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上河圈的由来

天津地名上河圈的由来

        清代乾隆初年,从渐江来天津的诗人汪沆,写出描写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词(通俗诗),诗中说:“天津名自长陵赐”。长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给起的名字。当时不是作为地名,而是作为军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卫。

    与水结缘的地名:
      天津早期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不管地名怎样演变,均离不开水字旁,俗话说天津位于“九河下梢“,地势低洼,潮湿多水,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子牙河和大清河五大水系,分别从西南、西、西北和北会聚天津,经过海河干流,从大沽口入海。天津全市共有包括月牙河、西减河、东减河、洪泥河、卫津河等人工河渠在内的大小河流300余条,坑、塘、洼、淀星罗棋布,这种独特的地形特点在天津地名中颇显典型。
      1) 以“港”、“泊”“洼”“淀”“沟”“塘”“湾”“滩”命名的地名:港—大港、双港、官港、小港、汉沽港;泊—杨家泊、团泊洼、青泊洼;洼—贾口洼、唐家洼、卫南洼、牛角洼、东浦洼;淀—小淀、南淀、东淀、鸭淀、北淮淀、三角淀;沟—陈家沟子、九道沟、东八沟、南清沟;塘—北塘、中塘、西双塘、白塘口;湾—赵家湾、唐家湾、西大湾子、李家湾子。
      2) 以与河流有关的“口”(河口)、“嘴”(河湾)、“圈”(周边被水围起的地方)、“堤”(堤岸)、“桥”、“闸”(水闸)、“码头”、“渡口”、“水库”等命名的地名:口—双口、三岔口、唐家口、北塘口、江洼口、老河口、崔黄口、新开口、小稍直口;嘴—东嘴、陈嘴、敖嘴、芦嘴、梁家嘴、霍家嘴、吴家嘴;圈—上河圈、下河圈、西湖圈、陈家圈、黄家圈、平沽圈;堤—王顶堤、西横堤、千里堤、桃花堤、段堤;桥—双桥、于桥、菜桥子、引河桥、千米桥、聂公桥、北洋桥;闸—耳闸、双闸、北闸口、二道闸、新港船闸;码头—万家码头、崔家码头、南洋码头;渡口—大光明渡口、炮台渡口、教场渡口、柳滩渡口、杨庄子渡口;水库—双港水库、于桥水库、鸭淀水库、永金水库。
      3) 以“台”(高地)、“坨”(土堆)、“头”(河岸的末梢)为地名:台—芦台、侯台、冯台、白台、兰台、八里台、六里台、李家台、姚家台、沈家台;坨—王庆坨、西塘坨、沿里坨、白公坨、田庄坨、清坨子;头—梁头、东河头、西堤头、上河头、东滩头。
       (附:八里台地名由来。据考《元史》第29卷“泰定本纪”泰定元年八月躬诸王八里台,因元代译文无定字,八里台原称八里带亲王属地。八里带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孙。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迤西有防水堤衍称王顶堤。八里台是八里带亲王属地之通称,并不指特定之楼台,亦无距何处为八里之量化概念。六里台地名出现在解放前,当时是一片荒地,处于海光寺和八里台之间,人烟稀少,当时只有一个中日中学建于该处,以学习日语为主,由日本军方赞助,周作人等曾在此授课。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校停办,校址移交于南开大学北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拨于天津大学土建系,两年后转给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现为天津市师范大学北院,当时八路公共汽车即由东站开至六里台终点站。这是在天津地图上首次出现六里台地名,是按距八里台约1公里而臆测得出,并没有台的依据。七里台一直到解放初仍无此地名,1952年天津三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津沽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其中将调整后的北洋大学(已更名为天津大学)将由西沽北洋大学旧址迁至七里台现址,当时该地址有土地1500余亩,水坑数百亩,废体育场一座,财政局旧仓库一座、交通部电台一座,建筑工程于1952年5月开工,为便于运输建筑用料的工人找到该地址,即在校东门木桥处立上“天津三大学七里台工地”的大木牌,从此天津基建工人六千余人,运料工人及大车、汽车等都日日出入校门,七里台的地名也就随之不胫而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