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中,深藏着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和一个独具风采的少数民族,它就是镇远县尚寨土家族自治乡及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八千多土家人。尚寨是令人向往、诱人探索的神秘之境,蕴藏着极其丰富、珍贵的民间文学、艺术、节日、礼仪、风俗。 尚寨是远近闻名的“唢呐之乡”。唢呐节前夕,我驱车前去采风,意在搜集民间文学资料。那天刚走进尚寨,巧逢一对新婚夫妇办喜事,迎来送往,吹吹打打,鼓乐喧天,鞭炮炸响,热闹非凡。强烈的好奇心使我了解了尚寨土家族浓郁的世俗风情,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奇异婚俗。 土家族沿袭传统古式婚姻习俗。未婚男女青年一般可与外族青年通婚成亲。但大多数在本族各姓间联姻。唯有尚寨乡曾经结为兄弟的李、刘、罗、黄几姓人家之间禁止通婚。尚寨土家族联姻依次有五个程序:首先是求婚。男方父母选中谁家女子后,请两个媒人带着礼品,各拿一把雨伞到女方家说亲。媒人到女家后,把伞倒放在大门外,若女方家收下媒人带去的礼物,并将伞竖起,表示同意开亲。否则表示拒婚。媒人第二次再去时,女方家将伞拿进卧房,并杀鸡款待,表明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媒人速回男方家报喜。二是订婚。求婚事成后,男方速备酒肉衣物等礼品到女方家讨“八字”,叫做定“乾坤”,即男“乾”女“坤”。男女双方把生庚时辰交给算命先生进行“合庚”,即“合八字”。若男女双方出生年庚俱佳,即可订婚放鞭炮,俗称“打炮火”。订婚选双日忌单日。订婚这天,男方请人挑酒肉、糍粑、新衣、银饰、红烛等四担礼物随媒人送至女方家,女方鸣鞭炮恭迎,亲邻围观道喜。男方礼物分送女家及亲戚。女家设盛宴款待媒人、送客及亲朋好友。饭后女家又放鞭炮送客返程。三是拜年,又称打节。男方大年初一挑上猪腿、糍粑、面条、糖果等礼物去女方家拜年。女方父母送钱为礼,女青年送男青年两双新布鞋。拜年时,女青年避而不见男青年,婚前年年如此,直到结婚。四是结婚。土家人有句俗语:“养女不养老,不是填房就是小。”新中国成立前,男女十四五岁就定亲结婚。新中国成立后,此陋习破除。男方提出结婚的当年,要用一只带猪尾巴的后腿去女家拜年。女方如愿意,便把猪尾巴留下。如不愿意则将猪尾割下用红纸包好,放在送给男方的布鞋里退回,待来年再定。婚前,男方要把“压庚钱”用箱子装好送至女方家,并请先生“择期看日”,先生将何日接客、过礼、开剪、结婚等事项用红纸包好送给女方,照此办理。女方按吉日缝制织花被面和挑花刺绣嫁妆,称“开剪”。出嫁时,姑娘要唱“哭嫁歌”。若不会哭嫁,会被人耻笑。哭嫁时间7至10天,有的长达半月。要哭得声泪俱下、如醉如痴、感天动地。这样的新娘被视为聪明能干,善良贤惠,受人敬佩。男方迎亲叫“过礼节”,请人挑上各种礼物在媒人带领下送到女家。新娘换上新郎送的嫁衣,由两位伴娘扶到中堂拜祖宗、拜父母,然后坐在嫁妆上哭嫁。此时,新娘当姑娘时的独辫,绾成发髻,罩上网丝,扎上红头绳,插上银簪,包上丝帕。出门时披红插花,开脸打粉,绞去脸上汗毛,勾眉成一弯新月,实在是如花似玉、美若天仙。与同寨姑娘依依惜别。新郎派来花轿,行开门礼,备有背亲带、护身带、压轿米、照轿油、露水衣、露水帕、露水鞋等物,要杀公鸡洒血绕轿驱邪,用猪头和鸡到土王庙供奉菩萨。然后,接亲队伍抬着花轿敲锣打鼓、奏乐鸣炮,一路欢腾浩荡地朝新郎家奔去。到了新郎家门口,圆亲娘接新娘下轿,从七星灯上跨过。到了中堂,新郎新娘身披红布,脚穿踩堂鞋,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入洞房,同吃圆亲饭,喝交杯酒。新娘兄弟于次日穿草鞋赶到男方家喝赶脚酒。新郎用一匹红搭在肩上,亲朋好友分别给他头上插状元花。新郎新娘向道喜宾客敬茶,宾客要往茶盘里丢茶钱。五是回门。新娘回门有“三天回门当日转,九天转脚宿三晚,一月转脚宿九晚”之说,故时间不限。新郎需带上各类礼品随新娘同去省亲,回敬长辈。早去晚归,不能留宿。土家族夫妻离婚是双方感情破裂后写“休书”,规定赔偿数额是“男三千,女八百”:如男方提出离婚要赔女方三千元作补偿,女方提出离婚要赔男方八百元作补偿。由双方请人作证,办完手续了结。 尚寨土家族过去实行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造成了极大障碍,他们常用歌声表达内心的不满和反抗:“姐到娘家一十六,埋怨高堂老父母,儿女婚姻终身事,偏偏不能自做主。”对媒人十分痛恨:“媒人嘴皮薄,会讲又会说。活的讲得死,死的讲得活。”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这种包办婚姻制已逐渐改变,男女青年渴望自由恋爱组建美满家庭的夙愿正在实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