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健康的人格?

如题所述

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上进,努力进取
少接触社会不良影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1
马加爵现象叩问着21世纪教育的脉搏———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怎么了?究竟什么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如何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高知识人才?这是当前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面对而且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的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过程中,德育教育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特别是在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模式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模式、方法也必须转变,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有效地规范人的思想、调节行为方式,不能使人走向幸福和成功,那么它也就失败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由此可见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完全人格教育”,使各种人格力量能够充分均衡地发展。人格力量得到充分张扬,才能使人走向成功和幸福。我国著名教育学专家陈秉公教授,紧密关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基本规律:
社会适应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素协同规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诸要素,在空间上保持一致性,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
过程充足规律———要达到塑造或改造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的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充分满足人的政治、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需要;
人格行为规律———依据人格动力结构原理,在已知环境刺激、人格结构和人格行为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两项时,可以分析和探求另一项;
自我同一规律———指教育工作者依据自我意识的矛盾同一性,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动性,实现教育工作目的的规律等,充分阐释了在解决其基本矛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之间的本质关系以及这些矛盾运行的必然趋势,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特别是其中的人格动力结构和机制的分析,对于找到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过激行为的原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陈秉公教授系统地论述了人格动力结构(三级结构十种力量)的理论与人格动力结构图形,指出人格结构是由人格需要力、人格判断力、生存需要力、安全需要力等“十种人格力量”动态地构成的。人的一切动机与行为都是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由这三级结构十种力量综合运动的结果。而人的一切成功与失败都是在外界环境刺激下,个人行为选择的结果。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要构建完全人格教育的完整体系,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对象思想行为的规律性,正确评估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循序渐进地加以提高,达到教育目标的需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