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大有哪些才女

如题所述

民国时期北大才女有不少,其中著名的有凌叔华、谢婉莹(冰心)、林徽因。

民国北大才女之凌叔华:
  凌叔华(1900年-1990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文学家,画家。她所就读的燕京大学在中国高等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被撤消,资产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科、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已更名中国政法大学)。所以也可以属于北京大学。  
  凌叔华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出身翰苑,光绪十九年中举人,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历任清朝天津知府、保定知府、直隶布政使等职。他精于词章、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王梦伯、陈半丁、陈寅恪等著名画家过从甚密。这种家庭,使她从小便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自小她就拜了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文化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在七八岁时,曾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这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她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她的写作才华像第一枝出水的芙蓉,文采超众,引人注目,其作文常在校刊上发表。1922年二十二岁那年,她考入燕京大学,与谢婉莹为同学,翌年升入本科外文系,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  
  1928年凌叔华与丈夫陈西滢(常州府无锡县人)到武汉大学当教授。此时,凌叔华与苏雪林、袁昌英结为好友,三个人在文学创作上盛极一时,有“珞珈三杰”之誉。凌叔华才貌双全,气质高雅,令世人歆羡。凌叔华为人亲和力极强,她与胡适、徐志摩等一批名士情谊颇厚。凌叔华将绘画当作事业来追求,她一生举办过许多次画展,大学刚毕业,她的画作便参加了国际画展,五十年代后,她在巴黎、伦敦、波士顿、新加坡等地举办过多次画展。  
  凌叔华的性格,不像林徽因那样虚荣任性,也不像谢婉莹(冰心)矜持理性。她温顺随和,但又掺入一丝心机和俗气。她的小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独放异彩,经久耐读,随着社会前进读者将与日俱增。但日后的“八宝箱”事件和“太太的客厅”事件,使得凌叔华、林徽因、谢婉莹这三位才女在纠葛中暴露了各自弱点,可谓三败俱伤,充分展示了她们争风吃醋、心胸狭隘、争名夺利的灰暗一面。而真正受到伤害的另一位才女陆小曼则显得大度坦然、从容自信、淡薄名利。  
  多情的徐志摩与凌叔华也有着情感的纠葛。徐志摩的“八宝箱”曾两次寄存于凌叔华。第一次就是1925年徐志摩外出旅行那一次,当时他与陆小曼的恋情引来满城风雨,徐志摩打算去欧洲避避风头。行前要将装有日记文稿和陆小曼的两本初恋日记的小提箱、即所谓“八宝箱”交予自己最信赖的人保管。因当时陆小曼处境同样不好,而且箱内有“不宜陆小曼看”的东西,于是便交到了凌叔华手中。据凌叔华证实,那里面有不少牵涉是非处,其中也有一些陆小曼批评林徽因的话语,也有关于胡适和张歆海的闲话。除了陆小曼的这两本日记和徐志摩1925年由欧洲返国、坐西伯利亚铁路途经俄国时写的几篇稿件之外,“八宝箱”里新添的什物还有徐志摩写于1925年和1926年间的两本日记及他两次欧游期间写给陆小曼的大量情书——大部分是英文的,文笔极其优美。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丧生,有关这个小箱子的秘密也被宣扬了出去。徐志摩一生风流,对他的私人日记及他和女友们往来的书信,很多人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打起了这个“八宝箱”的主意。当然,最想得到这个小箱子的两个人还是陆小曼和林徽因。照理说这个“八宝箱”当然归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所有,但“爱忠诚,爱自己的家胜过一切”的虚伪的林徽因不知何故,似乎比陆小曼更想得到这个箱子。林徽因于是亲自登门到史家胡同凌叔华的寓所向凌叔华索取,不料遭凌叔华婉拒。只好转而求胡适帮忙。胡适以编辑委员会的名义郑重其事地写信给凌叔华,要凌叔华交出“八宝箱”。凌叔华很勉强地把“八宝箱”交给胡适差来的信使。但胡适从凌叔华手中接过了这个小箱子,并没有送给陆小曼,而是送给林徽因。在得到“八宝箱”18天后,胡适又紧接着写信给凌叔华,责备她把徐志摩的两册英文日记藏为“私有秘宝”,并指出她的这一做法开了私藏徐志摩书信的先例,会影响到全集的编纂工作。“八宝箱”公案也因此在凌叔华和胡适、林徽因等几位朋友的关系上投下了一层阴影。凌叔华最后发现胡适把日记交给了林徽因,而非陆小曼,感到很对不起徐志摩。凌叔华曾写信给胡适说:“前天听说此箱已落入林徽因处,很是着急,因为内有陆小曼初恋时日记两本,牵涉是非不少,这正如从前不宜给陆小曼看一样不妥”。
  陆小曼曾不无幽怨地说,“其他日记倒还有几本,可惜不在我处,别人不肯拿出来,我也没有办法,不然倒可以比这几本精彩得多”。“别人”是谁,陆小曼既不便明说,其实知道得也不很确切,不过总不外乎林徽因和凌叔华两人。然而,林徽因否认私存了些日记,凌叔华也否认自己私藏了“八宝箱”内的任何东西。本来还算得上是朋友的凌叔华与林徽因、陆小曼却因为“八宝箱”事件而交恶,三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如今,与“八宝箱”有关的所有人都已作古,这段由一个箱子引发的迷案,也慢慢成为历史长河中又一个再也不可能解开的谜团。  
  “八宝箱”案,皆源于众才女们都想拥有编纂《徐志摩全集》的专利。除了陆小曼名正言顺和大度坦然之外,林徽因和凌叔华还幻想着徐志摩的恋爱史中有她们的重要地位,都想把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所以名利和虚荣真是害人啊,哪怕是旷世才女也不例外。

