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化石可以雕刻么?

如题所述

朋友,能雕刻,我在网上复制了一些资料:建筑师郑文箴“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展”观后
一个值得关注的雕刻艺术展览 2009-1-30 17:08:33 简要内容:近日,如果你有时间到北京西城文化中心去看看建筑师郑文箴的“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展”,必定会有深刻的感触,因为这样的雕刻是与众不同的,这样的展览在全国其他地方也看不到。许多观众留下了他们的感言,“震撼”、“感动”、“叹为观止”、“精美绝伦”等等话语,表达了对郑文箴作品的深刻感受。

上图为印度木化石 中华宝鼎   近日,如果你有时间到北京西城文化中心去看看建筑师郑文箴的“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展”,必定会有深刻的感触,因为这样的雕刻是与众不同的,这样的展览在全国其他地方也看不到。   郑文箴先生今年已经72岁了。1936年他出生于全国知名的雕刻之乡——福建省泉州市,自幼即十分喜爱家乡的木雕石刻。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一辈子从事的是建筑设计,其代表作有深圳政府大厦等。1997年退休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木化石的神奇与珍贵之处,竟从此引发了雕刻兴趣:他想要利用木化石雕刻来进行艺术创作,希望在保留木化石木材外表的形态的同时,将木化石内里玉石的晶丽品质展现出来,造成一种“自然与理性结合之美”的“天人合璧”的艺术品。从1998年开始探索,一搞就是10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走火入魔”,再也放不下,拔不出来了。这次晋京展出的,是他作品中精选出来的91件雕刻珍品。   许多观众留下了他们的感言,“震撼”、“感动”、“叹为观止”、“精美绝伦”等等话语,表达了对郑文箴作品的深刻感受。有观众为郑先生的创作总结了三个特色:一是利用木化石作为材料进行艺术雕刻,郑文箴应是历史上的第一人,有些木化石已是玉石、玛瑙和彩石的品质,材料本身的价值已经很高;二是郑文箴创作中充分利用木化石奇石的天然材质、天然形态和天然色彩,只作必要的、适当的雕刻,就形成了十分突出的“自然与理性结合之美”的特色,非常具有令人喜爱的魅力;三是郑文箴的创作文化内涵极高,许多作品富含哲理,并深刻反映了时代精神,反映了人们新的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很能启迪观众思索,触动心灵。   这次展览的作品可以说件件有特色,都是无可复制的独品,其中如“总设计师”、“大师”、“高处的圣洁”、“蚌仙女”、“甜妹”、“风雪夜巡”、“智者之虑”、“陆羽品茶”、“宝贝我爱你”、“倾家荡产只因它”、“对抗的通常结局”等等作品更为精美,令人叫绝。你若不信,可以自己去看,应观众要求,展览延期到11月21日结束。   郑文箴说,他创作的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他总结自己10年的创作是“我刻我心”。他说:“十年创作,甘苦自知。我经历过的艰辛,以及投入的心血和金钱,是别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也要表达对北京西城文化中心的深深感谢:他们制定了“为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理念,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具有足够水平的艺术家提供免费展览场地”的政策,不仅丰富了西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为全国有才干的艺术人才插上了强健的翅膀,使他们向更高的天空飞翔。 古代树木成为化石并不罕见。但在缅甸这样世界上独一无二生成翡翠的地质条件下,生成的木化石也可以达到翡翠的硬度、有些部分像玉石一样圆润、有些部分又保持着树木的天然花纹,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木化石和翡翠一样是世界上的一绝。用这种木化石雕刻的工艺品,既有宝玉石的情趣,又有回归大自然的意境。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是一种新发现的工艺品品种,具有极大的潜力。最近完成的‘丹凤朝阳’即是一例。原件为:15*20公分,重1500克。有硬木底座,价格3000元。
