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鉴赏

一。结合具体作品介绍波尔卡舞曲和圆舞曲的特点,并谈谈具体作品中音乐表现手段的特点和你的感受 。600字
二。结合《索尔维格之歌》和《拉德斯基进行曲》,谈谈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优秀音乐作品的理解力和感受力。600字

  原曲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dvard Grieg)的《培尔.金特》第二组曲的第四乐章《索尔维格之歌》。

  《培尔·金特》原是挪威文学家、戏剧家易卜生的一部诗剧。它以挪威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具有讽刺意义。其大意是:自私、放荡的农家子弟培尔·金特游手好闲,也不务正业。他爱上了美丽的姑娘索尔维格,而参加山村青年的婚礼时将新娘英格丽特诱骗上山,随之抛弃。他在山野逃窜,与山魔之女相遇,爱上了她,并在她的诱逼下,抛弃人的品格,迷狂的追求权力。然而他被村民的钟声惊破迷梦,脱离魔窟,回到山村。他见到了他垂死的母亲,却不肯浪子回头。母亲死后又离家出走,乘船出海,浪迹天涯,经历了种种离奇冒险的生活。他曾经致富,又因海船失事而使财产化为乌有。他在流落非洲之时,又与阿拉伯酋长的女儿阿妮特拉有过一段萍水相逢式的爱情。最后,他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他辗转回到故乡。他所爱的女子索尔维格仍然忠贞地等着他。

  1875年,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应易卜生之邀为其诗剧《培尔·金特》写作了配剧组曲,首演大获成功。后来,格里格从中选出八曲,改编成两套管弦乐组曲,这就是著名的《培尔·金特》组曲。其中感人至深的《索尔维格之歌》是全部配乐中的杰作,原曲用于诗剧第四幕中索尔维格在茅屋纺纱所唱的歌,它以晶莹透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划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格里格是挪威民族音乐奠基人。他一生没有写过大型作品,但他的钢琴协奏曲备受李斯特的赞赏。他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配剧组曲《培尔·金特》,而《索尔维格之歌》是格里格的音乐作品中流传最广泛的作品。

  《索尔维格之歌》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本曲曲式为二部并列曲式,整首歌由主歌和副歌两个段落构成,是典型的“主歌—副歌”型的二段式结构和分节歌形式。乐曲开始为一个由弦乐演奏的温柔抒情的引子,之后是女高音的主歌出现。

  作曲家将主歌处理为四个乐句,旋律婉转抒情而绵长,曲调真挚亲切而又有些忧伤,表现了姑娘的期盼之情。这是全曲的第一部分(主歌,A),在a小调上。主歌词如下:

  冬天早已过去,春天不再回来,

  夏天也将消逝,翌年年的等待。

  但我始终深信,你一定能回来,

  我曾经答应过你,我也忠诚的等待你,等待你回来。

  主歌(A部)开头部分曲谱为:

  接下来为歌曲的第二部分(副歌,B),为挪威民歌曲调,歌曲转到了明亮的A大调上,3/4拍A大调以及连续符点与切分节奏,与主歌造成鲜明的对比。副歌没有歌词,只是用母音"啊"来唱,但旋律优美动人,具有花腔女高音的特点,听起来辽远而苍凉,以使情绪变得活跃,句法也比较自由,作曲家以此让我们看到了纯洁少女的形象,又让我们联想到她在幻想美好的重逢时刻。

  副歌(B部)开头部分曲谱为

  之后,这两部分整个重复了一遍,B段仍然是用母音"啊"来歌唱,和前面完全相同。最后还有一个器乐的尾声。

  全曲的结构是:

  引子 ||: A B:|| 尾声

  这首曲子中A和B的素材是完全不同的,这使两个部分形成了大幅度的对比,但作曲家为了使全曲有完满的收束和呼应,有内在的统一感,用器乐尾声再现了引子素材。

  这首乐曲的配器由弦乐器、长笛、单簧管、圆号和竖琴演奏,淳朴婉转、余味无穷,每次听《索尔维格之歌》,总有一种平静的悲凉,就象冰雪覆盖下的北欧湖泊,暗流在缓慢地流动,小段的快板尤如冰水中的鱼儿,艰难地跳跃着微薄的快乐。

