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2

第2个回答  2020-12-08

1、尊重、信任是基本前提。

这意味着沟通双方必须是平等的。当遇到问题时,家长要表现得更民主、亲和一些,与孩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可独断专行。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时,父母提出的指导建议要具体翔实。

至于解决问题的途径,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共同寻找。通过讨论,即便一时找不出解决方法,但方向可能会更明确,问题本身也变得清晰、明朗,有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2、必须以身作则,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家长必须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影响极大,因此父母要努力营造和睦、祥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学习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不求高档、奢华,但求和谐、安静。在孩子学习时,父母要避免争吵,并且尽可能少在家中安排朋友聚会、闲谈等,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学会倾听,与孩子平等交流,并且允许孩子发脾气。

学会倾听,是建立亲子交流渠道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因某事而大动肝火,家长要允许他发脾气,给他一个发泄的机会。

这时,家长不妨停下手头的工作,安静地坐好并凝视孩子,做一名听众,认真地听他倾诉,不要左顾右盼,更不要打断他的话。这样做就等于告诉孩子:“你是我们所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请你大胆说出你的感受或问题。”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注意自己的说话语气

父母说话的语气若是温和的,更易使孩子把你的话听得进去。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用温和的语气说,静心下来告诉孩子犯错误改正过来,无须害怕。相反,若是对孩子破口大骂,孩子更听不进去你所说的,反而使孩子产生出逆反的心理。

2、不要催促孩子,培养孩子时间观念。

不要催促孩子,有些时候孩子做事慢点,父母就会很着急。应正确的引导孩子,告诉孩子做任何事都不拖拉,一心一意去完成。做不完的再接着去做,时间把握好,玩与乐分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22
1、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无知的人尽量少在家中接待。另外也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

  2、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人,一问三不知的人,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人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3、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4、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对孩子做到欣赏优点,包容缺点,允许孩子有不完美。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5、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6、时而配合肢体语言

  其实孩子打从出生后就试着解读父母的表情和手势了,当他*的嘴向下时,宝宝就知道妈妈不高兴了;当爸爸皱眉头,孩子就知道可能有不明白的事。身体语言常是无意中流露,最容易被孩子识别和接受。所以,父母应该多采用肢体语言。譬如当孩子在活动场所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时,孩子脱口:“讨厌!”妈妈此时应板起脸对孩子说:“不许这样说!”这样能强化语言的作用。

  7、别喋喋不休做解释

  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幼儿不要解释,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这些。只有到幼儿园的年龄后,可以给他们作一些简略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需要父母陈述一些更具体的理由。而此时的孩子,只要一个“不”就能让孩子接受,譬如妈妈带孩子去食品店买蛋糕,孩子吃完后就把包装纸扔在路边,妈妈只需对孩子说:“把纸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而不必说:“大家都这样扔的话,地球就会变脏的,人类就没有足够的空气呼吸”等道理去阐述,过多地理由解释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8、要简单明了地告知

  对孩子提要求,要清晰明了,如果在具体的指令前加上许多和主题无关的内容,这对孩子来说,犹如是在进行一场智力测试。孩子要在二三十个词汇中寻找到妈妈最想要表达的那一个,这是很为难孩子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孩子晕了,只能给妈妈一个最简单的答案:“不!”而简单明了的指令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早上起床,妈妈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只要对孩子说“宝宝,自己穿袜子和鞋子,我知道你很棒!”孩子就会领会妈妈要自己穿鞋袜的要求。但如果说:“你愿不愿意自己穿袜子和鞋子,做个乖孩子呢?妈妈没有时间帮你穿了,因为妈妈要做早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样的指令常会使孩子不知所措。
第4个回答  2020-11-20
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高效的沟通

如何与孩子进行高效的沟通?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懂孩子的父母。每个家长都会有一种体验:孩子越大越难以管教,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难了,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如何解决呢?我想这是每个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造成隔阂的原因有一下几点:家长与孩子的年龄差距;社会阅历及生长环境的不同;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及不同的处理方法;父母以自身的思维来猜测孩子的想法。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家长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孩子也越来越不想与父母沟通。当然现在家长们都已认识到这一点,都在想尽办法了解孩子的想法。