木化石适於作中、大件的工艺品。例如:笔筒、山水、人物等。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刘杰 周海斌)“我应该算是全国最早的木化石雕刻艺术创作者,也是作品最多的。”11月3日,在深圳古玩城举办的木化石雕刻艺术展上,70岁的郑文箴这样向记者介绍自己。听说展室里160余件木化石雕刻全部都是他的作品,记者不禁想好好了解这位老人。 八年创作400多件木化石艺术品 投入资金上百万 “这次展出的只是我的小部分作品,家里还有一大半,总共有400多件。”当记者惊讶于展室里木化石展品数量之多时,郑老微笑着说。郑老向记者介绍,自己从小就热爱木雕和石雕,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一直没有机会继续自己的兴趣。直到97年退休,才重拾旧好,并且一直潜心其中,自得其乐。 郑老介绍,木化石即硅化石,是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埋入地下的树木在地球成岩作用下形成的。由于木化石外表绚丽多彩,打磨抛光后更显晶莹温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其价值正在不断攀升。 郑老透露,因为钟爱木化石雕刻,自己用于购买原料和加工木化石的资金投入已经超过了百万元。 “深圳老市政府大楼设计出自我手” 郑老告诉记者,自己60年代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作。80年调来支援深圳建设,继续从事建筑设计,深圳的老市政府大楼就是他设计的。来深圳25年了,郑老说自己是深圳成长的见证者。对于深圳的迅速发展,他深有体会,“80年代大家的目标是在2000年将深圳建设成100万人口的城市,那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现在,深圳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了,城市发展得这么好,远远超过预期,真是难以想象的成就。” 八年潜心创作今朝首次展出 “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展览。”郑老告诉记者,八年来自己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创作上,很少与外界来往,也没有举办过任何展览。“我的作品都是在家乡泉州雕刻的,住的地方离雕刻作坊挺远,每天我都是六点起床,坐将近两小时车到作坊去创作。”一位老人,退休后本可在家养养花鸟,打发时光,为何要如此辛苦呢?郑老告诉记者,自己心里一直热爱雕刻艺术,过去因为工作忙,一直没有机会,现在可以全副身心投入进去了。“年纪大了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我来说,比打麻将,养花养鸟有意义。” 在展室的一角摆放着木化石雕刻的小动物,郑老告诉记者,那是他早期的作品。为了雕好这些小动物,郑老专门购买了大量动物画册,揣摩动物神态,雕出来的作品个个传神,栩栩如生。 “我做这个并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于爱好。”正因为如此,他多年来一直没有展出自己的作品,有的作品被开出高价,达到十几万,他都不卖,“作品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啊。”郑老笑笑说。但是这次展出,面对参观者的问价,郑老却并不拒绝,“现在想通了,好的东西要大家欣赏,我希望有更多人欣赏艺术,爱好艺术,为深圳的文化事业做点贡献。” 作品生动而富哲理 “我的作品不是手工艺品,不是用来把玩消遣的,我希望它们能带给大家艺术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对于自己作品的价值,郑老这样评价。郑老介绍,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根据木化石的天然造型和纹理进行巧妙构思和加工而成,没有任何作品是人工合成,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完整材料雕琢而成,也未经过任何人工染色。 一件名为“从果园归家的非洲妇女”的作品是郑老的得意之作,“这是一块完整的石材,外面是白色,里面是黑色,我经过构思,将它雕刻成一位非洲妇女,穿着白色的衣服。”记者看到,一位顶着水果篮的非洲妇女正在赶路,深陷的眼窝,突出的前额和厚厚的嘴唇将这位非洲妇女的特点展现得活灵活现。 一位女性背着一个小孩,正在山路上吃力地攀爬,妇女那抓住山边岩石的手,吃力向前的身体,小孩脸上那渴望的表情,都很动人。这是郑老题为“山村小学女教师”的作品,“它刻画的是山村女教师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表现了教师的伟大。” 诗词短句提升作品意境 在每件作品下,郑老都配上自己创作的诗词或者是一段富有哲理的短句子,提升了作品的境界,“隐影瞪眼水中伏,岸上爬行貌踟躇。忽遇猎物身前过,一击撕咬猛似虎。”这是对作品鳄鱼的描述。“此君虽无言,天性爱后代。但觉有险情,招儿藏入袋。”刻画的是袋鼠。 “有些事物异常高大,正因为异常,须加以思考,最好从背后瞧瞧,小学生能够做到,大人却往往受骗。”在一尊作品前,郑老加上了这样的评语。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作品都是来自于内心的艺术感受,或是对于生活的思考。正是这样的创作冲动,促使他近十年来付出这么多进行木化石雕刻。“我们社会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好的东西,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对此进行批判,给大家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