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名人传》里的三篇读后感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各两篇,每篇200字以上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贝多芬传》读后感
作者:海韵

  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及第九交响曲等名曲,都情不自禁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动震撼不已。这对我这种几近音痴的人来说是极少见的。我便一直惊异于何以一个失聪之人竟能创造出如此奇迹,及至读了傅译名著之一《贝多芬传》才明白其中曲折。
  贝多芬的一生可说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这些还都不足以摧毁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独。看过他画像的人,都不禁从那逆立的乱发,令人震慑的目光推断其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烈,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渴望与人交往,热爱世界和人类。然而,却恰恰是这种美德深深加剧了他的痛苦;自从发觉开始耳聋,他就不得不选择了远离人群而独处,他不愿看到别人怜悯的目光。这种被迫和人类分离的孤独是他最最无法忍受的。他就在这样强烈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受着身心双重的煎熬,几度差点被击垮。32岁那年甚至连遗嘱都写好了。
  看他的遗嘱时,我竟产生一个念头:对他自己来说,如果那时真的去了,那可能反而快乐些。至少使他免受日后无穷无尽的苦难,面对残酷的命运,用他自己的话说“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只是对人类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是的,假如他稍稍自私些,他定会就此撒手归去,摆脱一切愁苦。但是,他偏偏渴望痊愈,偏偏希望“可怜的人类”快乐幸福。于是,这天生的性格给予他无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脱同时拒诸门外,又开始了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积聚到无法承受时,就如潮水般倾泻而出,成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耳聋,对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没有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他便可少受些苦楚。而他用被自己这种天性大大加剧的痛苦换来了人类的欢乐,这就是英雄的牺牲,多么悲壮的伟大!
  英雄,本身就注定要承受超乎常人的苦难。正如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似乎已成为古今中外一条不变的真理,又是多么残酷和无奈!人类每一伟大成就的诞生,都必然要有个人的牺牲。凡想成就大事的人,该紧紧牢记这一点吧。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这——就是巨人的不朽!当我们感受“英雄”的豪壮,聆听“命运”的叩门,并在“第九交响曲”末合唱中歌颂欢乐时,不要忘记,这是不朽的巨人——贝多芬“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玉不雕不成器

——读《米开朗琪罗传》有感

古人云:“玉不雕不成器”,意思是说不加雕琢的玉称不上是好玉。其实把这句话放在人身上讲也是如此,不加雕琢的人不能成为伟人。

“玉不雕不成器”。米开朗琪罗出身卑微,却创造了一个不朽的伟人神话,在当时乃至现在,他的《大卫》、《创世纪》在雕塑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用艺术的凿子雕琢着自己本不完美的玉,最终他却战胜了命运,他把自己雕琢成杰作,缺陷反而让他更加完美。

米开朗琪罗幼年贫困,他随着父亲谋生做木匠,从而练就了一双巧手。后来,父亲送给他一把锤子,米开朗琪罗就用这把普通的锤子锤炼着他的艺术和生活……
《大卫》——雕塑的神来之笔。健壮的少年,头顶着蓝天,手撑着浩荡的宇宙,气势恢弘……米开朗琪罗用锤子雕琢着,磨练着,顽石也因此而富有生机。每一个轮廓都是锤炼与火花的碰撞的结晶,都是心与锤的完美搭配。这不仅是石的磨练,也是心的磨练。
创世纪》——天堂的圣殿。每一个天使,无不是惊诧的表情,望着天堂的圣火,或是激动,或是喜悦,世纪的曙光来了……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能比雕塑更给人以直观和立体的感受,当你靠近它,感受它时,神圣的金光拥抱着你,你会深思忧伤的过去,你会展望美好的未来……多么逼真的雕琢,是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思想的锤炼。

人,也是要磨练的。米开朗琪罗的父亲送给他一把锤子,去锤炼他的艺术和生活。其实,每个人的手中都有把锤子,它无形且无状,只有用心去体会,你才能感悟到它;只有用一颗执著的心去锤炼灵魂,去雕琢自己,这把锤子一定会成为人生路上的利器,为你披荆斩棘,为你指引光明,去追逐梦想的火炬,才能成器!

托尔斯泰传

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在有暇之余,我翻开了《列夫·托尔斯泰传》,从而来体会一下托尔斯泰的人生成长的艰辛历程。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一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 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在有暇之余,我翻开了《列夫·托尔斯泰传》,从而来体会一下托尔斯泰的人生成长的艰辛历程。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一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