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不得不承认,看到这二百分的鼓励下,竟然有这么多人来回应你的提问。只怕是花乱迷眼,都不知道你是在找别人的解释,还是在找你所希望的方法。毕竟,改变自己的方法就是那么几种,翻来翻去,也只是一件衣服染了不同的颜色罢了。而且,你并不是那种意识不到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人。再好的方法给你,你不去做,也于无补。而实际上,你不也正是这样做的吗 ?对钱又没有感觉,可是又想成功。这样的矛盾想法,你自己又是怎么样去平衡的呢?虽然过往带给我们最大的影响,并且决定了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可是过往也不会成为一个人的全部,而你却又太喜欢拿过去说事,眼睛从来没朝前看过。你提到自己是一个文艺青年,可是这书看不下去那书看不下去。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逃避是你最大的特征。而且,为了支持你自己认为合理的逃避,你想了很多理由和事件来证明自己好象无能为力。只是,在确定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无能为力和假的无能为力时,我们只需要看到一个人是不是看清了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且,一直深陷于此。下面我就分别就你提到的几点来谈谈我的好了。
第1点.非常敏感。敏感的人都有一些核心假设来让自己避免面临困境。其实这和你后面提到的人际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二种表现罢了。一个人伤害了你,不想再接触与他相关的任何事物。这不是提示你有完美倾向,而是提示你没有深入的心理能力。我们称为绝对观念,这与完美观念是不同的。之所以如此,当然与你之前的生活经历相关。如此极端观念的形成,提示你的心理能力尚未从儿童时代脱离。或者说,还没有依据于你的成长经历,以及未能与环境相协调发展,从而一直保持在一种儿时的心理能力状态。如何来理解呢?因为儿童时期,我们的在三四岁之前,判断事物的性质,容易采用好与坏的绝对定性。好的就是喜欢的,喜欢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讨厌的,讨厌的就是坏的。儿童的喜好很明显,他们从来不会考虑一件事物有多面性,也不会意识到事物本身的多重属性。他们单纯的只依据于自己的感受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种模式,一直要到五六岁之后才会慢慢改善。这个时候,我们会开始意识到,好的东西也具有坏的一面,坏的东西也具有好的一面。相对来说,成长的经历,环境事物的多重化,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依靠人们单纯的喜好定性,与事物越来越不匹配。由此,我们开始不再单纯地只关注我们内心里的唯一感受标准,而是慢慢开始学会去认识事物。但是,你现在到了二十四,却还保持着儿童时期的心理能力特点。我只能考虑为,你的家庭或者是你的生长环境,并没有在塑造你的心理能力上提供太多的帮助。再者,你在下面提到了关于人际的问题,我相信你的人际问题一直是你的核心问题。自小开始,你与其他人的交往就有问题。相对孤立的成长经历,让你无法洞析到,并向他人学习,接受他人的看待事物和人际交往的新的观点,并形成新的经验。所以,你的心理能力被封存在儿童时期。实际上,这提示了我们,你没有那种深入了解事物的能力,因为你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经验,也不知道如何去做。你还是按自己的感受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并对事物进行判断。现在,依然如此。
第2点:频繁地更换网名并不是什么值得的问题。因为对网名不满意是很常见的现象,你只是关注了那些时常示换名的人罢了。我上有很多人基本上一星期就换一个名,搞得我不得添加备注。五年前我用了十多个网名,直到后来找到一个自认为好听的网名之后才没有换名。这是每个人对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物赋予名称的过程。只有直到那个名字让你自己觉得满意为止,你才会选择在一段时间内用它。网名不像我们的人名,人名要更换过程比较繁杂。如果更换姓名也可以像更换网名一样的方便自如,我估计很多人要不停地变换自己的名称了。不过,你后来提到了映射了生活的很多事情,这是肯定的。相当部分人的网名与他们当时的某种心态,某种经历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有关系。网名间接地反应了一个人的很多信息,这里,你说的是对的。频繁更换网名,就像我们经常更新说说一样,都是一样的道理。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第3点:关于没有朋友和不愿深交这里,我在第一点里已经提到。人际关系能力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我们并不是天生的社交类型。我们的社交能力,是靠我们过往的生活经历来塑造的。而环境,具体来说是家庭环境提供了我们初期与他人交往的模式。当我们的这种模式经过小学,中学,社会的塑造作用,慢慢地让我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风格。人们的社交能力,都有家庭的影子。因为家庭成员的社交模式最初已经深刻地印刻于我们的身上,只是后期其他环境对我们的这种模式进行了修缮而己。真正不愿意与他人打交道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不愿意与他人打交道的人,是因为自己根本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原本只是一个单纯的会不会的问题,当我们成长之后,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很糟糕时,就会从不会转变到不愿。