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何意?

如题所述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里用菩提代指了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

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

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计较许多事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当你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你就会宽容与满足,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

这是禅宗的境界,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

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

扩展资料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

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花一世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09

意思是即使一朵花里也有一个世界,一片叶子里也包涵一种智慧。出处是原文是“一沙一世界”和“一花一叶一如来”两句,都不是出自佛经。前一句出自《金刚经正解》和《圆觉经要解》,后一句出自《黄龙死心新禅师语录》、《佛海瞎堂禅师广录》和《憨山老人梦游集》等著作。

佛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藏传佛教里有关微观宇宙的模型就叫 曼陀罗 。 折叠释义曼陀罗花代表了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爱。 曼陀罗:沙漠中生长的的花朵。

拓展资料

典故“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大概是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对着百万弟子,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地拈一枝花,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只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展颜会心地一笑。

迦叶心领神会,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秘密、而发自内心微笑。也许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做到了心中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参透了人生宇宙真谛,那么一花一草就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空如一花一草 ... 这可能就是“一花一世界”的意思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3

意思是: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片叶,每片叶都有自己的绿意。

一花而见春,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寻常细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珍藏于有限之中。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第一个是一个典故“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大概是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对着百万弟子,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地拈一枝花,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只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展颜会心地一笑。

我想一定是迦叶心领神会,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秘密、而发自内心微笑。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做到了心中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参透了人生宇宙真谛,那么一花一草就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空如一花一草 。这就是“一花一世界”的意思吧!呵呵,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3个回答  2015-10-09
“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原文是“一沙一世界”和“一花一叶一如来”两句,都不是出自佛经。前一句出自《金刚经正解》和《圆觉经要解》,后一句出自《黄龙死心新禅师语录》、《佛海瞎堂禅师广录》和《憨山老人梦游集》等著作。

第一个是一个典故“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大概是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对着百万弟子,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地拈一枝花,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只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展颜会心地一笑。我想一定是迦叶心领神会,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秘密、而发自内心微笑。也许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做到了心中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参透了人生宇宙真谛,那么一花一草就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空如一花一草 ... 这可能就是“一花一世界”的意思吧!呵呵,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二是一个关于六祖慧能故事:唐高宗时期,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请徒众各作一诗,以表明各人对禅宗基本精神的理解。谁说的好就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当夜三更,上座神秀自己点着灯,在墙壁间写下了自己的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用文学比喻的语言,说明禅门修养身心就像爱护菩提树、明镜台一样,时时刻刻都要用心拂拭灰尘,随处随地都要用功消除杂念,从而做到清净无染。当时六祖慧能只是个刚来寺中不久的劈柴的小僧,也作了一首与神秀针锋相对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意境肯定更高些了。我想他一定是领会到了佛学中“空”的境界,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来具备了已经觉悟了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向外界的树和明镜需要时时拂拭它。他主张顿悟,认为人要解脱,不能向外部寻找根据,只能向自己的内心寻找根据。大家都知道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思考了七天七夜后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菩提”应该是觉悟的意思,根据上面的典故所说“菩提本无树”来理解“一叶一菩提”这句话,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真理就隐含在世间的自然事物中,不在于是哪一棵树,更不在于是什么树,有一颗觉悟的心,每一片叶子皆是菩提树,没有觉悟的心,学佛祖一样坐于菩提树下,也是徒劳无功的......
第4个回答  2013-07-05
简单的说,就是即使一朵花里也有一个世界,一片叶子里也包涵一种智慧.佛教借此来说明世间之小,要以小见大,不要被“小”所束缚,要从中见到大的境界.可以理解为世间之事如此之小,不可执迷于其表面,应看到其中所含的大.这与庄子的蜗角之争有相似之处,即超脱于红尘之外,内心不被外物所迷.这既有佛教的逃避现实的遁词,也有积极的一面,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