  除人声演唱外,本曲也被多种乐器所演绎,各有特色,几乎都是十分的喜欢,如果一定要进行比较的话,那么本人更喜欢小号的演绎风格。因为小号所特有的苍凉音色更能体现原作的风格,当然,这只是个人拉德斯基进行曲,又译为拉德茨基进行曲,于1848年创作,管弦乐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最受欢迎的一首传世之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也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强大军力的音乐代表,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所以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约瑟夫·拉德斯基?冯?拉德茨(1766年-1858年),是奥地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被视为奥地利的民族英雄。拉德斯基一生战功卓著。1848年欧洲革命风起云涌,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再起高潮,拉德斯基第三次赴意大利作战,同时维也纳也爆发了革命,老约翰因为常常在御前演出,便站在了保皇党的一边,并挂上了军乐团作曲家兼指挥的职衔,为了鼓舞保皇党分子的士气,老施特劳斯写了好些轻快的军队进行曲,这首拉德斯基进行曲是作为献给拉德斯的颂歌,并在总谱上标明“呈献给奥地利帝国陆军”这时拉德茨已经是82岁高龄,全军上下称他为“拉德斯基老爹”。第二年3月,拉德斯基率7万大军在米兰西面的诺瓦拉击败阿尔贝特指挥的10万意大利军队,意大利被迫签订城下之约,屈辱地向奥地利赔款6500万法郎。经过这次战争,奥地利再次确立了对意大利的统治地位,“拉德斯基老爹”也更加荣耀的充任意大利伦巴第和威尼斯地区的总督,成为意大利人民的太上皇。拉德斯基在意大利当了8年总督,1858年去世,时年92岁。从德、奥出版的历史书看,拉德茨基被视为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意大利则认为他是一个侵略者。
  1948年8月31日,维也纳举行“庆祝英勇的军队在意大利获胜和救济伤员晚会”,首演《拉德斯基进行曲》,乐曲轻快欢乐,充满欢庆胜利的气氛,受到热烈欢迎。但富有戏剧性意义的却是维也纳的起义很快失败了,奥地利皇帝重新回到了维也纳,但人民的看法却已经与以前不一样了,很多人对他支持保皇党表示愤慨。在绝望中,老施特劳斯带着他的乐团离开了维也纳,去寻找昔日公众对他的那种崇拜。可是,这一希望也成了泡影。在布拉格、慕尼黑、海德堡,到处都遭到了人们的反对,甚至还收到威胁和责骂他的信件。致使他不得不重返维也纳,1849年9月25日,老施特劳斯被猩红热夺去了生命。
  乐曲为D大调 复三段体结构:(引子)+A+B+A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片段1)。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片段2)。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A部分:紧随高昂嘹亮的引子之作,乐队以热烈的情绪为我们奏出了热情而又辉煌的旋律:这个富于弹性而情趣活泼的主题经乐队反复演奏,其自豪和雄壮的感觉流露无遗,使人在自然而然中便由衷地加入到了它行进的节奏之中。
  B部分:是一段沉稳柔和的音乐,整个乐队的力度稍减,增加了抒情的色彩,但这段具有吉普赛风格的曲调,节奏清晰流畅而富于跳跃感,仿佛是描绘拉德茨基意气风发的神情,又宛如这位元帅正率军出征,驭马疆场。
  A部分:紧接着乐队重新将我们带回第一部分,并以更加热烈的情绪结束全曲。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每次音乐会的最后加演《拉德斯基进行曲》,宣告演出结束,成为了一种惯例。不仅维也纳爱乐乐团,世界上其他一些著名乐团也沿袭这个方法,用《拉德斯基进行曲》结束演出,算是曲终奏雅。但这个做法到了意大利也许不能通行,因为这首乐曲记录着意大利历史上痛苦的一页。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此时已是82年高龄的卡拉扬,在这次音乐会上俨然一个指挥皇帝的风范,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赫伯特·冯·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而这次演奏会也是乐迷们最为完美的新年音乐会。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