因为做一件我们不会或者是不擅长的事情,意味着我们会面临更大的失败,并由这样的失败带来更糟糕的感受。因此,防止自己因为不擅长某事而导致更消极的感受,是我们潜在的需求。我在第一段提到,你并不是现在才面临人际关系的问题,而是一直在面临人际关系的问题。因为你的心理能力并没有从儿童时代蜕变,以至于你不具备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往。但是,像这样的人,往往内心里很渴望有真心的朋友,有知心的朋友,有能够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快乐的朋友,他们只是痛苦于自己不知所措。但是,一旦这样的人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或者是可以信赖的人,那么,他们的情感专一度非常非常高。这是一种度依赖心理,往往是因为自己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至于只能将所有的人际希望寄托于一个人或者是极少数人身上所致。
但是,你提到了要如何大大方方快乐快乐轻轻松松地与他人交往,我想, 这个目标是极难达成的。你今年二十四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与你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时间所需要花耗的时间成正比。你甚至需要花耗三四年时间,才能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无法让你达到你所希望的那种感受目标。因为在实际的改变过程当中,如果一个人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那么,这种目标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在人际关系问题的改变上,真正能对一个人有帮助的,不是感受,而是收获。因为你自从小就缺乏对人际关系的深入能力,所以,如果将良好的感受当成改变的目标,最后只会失败。在这一点上,如果真要改变,就得先学会新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逐步的尝试来学会新的认识和能力。这一点,和你所想的不一样,也不会如你所想的简单。而在这里,我也是不可能说明的。因为这涉及到方案的制定问题,不是简单的解答。
第4点:在现代社会,金钱基本是与个人的成就期望相等的概念。一个人对钱没有概念,意味着他可能对工作也并没有什么感觉,也不会有什么期望。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对人生也没有那种希望在某件事上获得成就时,你的金钱欲望就很潜淡。你后面提到的文艺青年这个概念,我不得不考虑你本身有过多的淡世心态。譬如说,只想找一个相爱的人,在一个清静的地方,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种种地,养养花,陪陪孩子老婆之类。所以,对钱的欲望体现了你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当你对生活的期望越加平淡时,就会间接地表现在你对钱的感受上。多就多用,少就少用,没有就不用,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己。你可以问问自己看,你对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期望是什么。如果,它们太过于平淡的话,你的金钱欲望自然也不会高到哪里。所以,这个问题,只是折射出你自己其他方面的心态而己。
第5点:无论你是哪种类型的青年,兴趣爱好,本身不是一种自己忽然建立起来的习惯。它依据于我们接触的事物的情况而定。能够接触的事物越多,我们就越能找到自己喜欢干什么。假如一个人一辈子只是在煤坑里挖煤,我们很难想象他会喜欢做其他事情。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而一个人喜欢画画,他至少也需要知道还有画画这么回事。平白无故地忽然有一种兴趣爱好,我们只能称为是一时兴起。而关于念书,要如何提起兴趣,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读要有目标。假如只是为了消谴时间,那么,当我们有事情可做时,根本不会想到要读书。往往来说,读书形成一种兴趣的人,是因为他们读了这些书对他们从事某一种事情是有帮助的。譬如,他们要写作,要创作,对工作有利,对自己有利等。当读书只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时,这种行为很容易因为对当事者没有任何意义而慢慢停止。如果读书对你来说只是打发一下时间,既不是去写作,也不是为了帮助自己提升工作能力,或者不是为了让自己懂得更多以帮助自己清理内心,那么,强迫自己去读书,只会变成一种痛苦,而不是一种享受。你虽然说自己是一个文艺青年,不过,如果你并不创造什么结果的话,确实只能称为青年式的文艺。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老农成天在一块上辛苦地工作,可是从来没有什么收获。那么,你认为,这个老农还会继续去工作吗?肯定不会。你现在的情况,就类似于此了。你的兴趣爱好并没有为你带来任何的收获,最后,它就不再是一种让你喜欢的兴趣爱好了。每一个人喜欢继续做一件事情,都是因为有一个自己想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是,如果连这种目标都没有,最后我们既不会有收获,更不会再继续做。所以,对于你来说,要让自己激起自己的兴趣去读书,就需要找到读书的目标。而其他的兴趣爱好的建立,则依据于你所能接触的事物,并在接触新的事物当中,去发现自己所喜欢做的。任何人的任何兴趣,以及兴趣的培养和持续,都是这样的过程。
