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9-12-03
三国演义
对于中国人来.无论上过学还是没上过学,无论有学问还是没学问,无论男女老幼,对于<三国演义>这本书来说,即便不曾熟读,也曾随手翻过.即便不曾随手翻过,亦或曾听人说过.因为书中典故,人物,事件颇多,历史涵盖面广,所以每个人读完后,便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除了大家熟悉的桃源三结义,董卓乱京,三英战吕布,官渡大战,七顾茅庐,火烧赤壁,单刀赴会,刘备入西川,三分天下这些著名的故事之外..对于书中各色人物的性格想必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各人性格不同,读书的时间不同,心情不同,年龄不同,所喜欢的人物不同,所支持的阵营不同,对作者的态度,见解更是不可一蹴而就..
上中学的时候,酷爱武侠小说,当时读<三国演义>是把它当作武侠小说来看,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难读,有太多读不懂的晦涩情节,有太多记不住的人物,有太多叫不出来的名字和不认识的文字.这个时候,我只记住了一个喜欢哭哭啼啼,但是大家都喜欢的叫刘备的人.
上高中的时候,在阅读了大量武侠小说后,对于武侠有点淡然了,一个偶然,让我对历史着了迷,疯一样的喜欢历史.于是乎,重新拾起<三国演义>,这次多了点耐心,多了点感情.这次读完后,记住了曹操,孙权两个霸主,记住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五虎将,记住了一个叫吕布的超级勇将,记住了诸葛亮,庞统,徐蔗,荀彧,郭嘉,周瑜,司马懿这些个谋臣智者.读完后明白了打仗是不好玩的.轻则伤身,重则陨命.打仗不仅要靠勇气,更要懂谋略.似乎文官比武将更容易活的久一点就是这个道理~??~
上大学后,和同学一起讨论历史,不可避免的讲到<三国演义>,在赞叹同学的知识渊博之余,不禁又一次拿起了<三国演义>.这次更多的时间是用心去读历史,读历史的起因.这次记住了董卓为什么能乱京,能鱼肉人民,因为汉朝的没落.记住了王允为什么被历史记载,因为他是消灭董卓的牛人.记住了刘备为什么那么哭哭啼啼的,这个原因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哭(从登场初始 到 得诸葛亮至),是因为他没有势力,想恢复汉室,但是有心无力.于是乎,见谁哭谁..
第二阶段哭(从得诸葛亮 到 得 三国鼎立至),是因为他没地方发展,空有报复和人才,确没有地方招兵买马.需要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乎,哭哭闹闹,将计就计娶孙权的妹妹当老婆,借了个荆州.
第三阶段哭(从如汉中 到 人生终点),是因为有心有力,羽翼已丰,准备大展拳脚,收复中原,光耀汉室,吞并天下的时候,其他人也已经防范好了,于是乎,就这么僵持僵持,打了一次又一次,临死的时候,还是没有收复中原,没有诓扶汉室.带着遗憾走了....临走的时候,哭的那个惨烈啊.
工作后,休息闲暇之余,看的书越来越多,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三国演义>始终没有搁置下,经常的翻翻,细细的逐个品味书中人物.
心情低落的时候,我品味庞统,因为他身上充满了五车学识,洒洒文气流露与外.
脑子僵硬的时候,我品味周瑜,鲁肃,因为一个心细而小气,自以为事,文武双全,十足的完美青年,一个憨厚而率直,一根筋直到底,无论说什么,只要说,他就信.读他们两个犹如看相声演员表演双簧,自导自演,开心不已,对他们充满唏嘘之情.
思念家人的时候,我喜欢品味徐蔗,太子慈,因为他们重孝,明事理,在任何时刻,都可以为了父母而眼前的荣华富贵,奔父母与千里之外回.此等孝心,然天地之间,能有几人?
工作之余,我喜欢品味各个谋士,例如陈宫,陈登,徐蔗,张松,法正,吕蒙,程昱,贾诩,陆逊,荀攸等,从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到他们的心思缜密,学识渊博,能言善辩..
以上寥寥几行文字,仅仅代表此时此刻对<三国演义>的感受.或许明日,或许下一刻,我读<三国演义>的感受又会一样了.这可能就是经典.经久不衰的经典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