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

如题所述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al laox】或“嘎玛【al 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众人和声音宏大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来源十分久远的民间合唱音乐。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就其旋律和演唱艺术而言,可以算是侗族歌谣艺术中最高级的品种之一,特别是歌的多声部曲调,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它还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然而,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濒临消失的危险,如不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它必将像其它珍稀“物种”一样很快从这个地球上消失。因此,在我们看来,极需对侗族大歌及其生态环境进行切实的保护。

  一、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

  侗族大歌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存在于以族系和地域为特征的自然生态和以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载体的人文生态的多圈层系统运动之中。因此,它不能离开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圈层——侗族区域的生态环境。

  一、两地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

  传统的土家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山歌、劳动号子、打镏子、摆手舞、咚咚喹、哭嫁歌、跳丧、薅草锣鼓、汉戏、毛古斯舞、梯玛神歌等等。这些土家族民间音乐在两地的留存情况各有不同。

  保靖县今天主要流行的土家族民间音乐主要有山歌、打镏子、摆手舞、汉戏、哭嫁歌、跳丧、薅草锣鼓等。

  当地山歌分为“沿河腔”和“坡头腔”,皆属于四句歌。沿河腔往往在唱正词之前有开唱托腔,而坡头腔则没有。如果这两种腔被用于盘歌[1]则往往缩为两句。笔者在采风中了解到,当地的调年会上,山歌对唱仍是很受欢迎的节目。无论是来自县城还是来自山里,无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大家都争相对歌,那些不大会唱的群众也围着台子看热闹,碰到对得好的人还会拍手叫好。从歌词内容上看,除了传统山歌中的土家族历史、历史典故、道德风化、日常生活之外,实事歌(政策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新产生的山歌形式。对口支援、新修公路、普及教育、开发农副产品等等,都是政策歌的即兴题材。此次采风中所采访的两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就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以保靖县的新面貌为内容,用“沿河腔”即兴对上了几十句,要不是嗓子吃不消,恐怕两位老人还停不下来。

  打镏子在当地的叫法是“打家伙”,调年会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节目,且常常以打镏子比赛的形式进行。参加比赛的镏子队也不限于保靖县,邻近的花垣、龙山等县的群众都会自发地组成镏子队,到年会上来一比高下。此外,摆手舞、哭嫁等场合,更是少不了打镏子。此次采风过程中,笔者还看到,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地镏子队的人数也比原来最为常见的三人、四人有所扩大,最多的曾达到十几个人,场面十分热闹。

  摆手舞在当地一般被称为“调年舞”,最初是土家族在摆手堂、三月堂或调年坪进行的重要祭祀舞活动,一般择每年农历正月或三月逢单日结束。此次采风中笔者注意到,当地的摆手舞已经从先前的祭祀活动脱离出来,而纯粹是以庆祝新年为主,场地、时间上也不像以前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但是音乐、动作、舞蹈内容仍然和以前保持一致。

  哭嫁歌和跳丧分别是当地土家族婚嫁及丧礼风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属于仪式歌。由于婚嫁、丧礼的习俗在当地土家族中一直得以沿袭至今,所以哭嫁歌和跳丧也就随之一起留存下来,且在风格、功用、传承方式上基本于传统保持一致。

  薅草锣鼓在当地叫做“锣鼓哈”,是一种劳动歌曲。最初,由于土家族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大山区,在进行农事时人们为了防止被野兽侵害,便击鼓鸣锣,驱赶野兽。后来逐渐加紧了歌唱,以鼓舞劳动。一般,保靖县的薅草锣鼓分“歌头”(唱早晨风光或唱古)、“请神”(先请歌娘歌爷,再请五方五位神灵)、“扬歌”(主题,内容广泛,可以是传说故事,也可以随编随唱)和“送神”(包括结束语,场次与请神歌呼应)四个部分。唱腔上,主要以两个音调、节奏不同的乐段构成。先是由锣鼓引出紧打慢唱的歌腔,曲调高亢由杨、节奏自由,之后节奏变为明快有力。这种劳动歌曲在当地的山里、田间还可以听到,只是在县城里不再流行。