第6点:要想有所成就的话要怎么办。这个问题提得有一点容易让自己陷入迷茫。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提问很容易忽略我们的现实。要追求更好的目标,就得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到底哪里不好,到底哪里好,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要想有所成就,那么,就得让自己看看我们的现实生活了。你提到一个最核心的事件那就是工作。工作如何得到成就?那就是个人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再加上个人的远期目标。这是一个先基于,再继续落实的过程。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都先需要明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特征是什么,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什么,工作流程是什么,它给予我们最大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因为有一些工作,做得再好,你也顶多就是多拿个几百块钱,其他的没太大作用,譬如纺织厂的工作,它只是需要你熟悉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当你能完成的工作量超过一般标准时,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是,这种工作只是一般技能工作,没有太大的远期发展。因此,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就,就需要明白自己此时的工作可以提供的最大成就目标是什么。当我们能够看清工作的特征时,接下来就是对自己的了,我自己能干什么,我想干什么,我现在所在干的是什么,得如何,如果我想做自己所想做的事情我是否对该事情有所了解,我还需要掌握什么才能将所想作的事情或是所在做的事情做好,我现在是否已经在这样做了。当我们出工作与自己的匹配度之后,可能会面临另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大部分人现在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所想做的工作,而很多人也希望自己建立某种事业,因此,我才会在关于工作的当中提到了自己所想做的事情,以及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与所想做的事情的关联度,并且强调了自己是不是在做。而最后一点,关于建立工作目标的事情,一般需要分成二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二到三年的远期目标,一个部分是一个月或者是一个季度的近期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当中,可以很好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与目标的接近点,也可以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步子,以适应发展。
但是呢,无论是想把现在的工作做好,还是建立自己的事业,一个核心的要点就是要能识别出工作与自己的匹配度之后坚持去做。事业不会是一种空想的结果,它是实作的结果。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就,我们依据于空想,只是活在自以为是的幸福中。真正能让我们获得成就的,就是通过实做。而实做的过程,则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因为,我们现在的能力并不会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成绩,往往是我们通过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补充我们的知识和提升能力,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而成就,就是在一步一步的提高的成绩上积累出来的。因此,积累,就显得异常重要。
我个人从你其上提到的那些情况来看,人际关系和认知模式是你的大问题。而人际关系又是和你的认知模式相关联的。可以说,人际关系糟糕的人,很难在多种事情上有所斩获。而人际关系又是由一个人的认知模式来决定的。你未曾蜕变的认知模式,让你一直倍受痛苦。要怎么样改变呢?改变认知是一个双重过程。既需要行为上的改变,也需要意识上的主动参与。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因为对于自己而言,要想让自己真的看到事物的多重一面,或者是接受新的事物,改变自己的行为并改变自己,是很难的。我们只有自己相对封闭的认知体系,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当中,我们很难自我突破。不过,你已经具备了改变自己的第一个要素,那就是自己有意愿去改变自己。只有一个愿意改变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改变自己。无论你是通过漫长的自我尝试性的改变,还是通过他人的帮助,都会因为你有这样的意愿而事半功倍。另外,我想说的是,过度地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实并不是什么有益的事情。因为有可能会无限干扰我们积极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去改变什么就行。因为意识到有问题存在,我们通过尝试,就能有效地帮助自己获得新的经验和能力。从这一点来说,做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