     
民国北大才女之谢婉莹:  
  谢婉莹(1900年─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翻译家。  
  《小菊灯》,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就是出自冰心之手,文笔清新婉约。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自取笔名为“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1913年谢婉莹随父迁居北京,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北大的一支。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成立于1919年,它本来是由华北地区的几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的,包括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分别由美国长老会、美以美会、美国女公会、公理会、英国伦敦会等合办,初期名为“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谢婉莹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其间,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谢婉莹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她的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以爱为本。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繁星》、《春水》等。   
  1923年,谢婉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26年谢婉莹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9年6月15日,谢婉莹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博士在燕京大学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成家后的谢婉莹,仍然创作不辍,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抒发着含蓄的嘲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3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1932年,出版《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  
  冰心、庐隐与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其中谢婉莹(冰心)与林徽因从世交到仇敌,倒有着一段有趣的经历,这就是“太太的客厅”事件。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搬到北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后,由于夫妇二人所具有的影响力,再加上林徽因的美貌风骚,很快围聚了一批圈子里的文化精英,如与林徽因暧昧不清的诗人徐志摩、因林徽因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多情种子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和萧乾等等。这些文化精英通常在星期六下午,陆续来到梁家,指点江山、坐论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家的交往圈子影响越来越大,渐成气候,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但还有一些学者精英,特别是所有的女性精英,不但不把林徽因放在眼里,还对此予以嘲讽。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林徽因缺乏妇女的幽娴品德,爱慕虚荣,而且林徽因的美貌与才华也被过于夸大。没有梁思成,林徽因不过是一个“向往资产阶级自由化生活方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爱哗众取宠的主妇”而已。谢婉莹在1933年10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的这篇小说发表后,引起全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作品中,无论是“我们的太太”,还是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外国的风流寡妇,都有一种明显的虚伪、虚荣与虚幻的鲜明色彩,这“三虚”人物的出现,对社会、对爱情、对己、对人都是一股颓废情调和萎缩的浊流。谢婉莹以温婉伴着调侃的笔触,对此做了深刻的讽刺与抨击。金岳霖后来曾说过:这篇小说也有别的意思,这是指 30年代的中国少奶奶们在亡国危机环境中还热衷于虚荣和攀比,而林徽因将这种虚荣发挥到了极致。谢婉莹的丈夫著名学者吴文藻(常州府江阴县人)与梁思成同为清华1923级毕业生,且二人在同一寝室,属于真正的铁同窗。而谢婉莹林徽因皆福建同乡,都受教于陈衡哲教授,应该说早年谢婉莹与林徽因应该是情同手足。她们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生活照。从照片上看,几个人正在泉水边野炊,谢婉莹着白色围裙,手握切刀正在切菜,而林徽因则在冰心的背后,微笑着面对镜头。但自从谢婉莹的《我们太太的客厅》出版后,林徽因再派人送给谢婉莹一坛子山西老醋之后,二人便成为了仇敌。  
  谢婉莹曾解释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写的并不是林徽因,其实是陆小曼,客厅里挂的全是她的照片”。但后来的学者研究认为,谢婉莹说“太太的客厅”是指陆小曼尤显荒唐。小说写作的背景是北平,而陆小曼当时远住上海,陆小曼的客厅多是社会名流与名媛,与小说描述的客厅里是文化精英与学者不符。还有,陆小曼并无子女,倒是林徽因有一个小名叫冰冰的女儿,而小说中的女儿名曰“彬彬”。而且《我们太太的客厅》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有趣的文字:“这帮名流鸿儒在太太的客厅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情挥洒各自的情感之后星散而去。那位一直等到最后渴望与我们的太太携手并肩外出看戏的白脸薄唇高鼻子诗人,但随着太太那个满身疲惫、神情萎靡并有些窝囊的先生的归来与太太临阵退缩,诗人只好无趣地告别客厅,悄然消失在门外逼人的夜色中,整个太太客厅的故事到此结束。”这段刻薄有趣的嘲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心胸狭隘、心高气傲的林徽因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当即派人送了一坛山西老醋给了谢婉莹,谢婉莹的自尊心大受打击,谢婉莹和林徽因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继“八宝箱”事件大受打击之后,“太太的客厅”陆小曼又备受牵连,到底这个客厅是陆小曼的还是林徽因的,还真有疑点。因为陆小曼的前夫王庚和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的确都属于整天疲惫萎靡而且有些窝囊的类型,而且她们的客厅都是名流如潮,在陆小曼还没和王庚离婚之前,白脸高鼻子诗人徐志摩也曾在她的客厅等到花都谢了的夜晚。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到底是哪位太太的客厅?谁也说不清。谢婉莹暗地里嘲讽林徽因,明着栽赃陆小曼,其心计可见一般,而林徽因的送醋可以看出她任性和狭隘,陆小曼则因徐志摩的离世而对凡尘俗事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的态度。