  很可惜的是,以上介绍的哭嫁歌、跳丧以及薅草锣鼓在此次采风中没有搜集到现场录音。
  张家界现存的土家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情歌、打镏子、摆手舞、薅草锣鼓、毛古斯舞,哭嫁歌、跳丧、梯玛神歌在离旅游区中心较远的地方,或者尚未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地区仍有流传。由于当地土家族民间音乐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笔者以下以各旅游景点为例进行介绍。

  黄龙洞:该景点有专门的导游人员。在导游过程中,导游除了介绍各个景点之外,都会在游览结束前唱一首至两首土家族民歌。

  金鞭溪:该旅游风景线沿途的一些茶楼、饭馆里,会为游客提供土家族歌舞点单服务。这类场所的菜单除茶水、饮料、小吃一类之外,另有专门的土家族歌舞的菜单,按照女声独唱、男生独唱、男女两人对唱、歌舞等分类列出歌名以及点唱的价格。表演者大多是居住在景区内,或者附近的本地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土家族人。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都身着土家族服装,他们常常根据季节、当日天气、游客的不同情况而即兴改动歌词内容,且大多是对游客表示欢迎、或者与游客打趣。而实际上,当游客点歌之后,接受服务者决不仅仅是点歌的人,在旁边围观的其他游客也接收到了同样的土家族歌声。所以一人点歌,众人受益。 宝峰湖:该景区也有专门的导游。在游览过程中,有一处景点安排了土家族男女集体对唱,表演者依照男女分别站在两座山头进行对歌;另外还有两处景点分别安排了男、女声独唱。表演者的演唱曲目都是土家族民歌,用汉语演唱,歌词一般没有即兴变化。在游湖过程中,导游也会为游客演唱土家族民歌,或者与其他游船上的导游以及专门的景点演唱者对歌,甚至还会鼓动游客参与其中。如此一来,游客们也算是亲身体验一番土家人的生活乐趣。与此同时,参与性、互动性的增强更是加深了景区在游客们心中的印象。

  茅岩河/猛洞河:该两个景点主要是提供漂流服务。一艘橡皮伐上有两个人撑船,一头一尾。出于两人在撑船中的配合需要,在漂流过程中,撑船的师傅都要唱撑船号子。这是景区内难得的保持传统功用的现存土家族民间音乐。

  民俗山庄:该场所免费为就餐游客表演民歌、摆手舞和打镏子等土家族歌舞。

  摆手堂:按照土家族摆手堂原样建造,主要为游客表演摆手舞、毛古斯舞和哭嫁歌等与土家族民俗紧密相连的歌舞节目。

  (除了以上介绍的景点之外,秀华山馆、土家风情园、张家界民俗山庄和民族艺苑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也是构成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环节。)

  此外,各种介绍土家族民俗、音乐的音像制品,土家族民间乐器,又是当地文化旅游的另一种形式。

  二、生存环境对土家族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

  保靖县与张家界同是土家族聚居地,同处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理位置相隔不过100多公里,两地的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却相去甚远。
  (一)两地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之差异

  首先是现存乐种及其功用、传播传承方式的差别:

  两地现存乐种功用之比较:

  传统

  新旧并存

  新代替旧

  保靖

  哭嫁歌、薅草锣鼓、跳丧
  山歌、摆手舞、打镏子、汉戏
  ——

  张家界

  跳丧
  哭嫁歌、薅草锣鼓、

  梯玛神歌、撑船号子
  摆手舞、打镏子、情歌、毛古斯舞

  两地现存乐种传播传承方式之比较:

