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怎么失街亭的?

三国

失街亭真相 www.zjol.com.cn 2005年01月1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诸葛亮率大军多次伐魏,均未得手,以致元气大伤,诸葛亮身心俱疲,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自知来日无多。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做最后一搏,出兵伐魏。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已对自己的兵法套路掌握得差不多了,两人的智谋也不相上下,而且从军队力量看蜀军不占优势,这次北伐曹魏,所冒风险极大。这次战争的关键战区是街亭。本来,坚守街亭要地应由诸葛亮亲自指挥,但诸葛亮考虑到街亭一战风险极大,如果亲自指挥,一旦失手不仅使战争失败的责任落到自己头上,而且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于是他前思后想,决定找一个人去替他冒这个风险。选来选去,他选择了年轻气盛、心眼直、急于立功且懂得一些兵法的马谡。  马谡属于书呆子型的人物,饱读兵书,对诸葛亮极为崇拜,他对诸葛亮任何决定都不持怀疑态度。诸葛亮想,假如马谡能够守住街亭,说明自己指挥有方,知人善任,功劳少不了自己的,假如失掉了街亭,就拿马谡问斩,这样,战败的责任自然由马谡来承担,而自己表面上做一些检讨并不失自己的风度。如意算盘打好之后,他便命马谡去守街亭,他料定马谡失手的可能性极大,于是与马谡签订了军令状,以便在马谡战败后拿马谡开刀名正言顺,让马谡心服口服。傻小子马谡对此毫无察觉,他凭着对诸葛亮的一片忠心,凭着自己的男儿的血气,义无反顾地带领人马去坚守街亭。  马谡带领人马到达街亭后,迅速占领街亭的大山,按说,两军交战,占领制高点并没有错,大山易守难攻,只要守住大山,魏军想占领街亭是不可能的。然而,战争的发展令马谡始料未及,马谡只带领二万五千人马,而且带的人马战斗力较差,更为困难的是部队供给不足,他们缺乏粮草和饮用水。而他们面对的是敌方五万人马,两方面相比为1:2,魏军两个人打蜀军一个人,而且魏军兵精粮足人强马壮,两方力量对比相差悬殊,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的对抗,让谁去守街亭这一仗也很难打,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战斗打响了。魏军五万精兵围住了马谡的两万五千人马。马谡临危不惧,带领将士奋勇杀敌,他组织队伍从山上一次次向魏军发起冲击,双方均死伤惨重,由于马谡兵少,又加之粮草供应不足,缺少饮用水,军队消耗极大,马谡的兵越来越少,战斗力也大大降低,不过大家还是拼死保卫街亭。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马谡为保存剩余将士的生命,只好下令“放弃南山,放弃街亭”,自己回到军中受死。  马谡失守街亭本是诸葛亮意料之中的事,当马谡失街亭的消息传到军中的时候,诸葛亮当着众人的面说:“马谡呀马谡,你坑害了我全军了”。表示他出乎意料,其实是给大家做样子看。马谡逃回以后,诸葛亮怒气冲天,一一查问了街亭失守的情况,随后,命令军士把马谡打入死牢,准备斩首,以严明军法。马谡傻乎乎地呆在狱中,他不知自己充当了替罪羊,他只是怨恨自己,认为自己辜负了丞相的信任,给蜀军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他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明公待我像儿子一样,我也视您像父亲一样,我希望明公能像远古时舜杀死鲧,又使用鲧的儿子那样,那我就死而无恨了”。马谡简直迂腐至极了,他上了诸葛亮的圈套却浑然不知,马谡是失败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诸葛亮心知,自己让马谡当替罪羊,实在过于残忍,为了减少良心上的谴责,于是他决定:马谡死后,马谡的妻子儿女由公家养活,并告知马谡不要挂念。马谡连连道谢,连称诸葛亮是大恩人。把杀死自己的人叫恩人,这正是马谡的可悲之处。  可怜的马谡,临死的时候还执迷不悟,他一见到诸葛亮就“扑通”一声跪下了,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诸葛亮假惺惺地扶起马谡,并假意失声痛哭,然后转过身去,对刀斧手挥了挥手,马谡被带出去了,不一会,刀光一闪,这位颇有才华、忠心耿耿的小将的人头滚落在地上,一腔热血如怒剑一样喷涌而出。而那两只泪汪汪的眼睛却一直不肯闭上,也许,他在最后一刻,悟到了什么。他死不瞑目。  为了掩人耳目,诸葛亮又假意责备自己,请求贬官三等,其实这只不过做样子,他的职位是明降实不降,大权仍在握,说的仍然算数,还得到一个严于律已的好名声,这如意算盘打得简直出神入化了。  所有的人都叫诸葛亮给蒙骗了。只有司马懿看透了诸葛亮的计谋,为马谡惋惜。他知道诸葛亮已成了强弩之末,不足为患。在日后战役中采取“拖"的战术,闭门不战,终使诸葛亮殒命于作战途中,从此蜀国便一蹶不振,不久便灭亡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6
失街亭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该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前人评价此书(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失街亭>一文的线索是(街亭的攻与守).作者是以(事件发展时间)为顺序记叙的.