有的甚至偷看孩子的日记,以便了解孩子的动态及想法,可孩子们却学会了把一些想让家长知道的信息写在本上,不想让家长知道的就留在心里;有些甚至不再写日记。家长们急于和孩子沟通的心理,我们都可以理解,但孩子不会理解,正是这些不恰当的做法,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了,也让家长们变得更加无奈了。那么我们该如何与孩子建立高效的沟通呢?
场景一:老师告诉妈妈,小刚今天在学校与同学打架了。小刚回来后,妈妈问:“小刚,今天学校有发生什么事吗?”
“没有。”“听说你打架了,问什么?”“没什么。”妈妈再三询问,可小刚却不答。
场景二:丽丽在学校与同学吵架了,一回到家里就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和某某吵架了。”“为什么呀?”“因为我今天和别人玩,而没有和她玩,她就和我吵起来了,说不和我做朋友了。”“是吗?那你很难过吧!” “嗯,我不明白为什么和别人玩,她就不和我做朋友了?”
通过上面的场景,大家或许已经明白了一些道理,看出了一些名堂。面对同样的事情,男孩与女孩的反应是不相同的。男孩与女孩不仅生理上存在着差别,心理上也存在着差别。据科学研究表明:女孩大脑中负责处理复杂感情的区域更发达,而男孩大脑中负责简单感情的区域更发达。故而女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心思更为细腻,情绪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男孩则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解决问题,不善于表达,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针对男孩与女孩的差异,我们家长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在男孩子的家庭里,爸爸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同为男性,爸爸更容易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做法。往往爸爸的一句话胜过妈妈的千言万语。男孩子一般都会崇拜爸爸,爸爸对孩子的鼓励,会引导孩子走出困境,克服困难,更加自信。爸爸的阳刚之气,处事的果断、魄力,高度的责任心更容易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对于女孩子来说,心思比较细腻,敏感,家长适宜采用柔和的沟通方式,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交流,而不要指责、怀疑的语气来说。否则孩子会用撒谎来保护自身的安全。
除此之外孩子还会说委婉的话和一些反话,我们要通过细致地观察来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00:30
场景三:丽丽和妈妈走到了超市附近。“妈妈,今天的天气真热呀!” “嗯,是挺热的。”“妈妈,我热得都出汗了,我口渴了。”“嗯,快到家了,一会而回家多喝点儿水。”妈妈牵着丽丽的手走了。
如果妈妈此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丽丽渴望的眼神最后变得失落,甚至不高兴。其实孩子想要喝冷饮或者吃雪糕,故此我们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表情,读懂孩子的话外音,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场景四:“妈妈,这个玩具真漂亮!”“你想要吗?”“不了,太贵了。”“那我们走吧,再看看别的玩具。”
此时孩子的眼里充满了不舍和委屈,因为他那极度渴望和喜爱的眼神,妈妈没有发现。有时候孩子会说反话,就像女人明明想要却推迟,明明喜欢非说讨厌。所以,我们同样需要读懂孩子的反话,正确理解孩子的需求,着同样离不开仔细地观察。
此外孩子的眼神和肢体语言也可以透露孩子的心思。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梅赛因曾说:“眼睛是了解一个孩子的最好的工具。”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睛可以发现一个人的真实心理,比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更加准确。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故而更能真切地反应孩子的心声。
1、期盼的眼神:我需要帮助或者我想要。
2、目光游移不定:我不想听或我不感兴趣。
3、仇视:我很生气,非常非常生气。
4、翻白眼:我不服气,不赞同。
5、闪闪发光:我很感兴趣。
6、眼珠一转:我有个想法。
7、目光无神:我很累了。
8、突然睁大眼睛:吃惊,害怕,疑惑。
9、目光闪烁:有难言之隐。
还有一些肢体语言可以解读孩子的心声。
1、张开双臂:我想要抱抱。
2、小手背后:我不想与你接触。
3、四肢舒展:我想休息。
4、低头不语:我知道错了。
家长们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心声,但一定要细细观察孩子的表情及动作,以便准确地理解孩子,这样才能和孩子进行高效的沟通,孩子也愿意与爸妈交流,达到家庭和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