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号“己斋叟”,“元曲四大家”之一。[1][2]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一些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可能是太医院的一个医生,另有一说是先祖或父兄为太医院医生,故关汉卿为医户,而不为医生。[3]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4]最著名的有《窦娥冤》,王国维称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元戏曲史》);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关汉卿‧〈不伏老〉散曲)不伏老(关汉卿)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析津志辑佚·名宦》曰:“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著名的杂剧作家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关汉卿在杂剧上的重大成就,在于通过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广泛而又深入地反映出蒙古统治下的历史环境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塑造了许多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十三章中,曾将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媲美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
追问关汉卿的品质是什么用两个成语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