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中的师团长,在我军中相当什么职位?

如题所述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日军师团在抗日战争当中,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变动和改革,所以并不好区分。但不管在变动前还是在变动后,日军师团长的军衔为中将,这个都是永远不会变得。暂且先来说一说日军变动后的情况,那时候日军因为被八路军和新四军日军同时从正面以及敌后两个战场展开作战,所以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师团编制,制定出了一个新的师团要求,他们将每一个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而这个等级也向对应了每个师团的总体实力和人数。



首先,日军的甲级师团,一般甲包括了两个旅团级师团以及4个步兵联队,这个数量加起来的话,就差不多有接近3万个人,其中还包括有非战斗人员等等。与之相比的话,王耀武在担任74军军长的时候,其军队数量比起甲级师团要更加的多,但是这两个职位在当时的地位是相同的。其次,日军的乙级师团,比起甲级师团的话,这个师团相对而言其军队规模就要差些了,他们只有一大群的骑兵大队,如果说将全员,其中包括了非战斗人员全部加起来的话,也一共只有24,000多人。

而与之相比的话,当时国军的第五军200师,全部加起来也一共是25,000人,当时的师长杜聿明也只有中将的军衔,所以,他就跟日军乙级师团长职位相当。日军的丙级师团,他的规模比起前二者来说会更加小,总兵力加起来包括非战斗人员也一共只有15,000人。他们的兵种则更少,总共只有三个步兵连和一个工兵连以及一个炮兵连。这个规模的兵员数量,我们可以拿国军荣誉第1师的13,500人来与之相比较。

包括非战斗人员的话,他们加起来也一共只有11000人,这个数字和方先觉的预备十师一模一样,只不过当时的方先觉仅仅只是一个少将。

综上所述,日军的所有的师团部包括甲乙丙丁这4个级别,我们中国能与之相比的最低也只能是师级的力量,还不包括战斗力上的差距,单单是在人数规模上的比较。

所以,关于“日军的师团长相当于我军的什么职位?”的这个问题,能够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军的师长。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0

日军中的师团长相当于我们的师长。但是师团的规模更大一些,火力更强一些。

日军参照旧德国陆军,别出心裁的构建了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的编制体系。与二战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采用的班、排、连、营、团、旅、师体系和不到2万人的规模不同,日军别出心裁的构建了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的编制体系和接近3万人的规模,从结构到规模都显得与众不同。

分队

轻机枪一挺,编制四人(组长、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配备自卫手枪,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掷弹筒(由排掷弹筒班,拆解一个组,支援到班)。

小队

日军的一个小队,稍稍大于中国军队的排和北洋军的排,一般由7人小队部、三个13人分队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8人掷弹筒分队构成,共54人。加强配置时,每个分队15人,加强一个掷弹筒,整个小队62人(把其它排的掷弹筒班,支援过来)。而为了应付中国的游击战,日军还曾有另一种小队编制:每小队6个分队,每分队8人,只有3个分队配置机枪,加正副排长,全小队50人。

中队

日军的一个步兵中队比起中国军队的一个连就已经大出不少了,相当于北洋军的“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有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54人的小队。共181人,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有时会加强2-4挺重机枪甚至1-2门九七式90mm轻迫击炮或92式步兵炮(由营拆解支援到连)。

大队

日军一个1100人编制的大队是中队之上的编制,与同期的中国军队相比,它远大于一个营,但又明显小于一个团,处于营团两级之间,相当于北洋军的营。日军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有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更上一级的联队里。四个步兵中队(一些大队只有3个);一个机枪中队(除了一般的步兵中队外,日军还有机枪中队的编制,有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和1个弹药小队,每个小队4挺重机枪,共12挺,174人。);一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分队,两个15人的炮分队各装备1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中队中,极少一些可以分到20毫米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小队。

联队

日军单一兵种最大的作战单位是联队(12~14门步兵炮,比二战德军要少),一般日军将联队视为团级单位。一个3800人的联队明显大于同时中国军队的一个步兵团,相当于北洋军的“标”。它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有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小队携带一日份的弹药。三个步兵大队(108挺轻机枪,36挺重机枪,与德军相同);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炮兵中队,编制122人,包括1个25人的中队部,1个观察分队,1个31人弹药小队,3个31人炮小队(每个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分队,装备一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山炮和步兵炮),各4门炮。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包括20人的中队部,21人的弹药小队,3个33人的炮小队(各有两门37毫米反坦克炮)。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小队(4到6个电话分队,每分队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小队(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日军还有炮兵联队。配属普通师团的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有3个688人的炮兵大队,各装备12门75毫米野炮或山炮。

