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与历史学有什么关系

网上有人称史地不分家,那么人文地理学与历史学有何关系呢?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
发展简史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阶段。
古代阶段
这是地理知识积累的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在中国地理古籍和其他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人文地理学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的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还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从公元前5~前3世纪成书的《尚书·禹贡》开始,在许多地理古籍中还记述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现象,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则讨论了人地关系的若干问题。但是在中国古代未产生系统的人文地理著作来表述人地关系思想。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人文地理
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地理大发现开始后
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编辑本段近代阶段
综述
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进入出现不同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籍
学派、学说纷出、各种学科建立并形成体系的时期。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理论的形成和演变。
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1822~1859,第2版)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在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 1882年和 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以后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者E.C.森普尔和E.亨廷顿等人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的地理学家P.维达尔-白兰士不同意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提出另一派人地关系论的观点,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他认为地理学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学生J.白吕纳1910年发表的《人地学原理》(曾译《人文地理学》)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国学派。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P.M.罗士培教授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3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他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地理学家 H. H.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则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他还认为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20世纪初
德国学者O.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讨原始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以后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又提出,人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籍
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与此同时,另一美国学者D.S.惠特尔西提出“相继占用”学说,认为地理学不应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研究人类社会在一地占用的历史过程。他们都强调文化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的作用,形成有关人地关系的文化景观论,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决定论”。它强调一个地区居民在其态度、目标或技术上如有任何重大改变,则需要重新估价自然资源基础对于他们的意义。 在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的还有地理学上的“二元论”。同洪堡主张地理学应在复杂性中理解统一性一样,李特尔认为统一性正是地理学的特点。但是,德国的O.佩舍尔等人却反对李特尔的人文方向,认为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人类活动则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从而产生了地理学的二元论。佩舍尔主张的二元论在西欧实际支持者人数并不多。 苏联地理学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学,突出发展经济地理学,实际上以经济地理学代替了人文地理学。同时,苏联把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当做互不相关的两门科学,理由是统治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统治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完全不同的,认为这两门学科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不能合成为一门学科,经济地理学是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彻底摒弃地理观点。直到1960年,..阿努钦'" class=link>..阿努钦批判了30年代以来苏联地理学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二元论,主张区域研究应谋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之间的联系和平衡,得到许多学者如..绍什金和..马尔科夫等人的热烈支持,开始在苏联逐步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见苏联地理学史)。
学科体系的形成。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同自然地理学一样开始分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形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都是在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各大学地理课有许多是由历史学者讲授的,许多学者强调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历史学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长期囿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学者H.C.达比等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历史自然地理,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也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
编辑本段现代阶段
综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地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由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以及适应论转变为和谐论。这是由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口膨胀、工业增长、城市化过程加速,世界不少地区出现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社会问题严重的现象,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已无法反映现实和指导人类的合理行动了。在生态学和人文地理学
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人文地理学者主张以和谐论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70年代以来,分析并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1980年 8月底在东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大会主席英国伦敦大学教授M.J.怀斯在开幕词中指出:“在今天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和谐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观察和分析方法的革新。
195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W.L.加里森开设研究班,用数学统计方法培养了一批地理学者。其中的英国学者R.J.乔利和P.哈格特在1960年以后把数量方法引进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系,使得这种革新很快在各国地理学者中传播开来,对地理现象分布差异的表述开始从定性向定量阶段发展。航空测量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地理学在资料收集和制图工作上有很大改进,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地理学者能够处理多种变量的复杂计算,对一些空间规律的研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形式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及其变化。
系统论的引进和模型的运用。
50年代系统论创立以后,迅速成为各学科的基本方法论。美国地理学家E.A.阿克曼于1965年提出地理学者应当探索许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变量的一种系统的概念,从时-空角度人文地理
处理人与环境的系统。6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在研究生态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地域系统方面作出贡献。定量计算和系统论思想的引进,使地理学开始采用模型来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现象。瑞典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朗用归纳模型说明新事物浪潮特征,用随机模型来预测新事物扩散概率,引起广泛注意。英国学者乔利和哈格特合著的《地理学的模型》(1967)和D.W.哈维《地理学的解释》(1969),对地理学采用模型探讨实际问题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行为地理、旅游地理学等学科和领域的出现
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位的提高。6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后,出现了行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为研究在地理学中十分盛行,通过研究不同人类社会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决策这一过程,使地理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可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对于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游地理学发展很快,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人类以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形式存在,各集团的不同文化既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行为制约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空间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的社会文化地理学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时,许多国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居住、就业、交通、环境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使城市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逐渐居于重要的地位。
研究目的结合实际的关联运动。
传统的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类型为其主要论题,现在则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人文地理学论题的这种方向性转变,即所谓关联运动。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是将复杂现象的组合分裂开来,以便分别研究整个复杂环境中的各个成分,从而导致学科分化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人文地理
综合。 此外,7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两种人文地理学主张:一为人本主义地理学派,认为数量运动的机械模型压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性,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地理学,致力于观察具有特殊空间概念的社会结构,研究它们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为激进地理学派,由于60年代后美国经济衰退,阶级、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学者认为首先应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抨击,并为革命性的变化提出建议。他们创办了刊物《对立面》,宣传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此外,部分学者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武装地理学,提出新的综合论方向,反对学科分裂和专业化倾向。
编辑本段主要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3个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27
人文地理是研究文化一类的,;历史的发展就是生产方式,社会变革,思想进步,文化科技成果等。就是说人文地理大部分是历史学中详细的文化思想研究
第2个回答  2011-01-27
政史地 不分家才对
人文地理学,很多讲到工业的,工业化进程进而影响历史,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往往成为大国。大国主宰历史发展,但是为什么工业化程度高,又讲到政治的制度之类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1-26
地理是历史开始的基本条件,人类的开始就是在河流边上,而且,各国古老的文明皆是发源于大河流域,所以我认为,人文地理是历史的开头,是为历史所奠基。而依附地理所发展,不断向前的历史也受到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如同四大文明古国一样所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并继续向前发展!(个人见解)
第4个回答  2011-01-26
其实 政史地 不分家
特殊的地理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历史自然也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