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起始课,教材40页安排了智慧老人、淘气和笑笑的一段对话,其意图是唤起复习意识,并引起对复习方法的关注。教材还呈现了一个很完整的有关数的知识框架图和数轴,体现了整理知识方法可以不同的呈现形式,如:框架图、文字描述、图表式等。教材41页有关“数的扩充”内容介绍,注重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对数的认识。
【学生分析】
复习前及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了解,特别是学生真正的困难。虽然“复习”这个词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通过我们对学生的前测情况来看,学生并非完全了解“复习”的真正内涵。总复习涵盖的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的知识遗忘率高;学生不仅有对知识的遗忘,复习的方法也不成体系。面对六年的数学知识,学生会感觉知识太多、太杂,无从下手。在数的领域中,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而且对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并不清楚,仅仅局限于自己比较经常使用的数,例如:对于分数,他们熟悉的多是正分数,而负数又多是负整数等等。因此需要复习和回顾有关数的意义的理解。于是,我们把目标定在了对学生复习意识以及复习方法的培养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对话唤醒学生的复习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以“数概念”的整理为载体,让学生积累整理复习的经验,初步形成整理复习的方法。
3、让学生在理解“数概念”的意义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数概念之间的联系。
4、让学生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的扩充过程。
第一稿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与交流——产生复习的必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数学书伴随了我们走过了6年的生活,我们究竟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学生回顾和交流的基础上产生整理与复习的必要性,“面对这么多的知识,我们确实需要整理一下。6年来,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整理与复习,那请你想一想哪些方法可以对6年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二. 分类整理——初次建构数概念的知识网络结构
教师导入课题:“数学课总是在和数打交道,今天我们就来整理一下有关数的知识。首先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师出示PPT:随着生活的需要,数不断扩充)提问学生:“从中你能找出哪些数?”(黑板上展示出7个基本的数的概念: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正数、负数、零。)“对这些数概念的意义你都清楚吗?举例说说什么是整数?自然数?负数?”
引导学生从中选择有联系的数的概念,进行整理,并清晰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1)先写一写,画一画;(2)同桌交流一下想法;(3)全班展示和交流
教师在巡视后重点展示2--3种学生作品,并引导学生讨论和辨析以下几点:
1、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2、整数和分数(小数)有没有联系?
3、数可以分成正数、0和负数。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全班讨论,明晰数概念之间的联系。
三. 看书回顾——引导全班对数的概念进行再次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书上也把数的概念进行了整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书上怎么进行整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并让学生将书上有关数的知识结构图和自己画的作对比与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另外一种对数的知识的整理方式:“这些数的联系,不但可以用网络图来表示,还可以用一条直线来表示(出示书上的数轴)你能从数轴上看出某一类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吗?”
四、全课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经过了这次整理复习,你认识我们在整理复习时应该做什么?”帮助学生明晰整理复习的方法:1、回忆有哪些知识2、分类3、找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
对学生来说,6年的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总复习中对部分知识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做法是:1.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组成一个网络整体,这样的网络结构图易于记忆。2. 知识之间原来是互相衔接的,理顺相互的关系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3.让学生掌握整理的基本方法,促使整理意识和整理能力得以提高。因此,我们在总复习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的回顾,并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关注知识本身,以及这些知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总复习中我们十分关注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正确,例如我们在讨论为什么要把数分成整数和分数的时候,不但引导学生说明什么是整数,什么是分数,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整数和分数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整数和小数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分数和小数之间同样可以互相转化,而这些都是通过学生举例、辨析互动生成的,从而弥补了学生之前对数概念认识的缺失。
【网络研讨与评论】
问题:学生学情的预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复习的能力和经验都很少,缺乏具体的方法。除了知识网络图,是否要鼓励多种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网友的主要评论:
观点一:学生的经验很少,这说明我们平时缺少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应该反思以往的教学,很多的复习课往往是是做练习。
观点二:复习课应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知识和复习的方法,一定要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而且孩子们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想到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也可以多样化,但一定要让孩子们梳理出知识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去梳理。
编写组特约指导教师位惠女的评论:
让学生积累整理复习的经验,把握整理复习的方法这个定位很好。总复习的第一节课需要老师们去引领。有四点是必须要交流的。1、首先让学生回顾小学,沟通数之间的联系。2、运用图构建知识网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整理,3利用数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直观的模型。4结合实际体会数得不同的发展过程。
关于整理与复习不同的方式,建议老师做一个学生调研,就会发现学生的整理会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罗列的、表格的、图示的、举例的。但是学生的整理有一个共性:有不同的程度的缺漏。因此需要提升,即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不断的整理,把各种数以及之间的关系整理出来。这里的关键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个体行为基础上进行倾听、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数整理与回顾,共同发展对数的认识。这是本节课的主题,体现多样化的整理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如何将脑海中比较散的知识结构化。
把教材中的网络图和学生自己整理的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通过整理可以简洁明了地将数之间的联系呈现出来。数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过程,把有关联的数整理出来,也方便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把握教材。
【网络研讨中尚存疑的问题】
问题:整数是一类数的集合,而在教学中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如果说“请把这些数的集合进行整理”不合适,而说“对数的概念进行整理”似乎又不合适。教师应该怎样和学生表述?
