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成因?为什么?

如题所述

今天给各位翠友介绍翡翠的成因,不同成分的岩石结构不同,而能够形成翡翠的岩石只有两种、即花岗岩和闪长岩。这两种岩石中均含有石英、长石、云册、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这些石种在高温高压或高温低压的条件下,能不断地分解变质,最后过渡组合为硬玉。这是翡翠的基本成因。


世界上有许多出产翡翠的国家,形成翡翠的条件不同,因此,各地翡翠的成因有各自的特殊性。从缅甸翡翠成的地质环境看,缅北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结合部,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形成了独特的横断褶皱地区。


这里有始新世侵入的超基性岩体、河流、丘陵和冲积平地,广泛分布着风化了的蛇纹岩、橄榄岩、蓝闪石片岩、阳起石片岩、绿泥石片岩等,是典型的超高压变质相区域,具备了多种翡翠成因的有利条件。


缅北翡翠玉矿的老场区,出产的翡翠块体发育完整,特征明显,其成因是在区域变质作用下,原生的钠长石分解过渡为新的物种:后江场区的块体,虽属残坡矿床的产物,但其成因是花岗岩类和辉石类在12~14千帕的压强下,受钠质高热溶液的作用,发生变质交代而形成的:小场区的块体成因是岩浆在高压条件下,人侵到超基性岩脉中,迫使残余的花岗岩浆变质脱硅而形成。由此可见,在这三大场区中,翡翠的成因都有差异,这些充分说明了翡翠成因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翡翠的形成过程极其复杂,这将是矿物学家们长期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自己学习翡翠也是一个长期成长的过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7
其实翡翠的颜色主要由微量的Cr、Ti、Fe、Mn等元素类质同象替代所引起的,含量越高,颜色越深,含量越少颜色越淡。翡翠的内部致色元素往往是分布不均匀的,所以会出现局部有颜色或者颜色浓郁或者清浅,或者集中或者分散。

绿色的翡翠。绿颜色主要是由矿物中的Cr(铬)元素导致的,因为三价的Cr呈现绿色,之所以绿色有深浅,是因为Cr元素的含量有差别,太浓就绿的发暗甚至发黑,含量太少又颜色太浅。 紫色翡翠也叫紫罗兰,行家也称之为“春”。紫色也有很多色调,常见的有粉紫和茄紫。我们一般认为紫色是由于含Mn(锰离子)造成的。 红色翡翠有棕红色、正红色,叫做红翡,黄翡等。完全不带棕色调的纯正红色价值最高。红色是褐铁矿(Fe元素)渗入内部形成的颜色。一块翡翠上呈现多种颜色是因为含有多种元素的原因,每一块翡翠不止含有一种致色元素,它们往往是并存的,只是含量多少的差别。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08
美国不少地球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仿真实验,再结合世界各地发现翡翠矿床的实际情况,他们认为,翡翠并不是在高温情况下形成,是在低温条件下在极高压力下变质形成。   日本东北大学砂川一郎教授在《话说宝石》(1983年出版)一书中,更具体指出翡翠是在一万个大气压和比较低温度(200 - 300℃)下形成。我们知道地球由地表到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但翡翠既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当然不可能处于较深部分,那么高压究竟从何而来呢?   这高压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挤压力所形成的,现已获得证实,凡是有翡翠矿床分布的区域,均是地壳运动较强烈地带。   还有另一个因素是:凡发现有翡翠形成地方均有含钠长石的火成岩侵入体(中─基性岩)。钠长石化学成份为 NaAlSi3O8,所以可以推测翡翠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含钠长石岩石去硅作用而形成。   若要成为特级硬玉——翡翠,还须具备以下条件,翡翠围岩必须是高镁高钙低铁岩石。这种环境产出翡翠更纯净,少铁使底不发灰。尽管低铁但还是有铁存在,要翡翠十分纯净无杂质,还须在强还原条件下,即在还原环境中生成。因为在缺氧环境中,它所含的Fe会形成磁铁矿而析出,而不进入翡翠晶格内,可使翡翠绿更正。再者要有生成翡翠后地质作用及多次强烈热液活动,把翡翠改造得绿正、水好、底纯的特级翡翠。翡翠成色过程是伴随着热液活动进行的,为多期强度不同成色过程。而且缓慢分解成铬离子的致色元素,要长时间处在150-300℃,最佳温度是在212℃左右下,铬离子才能均匀不间断地进入晶格,在这种条件下生成的翡翠绿色非常均匀。完全生成特级翡翠后,还不能有大的地质构造运动,否则将会产生大小不等方向不同裂纹而影响质量。以上各条件很难同时具备,这就是为什么特级翡翠稀少原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