配属战车师团的汽车牵引炮兵联队开始由2个大队(6个中队)编成,装备机动九〇式野炮24门;1945年增编三中队制自行炮大队1个。

旅团

旅团指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一种军队编制.其编制在师团以下,联队以上.因战争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编制.每个旅团约3000人--8000人.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独自混成旅团有6000--8000人

师团

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

日军基本的战术兵团是师团(相当于北洋军的"镇"),它是日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单位:师团的设置自1886年开始,到七七事变开始前,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之前大正裁军时裁掉了作战不力的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2旅团(相当于北洋军的"协")、 旅团下辖2步兵联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山地师、把大炮拆散用骡马背驮行军的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36门75mm山炮与12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75mm山炮)与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50毫米步兵炮),总编制人数为28500人;一是平原师、用骡马拖行大炮的挽马制,炮兵联队有四个大队(36门75mm野炮与12门120毫米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75mm野炮)与一个速射炮中队(4门37毫米速射炮),总编制人数为25000人。此外还有 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2个骑兵联队与1个骑炮兵联队、1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36门120毫米榴弹炮与12门75毫米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24门150毫米重榴弹炮)、野战(攻城)重炮兵联队(16门100毫米加农野炮)、独立(攻城)重炮兵大队(8门150毫米加农野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36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 建了一批特设师团。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 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36门75mm野炮与12门75mm山炮的较弱设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比如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五常设师团就特地取消一零五特设师团,用一个师团的人员装备作为补充人员,使得板垣师团可以一分为二,历经南口、平型关、金山卫登陆、忻口、太原、南京、临沂等多次惨烈损失后,战斗力依然不减,能以一个师团之力攻克广州)。大龄预备役人员组成的十三、十八和特设师团,因战斗斗志不强,表现不佳而在1940年前陆续被取消回国。

抗战中由于做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对三三制的八路军、苏军作战时会行动不便,因此、又在华北搞出了警备三单位制师团,即一个师团的组成包括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24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25

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军师团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变革和改革,所以不容易区分。但无论换届前后,日本军师师长的军衔都是中将,永远不会改变。我们来谈谈日军换届后的情况。当时,由于日军是由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日军从敌人的前后两个方面来操作的,他们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师部结构,制定新的师部要求。他们把每个师团分为四个级别:甲、乙、丙、丁。这个级别也对应于每个部门的整体实力和人数。




首先,日军第一师一般由两个旅团级师团和四个步兵团组成。如果把这个数字加起来,包括非战斗人员在内的近3万人。相比之下,王耀武任第74军司令员时,其兵力比第一师多,但当时两个阵地是同一个阵地。其次,与第一师相比,日军第二师的规模相对较小。他们只有一大群骑兵旅。如果我们加上所有成员,包括非战斗人员,总共只有24 000人。

相比之下,当时第五军200个师的总数是25000个人,当时的师长杜聿明只有中将军衔,他是日军乙师的师长,日军丙级师的规模将比前两个师小。包括非战斗人员在内的总兵力只有15 000人。他们的部队更少,只有三个步兵连,一个工程师连和一个炮兵连。我们可以将这个规模的士兵人数与国民军荣誉一师的13500人进行比较。

包括非战斗人员,他们加起来总共只有1.1万人,这个数字与方贤觉的预备十师完全一样,但方贤觉当时只是一个少将。综上所述,日军各师团都包括甲、乙、丙、丁四级,中国能比得上的最低兵力只有师一级的兵力,不包括战斗力的差别,只包括人数的大小。

第3个回答  2019-09-19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日军师团在抗日战争当中,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变动和改革,所以并不好区分。但不管在变动前还是在变动后,日军师团长的军衔为中将,这个都是永远不会变得。暂且先来说一说日军变动后的情况,那时候日军因为被八路军和新四军日军同时从正面以及敌后两个战场展开作战,所以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师团编制,制定出了一个新的师团要求,他们将每一个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而这个等级也向对应了每个师团的总体实力和人数。朱元璋当初平定南方,北伐灭元的时候,曾发表过一篇《奉天北伐讨袁檄文》。在这篇檄文里,朱元璋大肆煽动民族情绪,把蒙古人说成是“夷狄”,认为蒙古人在中原建立元朝,是鸠占鹊巢,是窃取了宋朝的国鼎。现在他北伐是替天行道,是为中原的汉人出一口恶气。
第4个回答  2019-09-19
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多数国家军队的编制为军、师、旅、团、营,而日本则结合了其历史上的军队叫法,别出心裁的整出了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这样的编制。差不多应该是大队长(营长)或者联队长(加强团)级别。 二战中日军以师团为战略单位,师团长基本都是中将军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