  传统

  新旧并存

  新代替旧

  保靖

  汉戏、哭嫁歌、打镏子

  跳丧、山歌、薅草锣鼓
  摆手舞
  ——

  张家界

  跳丧、薅草锣鼓、
  哭嫁歌、梯玛神歌

  撑船号子
  情歌、毛古斯舞、摆手舞

  上图清楚地显示出,在保靖县失传的情歌、劳动号子、毛古斯舞和梯玛神歌在张家界仍有流传。而那些两地共有乐种的功用也各不相同了。 保靖县的土家族民间音乐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功用以及传播传承方式,个别功能有所变化的乐种也以宗教性功能减退、娱乐性功能增加为主,且这里的娱乐性主要还是自娱自乐。在传播及传承方式上也仍以现看现学、口耳相传为主,只是大多乐种在传承上不再局限于亲子传授、同宗传授了。 在张家界,土家族民间音乐则主要以新的功用以及传播传承方式再生。其音乐本身已不再是当地人生活内容的反映,而是为旅游者、为经营者服务。其功用也从原有的交友、催工、叙事、祭祀、自娱等等转变为商业性为主、娱乐性其次,且此时的娱乐性也已经从娱己转变成娱人。从传播途径来看,土家族民间音乐在当地也不再局限于与个别乐种、歌种相对应的场合、对象进行传播,而是通过书籍、唱片、民俗村等旅游景点、饭庄、茶座等经营场所不择对象、不择时间的大面积进行传播。在传承方面,不用说亲子相传、同宗相传,光是为了保证文化旅游的质量,当地各景区的导游人员就被要求参加培训班学习土家族民歌;那些在土家族民俗村里的演员们要求学习的土家族民间音乐内容就更多了。除了这些由于工作需要而通过学习班的传承方式之外,那些对此感兴趣的游客们也可以通过购买的书籍、唱片,或者在旅游过程中直接向导游、演员学习。对于那些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相关商品,加上当地文化馆的相关资料,也是相当丰富的一手资料了。 其次,是同一乐种的音乐形式有所区别。以采风所搜集到的打镏子和摆手舞素材为例:

  1、打镏子

  打镏子在保靖县一般以三人镏子和四人镏子为最常见的组合形式。四人镏子由土制大锣、马锣(即小锣)和两副钹组成。大锣音色低,马锣音高,对比强烈,两副钹以闷钹快速演奏为主,节奏复杂,难度较大;三人镏子是在四人镏子的基础上去掉马锣而成,用“柳钹”[2]取代马锣领奏,这对钹的演奏技术要求更高。从这种组合形式可以看出,当地打镏子主要以纯打击乐形式为主,依靠丰富多变的节奏来展现其音乐魅力。即便今天镏子队的人数可能有所扩充,但仍然将挖掘节奏为主要手段,注重乐器(尤其是钹)对各种节奏的演奏技巧。乐手们根据各乐器的特性,运用相应的演奏技巧和节奏型相互配合,以最为贴近现实的音色和声效将各种生活场景、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在张家界,打镏子则以五人镏子居多,即在四人镏子的基础上加一支土唢呐,故又叫“五人吹打”。与保靖县的镏子相比,表面上只是人数、乐器的增加,然而这其中却有了质的区别,即从纯打击乐变成了带有旋律的打击乐。在张家界地区的民俗村一类场所里,镏子队一般都采用带有唢呐之类的旋律乐器的组合形式,而且很多曲目都是从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民间曲调改编而成的。这无疑是土家族音乐在旅游地区为了迎合大多数旅游者的欣赏审美习惯的结果,对于一般的听众来说,比起纯节奏性的三人、四人镏子来说,富有旋律性的五人、六人镏子当然更具有吸引力。

  2、摆手舞 摆手舞在保靖县主要还是在春节期间的调年会上表演。表演者一般不是专业表演人员,而是一般都是有其他固定职业的当地群众。到了跳调年舞之前,再临时自发的组成舞队排练。然而在张家界,摆手舞却不再受时间的约束,为了吸引游客,张家界的摆手堂里几乎天天都有摆手舞表演,完全融入商业性的娱人表演。如此一来,张家界的摆手舞表演者的服装、道具就比保靖县的好得多。另外,在人数上也更多,表演时的队形变化也更为丰富。 在传承方面,保靖县有两种情况:第一,当地老百姓在过年的欢庆节目上,或者表演队排练的时候,“看”会的。这种途径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心授”;第二,当地的文艺表演单位专门为某种演出或者比赛而编排摆手舞。这种情况下,往往包含老师与演员之间的教习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迎春庆典上的自娱自乐,还是参加比赛的表演队,其中的成员都是当地的土家族百姓,他们在不跳舞的时候是有其他正式职业的。因此,他们所采用的动作容易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此一来,他们自己跳得起劲,观众看着也很亲切。同时,也是由于调年会的自发性,使得表演者们对服装、道具、舞台布置等等的要求相对较低。他们的观众也因为平时就相互认识,观看表演也以捧场、热闹、感受气氛为主,并不会计较其他。