【我的网络教研感想】
在3月7号,我首次走进我们的网络研讨,听到网上许多老师的声音,我首先感受到是鼓励,并且这样的形式帮助我迅速开阔眼界,跳出自己的思维限制。于是我就更有了深入研究的动力!
思考一:如何读教材?
这节课不仅仅是对数的再认识,还有对学生复习意识的培养问题。这节课是重“复习策略”还是重“知识结构”?起初我认为让学生学会复习的基本策略应该放在第一位,但是试讲后,我发现学生对什么是正整数(负整数),以及各个数概念之间具体有哪些联系都不清晰。因此,我反思总复习课应该重知识本身及其结构,在唤起学生对要复习的知识的记忆后,再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从而自主建构出各种知识结构,同时掌握一些复习的基本策略。通过试讲以及网络研讨中听取老师们的意见,我领会到这两者并不矛盾:没有对数的认识的整理建构过程,学生也无法积累相应的整理的经验,而教师应该在学生整理和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提炼出整理复习的方法。
思考二:如何读学生?
学生的经验不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因此位惠女老师建议最好做一个课前的调研。我才意识到我们读学生也要有一定的策略啊!我们的做法是课前选部分学生来进行调查,同时在课堂中也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感受,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
思考三:如何理解整理的多样性?
网友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也可以多样化。就是说如果学生仅仅选择网络图形式,我们也可以请学生不同内容的整理,例如学生可以整理关于自然数、整数或分数的知识,这样通过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意识到整理知识的标准是什么,并且组合在一起就整理出了所有数的知识框架,从而完善学生对数的认识。
基于网络教研的终稿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唤起复习的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历程,产生整理与复习的必要性:“不知不觉,我们已经6年级了,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成长的足迹!”(播放PPT)“我们收获了快乐,增长了知识!我们能回忆起哪些数学知识?……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整整有十二本书!我们该做些什么?”
二、分类整理——建构数概念的知识网络并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师唤起学生的复习意识后,有的学生可能想到应该把知识进行分类复习,教师引出课题:对有关“数的认识”内容进行整理。
教师播放PPT(随着生活的需要数不断扩充的数),结合教材上本节课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寻找认识的数(黑板上随之写出9个数的概念: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正数、负数、零。)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到数的产生:“数源于数,人们在生活中有计数的需要,因此产生了数。但是随着生活的发展,需要表示部分的时候,整数不够用了,于是分数就产生了……”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联系的数进行整理,清晰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1)先写一写,画一画;(2)同桌交流想法;(3)全班展示和交流。在这个活动中针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展开教学,在交流中让学生对自己所作的整理进行适当调整,并最终形成知识网络图。
三、对比反思——再次回顾整理复习的方法
对比教材上数的概念的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师生交流,回顾和反思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如罗列、分类整理、展示交流等)
四、引入数轴——对数的概念进行第二次建构
“这些数的联系,不但可以用网络图来表示,还可以用一条直线来表示。”(出示教材上的数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能从数轴上看出某一类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吗?”
最后介绍整理知识还有集合圈、列表等形式。
五、总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