街亭的地理位置
街亭.自从马谡失守.诸葛亮兵败.泪斩马谡.自贬3级以后.便名播四海.
街亭究竟在什么地方?历来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经洪亮吉.范文澜等史地学家和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考证.确认街亭即在今天水秦安县东北部.具体处所.如<秦安县志>所述.即今日之龙山--[断山.其山当略阳之街.截然中处.不与众山联属.其下为联合川.即马谡覆军之处.乾隆十四年.秦安知县蒋允嫌其名不祥.改称龙山."
现今龙山脚下的陇城镇即为当年的街亭.陇城镇位宁距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一条宽约2公里.长达5公里左右的川道北段开阔处.由于镇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龙山.山高谷深.形势险要.又有清水河挡道.关陇往来只有通过固关峡.翻越陇板,沿马鹿一龙山--陇城镇一线行走.是由长安到天水唯一较但荡的路径.汉时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南大道.历代兵家均视为进可攻.退能守的军事要冲.成为群雄角遂的古战场.

今日陇城镇.古街亭的遗迹已难找寻.昔日当街的泉亭.泉在亭毁.只有西北2.5公里的薛李川中.发现的一张铸有[蜀"字的弩机.现存甘肃省博物馆内.当年马谡驻扎的拔地2侧多米.方圆数千平方米.顶部能容万人.形似农家麦草堆的麦积崖,仍郁郁葱葱地屹立在陇城镇南面.成为当年战事的见证.
陇城镇街道棋布.房舍参差.绿树掩映.交通发达.是今日秦安县较大的山货皮毛.农副产品.药材瓜果市场.这个昔日[全戈挥日返.银镝逐星飞"的古战场.如今已成为四方经济贸易的要地.
失街亭.谁之过?
<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孔明.马谡叹息一番.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这是谁之过?马谡刚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却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
首先.孔明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合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二.孔明并未真正认识马谡.平素马谡[好论军事.才气过人".在征讨南蛮.七擒孟获时出谋划策.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孔明误以马谡为帅才最终导致千古遗憾.
第三.孔明不该斩马谡.当时蜀主新立不久.南蛮也才刚平静.而[王虎上将"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国后继乏人.而且大敌当前.正当用人之际.又有[马谡自缚跪于帐前".俗话说[智者干虑.必有一失."孔明应该给部下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若孔明让其戴罪立功.想必马谡也会变得成熟老练.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芦.周文王渭河肃立.魏公子忍辱迎侯生.正由于他们有一颗宽大的心.才引得无数英雄为之折腰.马谡街亭失守.不能不说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但若能平静对待.指陈其错.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升华.从这个意识上说.失街亭也并非是坏事.

综上所述.诸葛亮平时识人不深.用人失误.事前轻率作决.事后求全责备.这才是失街亭的关键.孔明虽自比管仲.乐毅.却不及他们知人善用.因此.关键时刻失误连连.从而导致惨败.

