义
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社会类属 集合 集群 群体 组织
二 组织的要素
人 组织目标 组织结构
三 组织行为的定义
四 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
1 个体 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内容
2 群体 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冲突与合作,领导能力与行为
3 组织 以社会学为基础,研究组织机构与设计、组织沟通与环境等
五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1 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2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4 研究目的:帮助管理者了解、预测和控制(塑造)员工的行为,改善人际技能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六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 个体行为:个性、认知、学习、态度、激励与工作压力等;
2 群体行为:群体结构、影响群体效率的因素、团体建设、权力与影响力、冲突、沟通、领导、创新等;
3 组织行为: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七 组织行为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
联系:研究目的相同;研究对象一致;研究内容大同小异;很多理论来源相同.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
(1) 研究对象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是 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指外观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2) 理论基础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是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范围比较宽广。
管理心理学是 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等
(3) 学科性质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是行为科学。
管理心理学是 心理科学
(4) 形成背景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是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年正式命名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
(5) 管理心理学是莉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年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年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八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期:个体取向的人机科学管理
1930年代起:群体取向的人际关系管理
1960年代起:组织取向的行为科学管理
1980年代起:体制取向的社会-技术系统管理
1990年代起:战略取向的创新管理
2000年代起:文化取向的知识管理
九 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程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的研究
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
1985年出版第一部由我国学者卢盛忠编写的《管理心理学》教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