  在张家界,摆手舞主要由专业的表演人员进行演出,动作也常常有专门的老师来编排。但由于他们相对离摆手舞最初所表达的生活内容较远,其动作无论从选择、编排还是表演各个方面都与实际生活产生距离,不能从日常生活中体验,而只是模仿。不过,由于表演者和编排者大多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他们往往可以通过队形变化,舞台定位等方法来弥补之前的不足。此外,由于当地的摆手舞表演单位隶属于各旅游景点之内,其经济条件相对宽裕,服装、道具、舞台布置等方面的质量就比较高了。

  (二)两地民间音乐生存环境之差异

  针对以上两地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的比较分析,探究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两地不同的生存环境是造成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差异的主要因素。

  保靖县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畜牧业和矿业,当地的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和以农业为基础的农副产品为主。又由于地域面积的局限、交通不便利、对口销售对象有限等诸多原因,使得当地的矿业、畜牧业以及农副产品的生产不能形成较大规模。这些使当个经济水平很难有较大的提高,基本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状态。这就为薅草锣鼓一类的民间音乐的留存提供了相对应的生活基础。另外,由于交通的不便,生活水平的有限,使得当地的人口流动(尤其是外地人口流入)幅度不大,也使得一些纯享受型服务及休闲娱乐方式(诸如电影、卡拉OK、迪斯科等等)在当地得不到普及。这无形中保护了土家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和娱乐活动,哭嫁、跳丧仍能在当地盛行,盘山歌、打镏子、唱土戏等等也很少被其他音乐文化冲击。然而,正是由于保靖县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使得毛古斯舞、梯玛神歌等乐种在失去相对应的生活内容后,又得不到来自其他方面经济、政策等扶持,最后失传。

  再来看张家界,其总面积达9563平方公里,其中的武陵源地区奇峰林立、造型生动、沟谷纵横、植被茂密,为世界所罕见。1988年8月,当地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12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使得旅游业在当地兴盛起来。在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下,张家界制定了“旅游带动”的发展战略,明确地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当地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农业已经不再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以此为基础的农副产品也只是作为旅游经济中的旅游纪念品中的一个小环节在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酒店、餐厅、旅游团、快速照相等服务行业,土特产、民间工艺品、特色邮票、纪念册等旅游产品的迅速兴起;除此之外,由于旅游的发达,当地与其他地区的交通、信息交流、当地的邮电业、运输等也随之发展起来,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等等一系列的举措相对容易落实,这反过来又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当地人的就业结构自然也随之改变,真正下田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而以服务生、导游、商贩等服务性行业为职的人越来越多,原来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内容、价值取向、艺术审美等等也被改变。传统的土家族生活习惯逐渐被城市化、现代化,哭嫁、跳丧、调年会等传统的土家族生活内容逐渐消失,而与之相对应的音乐形式也就逐渐失去了生存载体,眼看将要销声匿迹。然而,事有转机。湖南省政府在湘政发[2000]8号文件中指出:“要支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开发,大力发展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旅游”[3];此外,在湖南省旅游管理条例第七条中也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文化生活”[4]。在以上条例的指导下,张家界市朝着生态旅游城市的方向努力,把神奇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于是,文化旅游又给土家族民间音乐带来生机:土家族的民间音乐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内容,土家族音乐表演、土家族民俗表演、土家族工艺以及相关的画册、图书、唱片等等在这大好市场里抢尽风头,失去生活载体的哭嫁歌、土家情歌、梯玛神歌、毛古斯舞、薅草锣鼓等等土家族音乐又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http://musicology.cn/papers/papers_407.html

参考资料:http://cache.baidu.com/&=%%%C8B7%BE%B3%C1%AA%CF%B5&qid=c1913f7e05d7499c&p1=2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7
西北的民歌靠吼,站在黄土高原上吼一声家人和牛羊都能听得见
西南的民歌靠忐忑,少数民族较多,通过忐忑绝对能把对方下走不会打扰自己的民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