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中哪一节对你的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如题所述

《论语》十则中对我感受最深的是《学而》这一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论语所说的这学问有个最重要的特点:先树立一个极致完美的榜样。这个完美的榜样就是圣人。圣人的境界比较难懂,所以有个次级的榜样:贤人,也就是君子。

学这个学问的人通过内省觉察,与所树立的榜样逐条对比,自我修正。做到了不沾沾自喜,没做到就加倍精进努力。所以说,学问不是文字、知识,而是从人生经验、作人做事上体会得来的。

时是经常、随时的意思。每年、每月、每日,学问无止境。从小一直学到老,沉醉于学问当中而不厌倦。

扩展资料: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

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3
1、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编辑本段]2、温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已经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编辑本段]3、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编辑本段]4、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你。”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编辑本段]5、勤学好问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编辑本段]6、教学态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十分谦虚,于是虚心地说:“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编辑本段]7、虚心求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编辑本段]8、育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在教他了。
一、文章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第5个)通智,明智,智慧
4、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3、《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一谈。
2、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十五、积累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⑩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2个回答  2011-10-17
三人行,则必有吾师焉。
俗语有言,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无止境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只要是知识,做人等方面能够给我们启迪的,我们都应该向其学习。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4
三人行,则必有吾师焉。
俗语有言,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无止境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只要是知识,做人等方面能够给我们启迪的,我们都应该向其学习,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10-29
三人行,则必有吾师焉。
俗语有言,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无止境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只要是知识,做人等方面能够给我们启迪的,我们都应该向其学习,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