副将王平难逃其咎
诸葛亮和马谡的责任已明.但是还有一人也难辞其咎.那就是王平.
王平在马战败之后.用计挽回了一些损失.诸葛亮认为其有功.提拔其为参军.
那么他就真没过错吗?我认为做为马谡的副将.王平虽然在马谡作出将人马驻扎在山上的错误决定后.曾好言相劝.但是最后妥协.独引一小部分人马守重要地段去了.但是王平做为诸葛亮派到马谡身边的人.他明知马谡不按丞相之计办事.既不据理抗争.又不及时向诸葛亮禀报.反而任由马谡按错误之法扎营.自己独自戍边.这其中不免有失职之过.所以如果失街亭要分责任.诸葛亮马谡各占四.王平占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1-15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也是这次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事。

    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诸葛亮率军攻打曹魏,声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县;诸葛亮则亲率诸军进攻祁山,发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关中震动,震惊曹魏,魏明帝更亲身到长安督战,并派张郃抗击进攻祁山的诸葛亮。

    诸葛亮攻祁山时,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后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

第3个回答  2013-09-06
历史上的诸葛亮基本上是常打败仗。他参与的第一战当阳长阪之战,这一次刘备惨败,诸葛亮只能跟着刘备逃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他参与的第二战是赤壁之战,但那一仗的总指挥是周瑜,诸葛亮只是劝说孙权与刘备结盟,他并没有参与战役的指挥,所以说赤壁之战虽然胜了,但基本与他无关;他参与的第三战是取成都,但这一战的总指挥仍然不是他,而是刘备,看不出他在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以后,他也取得了一场战争的胜利,那就是南征四郡,但那基本上是一次政治征服行动,军事成分是很少的,算不得一次真正的战役;至于说到北伐曹魏,也他更是常败将军,凡他指挥的战役基本上是每战必败。这中间只有一次攻取了武都和阴平二郡,但诸葛亮还没有参加。因此,说诸葛亮是军事家,那绝对是有水分的。

这个问题确实不太好回答。诸葛亮亲自指挥作战,只限于所谓“六出祁山”这个阶段。除了第一次效果较好外,其余都是无功而返。
归根结底。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打的都是预防性战役。他并没有一举光复中原的打算。这点在《隆中对》和《出师表》里,诸葛亮自己已经做了阐述。蜀国若想最终获胜,前提有二;一要占据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二要联合江东孙氏为外援,或者至少使孙权保持对蜀有利的中立。反观北伐阶段的形式,两者中只有后者勉强可以获致。但是吴蜀同盟关系若真的坚不可摧。那么李严在白帝城做些什么呢?诸葛亮说他才能比的上陆逊。也就是将假想敌设定为东吴。这样的联盟,可谓有趣。
北伐中的诸葛亮在战术上并没有获得多少成就。这也在他预料之中。要搞清楚北伐究竟是胜还是败,首先要从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去考量。“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孰若伐之?”益州疲敝,人才稀少,后方不稳。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守已经很困难,根本谈不上什么“克复中原”。但如果一味消极防御。只能是坐以待毙。以诸葛亮的战略远见,他绝对不会看不到这点。因此他力排众议,执意上表请战。其目的是将消极防御转化为攻势防御,先发制人。这点是很符合孙子兵法的要旨的。只有以连年不断的有限攻势拖住魏国,陷其于防御。才能长时间的保持主权完整性。蜀国的地理环境,出可以战,入可以守。在内政方面也没有缺失,南方分离分子已被削平。这样的决策可谓入情入理。
在实战中,诸葛亮小心谨慎。绝不过度消耗实力。使得自己可以连年不断的出击。又不至于打击蜀国薄弱的国力。但这也为他背上了过分小心保守的名声。从长远看,这有利于贯彻以攻为守的战略主轴。也是合理的。
不能否认,诸葛亮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将才。而是一个从政治角度合理使用武装力量的统帅。这点可能只有俾斯麦能与其媲美。战争为实现政治目的而存在。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1600年后的《战争论》才首先将其归纳为完整理论。这样看来诸葛亮实在是一位超越时代的战略家。他并没有输掉战争,而是将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