民国北大才女之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福建省福州闽侯县人,是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学。  
  林徽因祖父林孝恂是清朝进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林徽因生于杭州,1912年随父林长民由杭州迁往上海,1916年全家迁居北京。1920年7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到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旅行,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伦敦圣玛利女院学习。1921年回国在培华女中读书。1922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恋爱。1923年6月与梁思成同去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1928年3月与梁思成赴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1929年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讲授《雕塑史》,林徽因精通英文,也教授专业英语。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林徽因除建筑论文外,还创作大量文学作品,有《九十九度中》等。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林徽因与冰心、庐隐并成为“福州三大才女”。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1948年5月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了。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1949年初,东北野战军军部突然造访,摊开北平军用地图,要求他们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万一大军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这使梁思成和林徽因十分感动。他们立即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新中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编录和保护工作就是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而始。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和“保护北京古城规划”多次遭到批判。这场大批判中,意识形态是罪魁祸首,郭沫若等人则是受人指使的刽子手。在拆毁明北京古城墙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1950年,她被任命为北京计画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有远见的意见。她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的错误主张,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并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这个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设想。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城楼和牌坊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担起了拆除城墙的工作,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正面的激烈冲突。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吴晗的鼻子,咆哮般地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著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河东狮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愤然吐血离世。而吴晗最终也在文革中因《海瑞罢官》事件而受到四人帮的迫害而吐血自杀,正所谓“出来混终究还是要还的”。  
  “太太的客厅”里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解放后繁华落尽困居农庄,亲自提瓶上街打酱油的还是她;爱慕虚荣、向往“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生活方式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与众才女们争风吃醋和与众才子们风花雪月,却又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就是这样的林徽因,已经无法有语言来描述其身上的美丽和信念。  
  在此说一些多余的话,在我心目中才貌双全的完美才女只有两位,一位是陆小曼、一位是林徽因。因为只有她们两人,才能把美貌、才华、良知、坚强、性情演绎得如此完美。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红颜薄命,虽然前半生她们都爱慕虚荣、热衷被追捧,但在她们的后半生都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其实她们只要学学郭沫若、谢婉莹等文人取巧于权势,服务于政治,她们的处境马上可以改观。陆小曼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陆小曼在给顾维均做翻译时其爱国而得体外交方式而被列入外交翻译的教材。陆小曼在徐志摩离世后,独自编纂《徐志摩全集》,在寂寞和冷清的作画中度过余生,与浮华靓丽的前半生形成鲜明的对照,改变一种生活方式是如此地艰难,何况是从天堂落到人间,后来的陆小曼曾多次拒绝胡适等人的诱惑和资助,独善其身。而林徽因更是不畏强权,窝囊的老公被气得痛哭流涕,自己则挺身而出河东狮吼,最终吐血而亡。可惜的是,两位旷世才女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交恶,最终老死不相往来,实则为一大憾事。

  追答

请及时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10
  民国时期公认的十位才女,这些才貌双全的佳丽身上有着传统的贵族气质,追求着思想解放蓬勃向上的自由生活,虽然属于那个时代,但却穿透历史,流芳后世。有的以抗日救亡实业救国和妇女维权为己任,如史良、盛爱颐;有的以科学研究和思想哲学为追求,如吴健雄、陈衡哲、苏雪林;也有争风吃醋爱慕虚荣的“客厅太太”一族,如谢婉莹、林徽因、凌叔华;更有超脱世俗为情所困而颇具争议的风情才女,如陆小曼、张爱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