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中 那个敢于抗木头的人是什么来历?他后来由没有什么作为?有没有留下姓名什么的?

商鞅立了根木头 只要从南门搬到北门 变得商家50两,后来有个人来搬了 那么这个大胆的搬木头的人是何来历?是商鞅找的托么?

史书中没有说明这个人是谁,更不用说是什么来历了。在《史记·商鞅列传》中有如下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翻译过来就是,法令制订完成后,尚未公布,商鞅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人们都知道了左庶长言出必行,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上面一段写得很清楚,“有一人徙之”,这个有一人是什么人,恐怕谁都搞不清楚了。因为不仅没有留下名字,连体貌特征、社会关系等都没留下,完全无法判断此人是谁。所以只能说此人来历不明,以后有何作为也一片空白。

至于是不是商鞅找的托,我们也完全不知道,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说不定真有愿意试试的人,也可能商鞅见大家都没反应,只好找手下去做托。

不管怎么说,商鞅以50金的代价达到了他的目的,取信于民。“民无信不立”,这是治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立信如何才能效果呢?不仅必须言必信,行必果,而且要以超人意料的方式进行。体现在赏罚上不仅要分明,而且得重奖重罚。商鞅的做法,完全体现出了这一点,为他在秦国的变法打好了舆论基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6
真实历史已无从考证

但《大秦帝国》把这个少年定位贫家少年,名叫山甲,为了给爷爷治病才冒死徙木,后来成了商鞅“新军”骨干,好像是前军副将,在收复河西之战中有出彩表现。

推荐你去看《大秦帝国》小说或电视剧。
第2个回答  2009-10-16
我觉得大概是个托吧,但是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想效果,商鞅的威信上去了。就像韩信杀将、狄青抛钱一样,通过一些事情来抬高自己,达到使众人信服的目的。
第3个回答  2009-10-16
没有来历,他是一般老百姓.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史书记载一般人.
(商君给50金没人搬,提到100金才有人搬)
楼上的那时的50金绝不等于5000快,至少500万
楼下的都说50看来我记错了 呵呵
第4个回答  2009-10-16
哈,这还用托么,如果是托早晚露馅,肯定不是托,他要的是名,要的就是真实的传颂,而这个人不能有名字,要让人记住的是商鞅,不是这个搬木头的人,所以就是有人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到记载的时候也会删去,哪个史书记载那些无名的人的,前提,这是真实存在。如果是杜撰,那就没法说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