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美学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一句话先概论,中国传统美学是在儒家礼乐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道、禅宗的审美趣味,随着历史进展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审美特征的华夏美学。

要谈中国的美学那就离不开“美”字。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159252dd42a2834ec5873c250b5c9ea14cebf7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说文解字原文【卷四】【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膳也。美?善同意。无鄙切注臣?等曰:羊大则。

就是说“羊大则美”。主膳也,好吃之故。很容易理解,这是一种感官上的愉快。

还有一种说法”羊人为美“。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是艺术起源的几种说法,上古时期,巫师戴羊头,执掌巫术的礼仪。这是一种带有社会文化功能的美。

(诗歌的起源是巫术的咒语,巫和舞在上古是同一个字,儒家礼是来自上古巫术的礼仪,乐也是巫术的礼仪,后文会详细提及)。

现在说一下礼乐传统。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439b6003af33a870b9345d3cd5c10385243b57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脱胎于上古巫术,要求的是一种行为规范要求和准则。是直接塑造人,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也是儒家的核心。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谈了。追求上下和。

乐从和,乐和歌舞是连在一起的,是祭祀的核心。礼乐分化后,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是一种直接诉诸人的内在情感,直接发自内心。

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追求天地和。

礼可以理解成理性(儒家是理性的),乐可以理解成有节制的感性(发乎情,止乎礼,反凡作乐者所以节乐)。用礼义去克制约束人的感性欲望,在礼的制约在满足欲(是满足的,但并不是完全满足)。中国之所以没有西方那样极端的悲剧,没有强烈情感冲突的元素,酒神一样的东西,就是礼乐相互牵制的作用。礼乐的相互牵制要求中国艺术不走极端。

明白中国美学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后期不管如何吸纳新的审美观念和理论,都没有跳出这个礼乐的传统。

礼乐 诗早期是为政治服务的,都在于维护群体的稳定性,教化民众,所谓礼从和,诗言志就是这个意思。成教化,助人伦。乐可善民心,感人深。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c6d55fbb2fb4316d1a63fb32ba4462308f7d3b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士大夫是伦理政教的拥护者,主张文以载道,但是社会毕竟发展的,伦理政教和理性毕竟管不住情感的要求,所以儒家会不断吸纳道,禅宗的核心方法,来满足感性的要求。后面会详细提及。

儒家核心:自然的人化。

仁者乐水,智者乐山。山水天地在儒家看来都是一种符号,有表意的作用。是“有意味的形式”。具有伦理和道德的含义。自然作为道德符号的寄托指向实际人生和社会。对自然的态度落在人,人始终是自然的主人,人的主体优于自然客体。比如荀子强调的“天人合一天人相通,天人感应,

人作为主体,对自然的征服(直接影响战国秦汉以征服世界的为主题的艺术)。自然被人格化了。但这不是一种宗教式,不是上帝,不是佛陀,是人。儒家不追求永恒,是执着于现世,超越和不朽都在当世,在人际和感性世界。

美在于规范,形式,尽然有序。

道家比儒家是世俗化的。

道家核心:人的自然化。

儒家是入世的,乐观进取的,兼济天下。

道家是出世的,避退的,独善其身。

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也是历代士大夫持续的矛盾之处,也是互补之法。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这很好理解,比如我自己,想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又想深山老林,不问世事,半亩良田,青山绿水。这就是儒道历史积淀的影响。

儒家从人际关系来确立个体的价值,而道家则从摆脱人际关系来寻求价值。道家追求的是一种精神超脱所带来的快乐和自由感,忘己忘物,忘怀得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失去主体的要求,与自然为一体。物我主客与道同一。

享受自我与自然相互交融,直接诉诸于情感自身。受到束缚的感官,被符号束缚的心思,全部摒弃这些,成为虚无,才能感应天地。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08b87d6277f9e2f9b6358c11430e924b999f3a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美在于内在人格,精神理想,而不在于外表,扩大了华夏美的范围,把丑引入美。比如说怪石头,拙笔,奇构。中国的艺术因之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不必拘泥于规则,不必斤斤计较工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从属自热,与自然和谐,与自然同一。对士大夫来说自然不只是欣赏的对象,更身处其中。

中国画: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引出了中国绘画最高的艺术标准: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无法用概念来去诠释,越诠释越远离本意,不可巧密得,不可岁月得。技巧和岁月得熟练都不一定能达到。这与个体的人格境界有关。气是一种生命力,是一种能量,是“势”。

儒家追求载道,要有符号的所指,而道家追求无意为佳。与物玄同,则无不适,无不适则忘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沈从文谈美:美是不固定无界限的名词,凡事凡物对一个人能激起情绪,引起惊讶,感到舒服,就是美。

蒋勋谈美:

艺术并不等于美。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生活中。如果处在焦虑,不安全中,大概美很难存在。

朱光潜谈美:

要显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厉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赏。

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而相通的一点,如蒋勋所言,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

朱光潜老先生更是振聋发聩的六个字:

慢慢走,欣赏啊!

所以,在我们谈美,谈如何欣赏美之前,请先让我们的脚步慢下来,先让我们的目光静下来,只有不被实用主义,不被物欲蒙蔽眼睛和心灵,才能真正一窥这世上美的风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