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3-09-06
失街亭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该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前人评价此书(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失街亭>一文的线索是(街亭的攻与守).作者是以(事件发展时间)为顺序记叙的.
街亭的地理位置
街亭.自从马谡失守.诸葛亮兵败.泪斩马谡.自贬3级以后.便名播四海.
街亭究竟在什么地方?历来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经洪亮吉.范文澜等史地学家和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考证.确认街亭即在今天水秦安县东北部.具体处所.如<秦安县志>所述.即今日之龙山--[断山.其山当略阳之街.截然中处.不与众山联属.其下为联合川.即马谡覆军之处.乾隆十四年.秦安知县蒋允嫌其名不祥.改称龙山."
现今龙山脚下的陇城镇即为当年的街亭.陇城镇位宁距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一条宽约2公里.长达5公里左右的川道北段开阔处.由于镇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龙山.山高谷深.形势险要.又有清水河挡道.关陇往来只有通过固关峡.翻越陇板,沿马鹿一龙山--陇城镇一线行走.是由长安到天水唯一较但荡的路径.汉时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南大道.历代兵家均视为进可攻.退能守的军事要冲.成为群雄角遂的古战场.
今日陇城镇.古街亭的遗迹已难找寻.昔日当街的泉亭.泉在亭毁.只有西北2.5公里的薛李川中.发现的一张铸有[蜀"字的弩机.现存甘肃省博物馆内.当年马谡驻扎的拔地2侧多米.方圆数千平方米.顶部能容万人.形似农家麦草堆的麦积崖,仍郁郁葱葱地屹立在陇城镇南面.成为当年战事的见证.
陇城镇街道棋布.房舍参差.绿树掩映.交通发达.是今日秦安县较大的山货皮毛.农副产品.药材瓜果市场.这个昔日[全戈挥日返.银镝逐星飞"的古战场.如今已成为四方经济贸易的要地.
失街亭.谁之过?
<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孔明.马谡叹息一番.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这是谁之过?马谡刚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却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
首先.孔明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合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二.孔明并未真正认识马谡.平素马谡[好论军事.才气过人".在征讨南蛮.七擒孟获时出谋划策.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孔明误以马谡为帅才最终导致千古遗憾.
第三.孔明不该斩马谡.当时蜀主新立不久.南蛮也才刚平静.而[王虎上将"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国后继乏人.而且大敌当前.正当用人之际.又有[马谡自缚跪于帐前".俗话说[智者干虑.必有一失."孔明应该给部下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若孔明让其戴罪立功.想必马谡也会变得成熟老练.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芦.周文王渭河肃立.魏公子忍辱迎侯生.正由于他们有一颗宽大的心.才引得无数英雄为之折腰.马谡街亭失守.不能不说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但若能平静对待.指陈其错.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升华.从这个意识上说.失街亭也并非是坏事.
综上所述.诸葛亮平时识人不深.用人失误.事前轻率作决.事后求全责备.这才是失街亭的关键.孔明虽自比管仲.乐毅.却不及他们知人善用.因此.关键时刻失误连连.从而导致惨败.
副将王平难逃其咎
诸葛亮和马谡的责任已明.但是还有一人也难辞其咎.那就是王平.
王平在马战败之后.用计挽回了一些损失.诸葛亮认为其有功.提拔其为参军.
那么他就真没过错吗?我认为做为马谡的副将.王平虽然在马谡作出将人马驻扎在山上的错误决定后.曾好言相劝.但是最后妥协.独引一小部分人马守重要地段去了.但是王平做为诸葛亮派到马谡身边的人.他明知马谡不按丞相之计办事.既不据理抗争.又不及时向诸葛亮禀报.反而任由马谡按错误之法扎营.自己独自戍边.这其中不免有失职之过.所以如果失街亭要分责任.诸葛亮马谡各占四.王平占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06
历史上的诸葛亮基本上是常打败仗。他参与的第一战当阳长阪之战,这一次刘备惨败,诸葛亮只能跟着刘备逃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他参与的第二战是赤壁之战,但那一仗的总指挥是周瑜,诸葛亮只是劝说孙权与刘备结盟,他并没有参与战役的指挥,所以说赤壁之战虽然胜了,但基本与他无关;他参与的第三战是取成都,但这一战的总指挥仍然不是他,而是刘备,看不出他在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以后,他也取得了一场战争的胜利,那就是南征四郡,但那基本上是一次政治征服行动,军事成分是很少的,算不得一次真正的战役;至于说到北伐曹魏,也他更是常败将军,凡他指挥的战役基本上是每战必败。这中间只有一次攻取了武都和阴平二郡,但诸葛亮还没有参加。因此,说诸葛亮是军事家,那绝对是有水分的。
这个问题确实不太好回答。诸葛亮亲自指挥作战,只限于所谓“六出祁山”这个阶段。除了第一次效果较好外,其余都是无功而返。
归根结底。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打的都是预防性战役。他并没有一举光复中原的打算。这点在《隆中对》和《出师表》里,诸葛亮自己已经做了阐述。蜀国若想最终获胜,前提有二;一要占据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二要联合江东孙氏为外援,或者至少使孙权保持对蜀有利的中立。反观北伐阶段的形式,两者中只有后者勉强可以获致。但是吴蜀同盟关系若真的坚不可摧。那么李严在白帝城做些什么呢?诸葛亮说他才能比的上陆逊。也就是将假想敌设定为东吴。这样的联盟,可谓有趣。
北伐中的诸葛亮在战术上并没有获得多少成就。这也在他预料之中。要搞清楚北伐究竟是胜还是败,首先要从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去考量。“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孰若伐之?”益州疲敝,人才稀少,后方不稳。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守已经很困难,根本谈不上什么“克复中原”。但如果一味消极防御。只能是坐以待毙。以诸葛亮的战略远见,他绝对不会看不到这点。因此他力排众议,执意上表请战。其目的是将消极防御转化为攻势防御,先发制人。这点是很符合孙子兵法的要旨的。只有以连年不断的有限攻势拖住魏国,陷其于防御。才能长时间的保持主权完整性。蜀国的地理环境,出可以战,入可以守。在内政方面也没有缺失,南方分离分子已被削平。这样的决策可谓入情入理。
在实战中,诸葛亮小心谨慎。绝不过度消耗实力。使得自己可以连年不断的出击。又不至于打击蜀国薄弱的国力。但这也为他背上了过分小心保守的名声。从长远看,这有利于贯彻以攻为守的战略主轴。也是合理的。
不能否认,诸葛亮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将才。而是一个从政治角度合理使用武装力量的统帅。这点可能只有俾斯麦能与其媲美。战争为实现政治目的而存在。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1600年后的《战争论》才首先将其归纳为完整理论。这样看来诸葛亮实在是一位超越时代的战略家。他并没有输掉战争,而是将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