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 怎样帮助孩子战胜挫败感?

如题所述

从前,有个女孩很喜欢学习,她把上学当作最快乐的事情。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即使发着39度的高烧,她都坚持去上课,因为爸爸妈妈告诉她这样做才是一个好孩子,才能学到知识,长大了才能成为最有用的人。

可是到了三年级,女孩渐渐地感觉到学习不再是快乐的、可以由自己来掌握的事情了。因为,这时她的数学课上得越来越吃力,作业经常要做到夜里12点钟。那些看着好像很简单的题目,一做起来却成了一座座高不可攀的大山。

然而,真正使女孩开始厌恶学习,是源于老师的一次评卷。那次数学考试女孩仅得了60分,但她还是特别高兴,因为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总算不再不及格了。可是数学老师却不屑一顾地斜她一眼:“就这么点成绩还高兴啊!我要是你,早就一头撞死了。”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女孩感到了莫大的耻辱。

或许老师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她自强、向上的好胜心,但产生的效果却是让女孩从内心深处远离了这个老师,甚至从此以后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

就这样,女孩带着问题升到了中学,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她常常叹息为什么自己没有出生在科举年代,像那时的读书人一样,只需熟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文章就能功成名就。因为她的文科学得很好,但这反而和数学上的困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她内心的挫败感与日俱增。

幸运的是,在这个时候,女孩遇到了一位理解她、鼓励她的地理老师。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她慢慢地体会到:学习不应该只是一种外界强加给自己的压力,更需要来自自己内在的动力和能力。

就这样,进入高中后,女孩不再抗拒数学课,各科成绩齐头并进。最终,她考上了大学,并特意选择了教育心理学专业。她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生涯有较为深人的了解,探究在成长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她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那些和自己有着相同境遇的孩子们。

这是一个从逆境中重新站起来的学习者的故事,也是金色雨林创始人林老师真实的成长经历,所以她非常能体会到学习遭遇困难的孩子内心的挫折感。同时林老师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体会到遭遇学习困难的孩子内心的挣扎,并从下面所列出的方法中得到启发,帮助孩子战胜心理上的挫败感,取得学业成功。

1

无条件地积极支持和接纳孩子

爱孩子谁都会,但是怎么爱却有很多讲究。很多家长说自己对孩子奉献了所有,掏心掏肺,可是孩子却不领情,难免有怨气。当遇到家长在咨询中喋喋不休地谈到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时候,金色雨林的老师总是同他一个问题:“你爱不爱孩子是以孩子自己的感受为标准还是以你的感受为标准?”家长才恍然大悟:“当然以我自己的感受为标准啦!”

原来,家长再爱孩子,但孩子没有感受到爱,他怎么会回应爱呢?学习遭遇困难的孩子内心更敏感,他们希望父母不会因为他们遇到了困难而不再爱他们,这是他们最在乎的事。所以,家长要无条件地积极支持孩子,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的困难和缺点。无条件地积极支持孩子首先要做到理解,感同身受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放下身段和孩子交流。当孩子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时,和孩子站在一起,拥抱他,告诉他:“妈妈爱你,不因为你学得好还是学得差,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好孩子!妈妈相信你在努力。

2

不音啬表扬孩子任何一点进步

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只有批评没有表扬,会使孩子缺乏自信,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这样简单的道理很多家长都知道,可是就是不容易做到。为什么?因为家长总是急于看到成果,没有办法耐心等待孩子取得进步,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容易盯住孩子的缺点,而对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孩子也不愿意听父母的意见了,甚至觉得父母的表扬也是虚伪的。

反思一下当我们看到孩子学习有一点小进步的时候是怎么说的—“这次考试成绩多了3分,很好。但是,希望你下次考得更好,考到95分!”家长的表扬里的潜台词是:这次考得不让我满意。孩子满怀的热情和信心在听到这样的表扬之后非但没有被点燃,反而落到零度以下了。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内心充满挫折感的孩子,家长的大力拥抱、竖起的大拇指、热情洋溢的赞扬都是他重新振作、奋力拼搏的动力来源。

3

培养和维护孩子的自尊

随着孩子的成长和成熟,孩子的情绪和情感也在发生变化。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增强不仅是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需要,更是他们走向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当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对表扬和批评都一样无所谓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这个孩子自暴自弃,无法再教好了,教育者也会渐渐失去信心。

殊不知,这可能正是家长和老师长期的错误教育态度导致的孩子丧失自尊的结果。孩子感受到的态度是其心理建设的一部分,态度影响着我们如何去感觉某些事情,影响我们的反应和行动的方式。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态度和良好的自我理解。你可以这么问孩子:“这么做,你觉得高兴吗?”或者“你想的例子是什么?”或者“每个人都认为这个想法好吗?”也可以是“你知道还有谁有这样的感觉?”

孩子的名字也是心理自我的一部分。当孩子听到其他人叫他的名字时,自我感就出现了。父母和老师用名字表现出对孩子个性的尊重,用肯定的语言建立孩子良好的自尊,用平等的态度跟孩子对话,让孩子敢于展示自己,用不变的支持来使得孩子真正克服心理上的挫折感,从而努力克服困难,向快乐学习的目标进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