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是以一定的方式生活着。因为人总要吃、穿、住、用,除了生产之外总要交往、娱乐、休息,天天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方式”之中,须臾不可分开。但是,一个人以社会正式成员的资格立足于社会,自觉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人生道路,独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处理各种重大的生活问题,则开始于青年时代。可以说,青年时代,正是一个人自觉的生活方式开始形成和确立的时代。
在现实生活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对生活方式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方式一般指整个人类生存的活动方式,包括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的本身的生产方式和两种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也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活动类型的总和。狭义的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和其它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的有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典型形式和总体特征,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休息娱乐、社会交往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时间观以及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内容、生活风格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不断地变化和提高,与此相适应,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内涵寓以了更多的内容,人们对生活方式也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本章是从狭义的生活方式这一种意义上来探讨生活方式和道德的关系。
狭义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活动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时间支配方式。物质消费方式,是指以何种手段占有物质生活资料和以何种方式消费物质生活资料,包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精神活动方式,是指在一定观念支配下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观念,包括学习、创造、娱乐等活动;社会交往方式,是指以何种方式选择交往对象,并通过一定的交往关系达到交往的目标,包括人们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所呈现的模式、形态、结构等;时间支配方式,是指以何种时效观念来分配对个人极其有限的时间,尤其是利用闲暇时间的问题。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活动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以及时间支配方式是相互联系的,并无绝对界限,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精神活动方式总是通过社会交往以及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社会交往方式和时间支配方式是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制约人们的生活,人们将自觉不自觉地遵循它。
2、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
生活方式包含四个要素:生活主体、生活需要、生活观念和生活模式。
生活主体是生活方式的承担者。按人群范围大小来划分,生活主体可以分为社会、集团和个人三个层次。不同的主体由于所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生活需要不同,所选择的生活观念不同,从事的生活活动的内容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就社会而言,迄今为止相继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就集团而言,每个阶级、阶层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个人而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既体现了所属社会集团的共性,也体现了自身的个性特征。
生活需要是生活主体从事生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因此,没有生活需要,就无所谓生活方式。生活需要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现象,它具有层次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恩格斯把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只有在物质生活需要相对满足情况下,才会产生精神生活需要;人们只有维持生存,才谈得上享受和发展。
生活观念是人们对自己的实际生活活动的意识,它包括人生观、幸福观、道德观、审美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对人们生活方向和道路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幸福观是人们对生活内容的理想要求,它影响着人们对一定生活方式的情感和态度;道德观是人们对某种生活活动的道德评价;审美观是人们对生活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作出的审美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通过美丑来进行的。生活观念对生活方式的制约和影响作用,集中表现在人们在一定范围(如需要结构、行为特征)内具有选择的权利,经由生活观念的选择,生活方式打上了人们意向的印记。
生活模式是人们在生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行为习惯。人们的生活活动是在一定的生活观念支配下的活动。在活动中,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最能适应个人需要的行为方式,一旦人们在主观上认为某种方式比较满意,而找不到更合适的新方式替代时,便会继续采取这种方式。这种连续不断的行为方式构成人们头脑中的定势,便会演化为行为习惯,最后凝固成具体的生活模式。
上述四个要素构成了生活方式系统的基本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四个要素各具功能。其中生活主体是生活方式的物质承担者,它执行着生活活动的职能,离开了生活主体,就不能理解何为生活方式;生活需要是生活方式的动力机制,正是生活需要本身推动着生活主体去从事各种生活活动;生活观念是生活方式的灵魂,它给生活方式以定向作用;生活模式是生活方式的客观外在标志,它以直观的形式表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http://www.yzu.edu.cn/bmweb/dwxcb/xxyd/neirong/(2)%2020050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