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洲有哪些高中比较好

我想送弟弟到美国读高中
加洲有哪些高中比较好,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有什么区别?
费用又怎样?
他现在初2
他什么时候去才是最好呢?
我觉得高2时去就差不多。

好的追加50分!
不是初2就去读 起码再过2年吧。
我没有亲属在那边。

美国初中只有2年; 高中则为4年,普称为9至12年级。

加洲很大,公立和私立的好学校也很多,师资与排名不相上下。 而且选择好学校也要考虑其他外在因素,比如学校的所在地点,人文环境。。。在加洲,很多大城市比如San Francisco, Los Angeles, San Diego它们的居住环境差异非常大,很多小孩不见得就习惯。

私立学校很多有天主学校,私营学校。。。一般是小班制,一年基本上分3学期,有些则是2个学期,学费各所学校均有不同,有提供宿舍或没有,这些你需要好好搜集一些中意的学校,然后亲自和他们联系上,好掌握他们具体的入校手续。

公立学校也有非常多很好的学校。 弟弟现在上美国所谓的8年级,明年就会上高中了。 现在来是最为适合不过的了。
1) 他的母语已经有非常良好的基础。 到了美国高中,马上就可以考AP-Foreign Language考试,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拿3年的AP语言课程,相当于其他小孩上了3年的中文课那样的文证。 所谓的AP就是Advanced Placement, 是对于那些有企图心和实力的高中生设计的大学课程, 拿越多的AP课程,对于以后申请大学,越为的有力。
2) 国内的数理化基础性比在美国的初中生来的强。 弟弟到了这边,马上就可以参加公立高中的数学入学测验,这样一来,在9年级时,就可以拿比较进阶的课程。 数学来讲,分别是Algebra -> Trigonometry ->Pre-calculus -> Calculus AB (AP) -> Calculus BC (AP)。
很多小孩在高中最后一年(12年级)上到PreCalculus 或者 Calculus AB就算是不错的了。 那些最后被名校录取的学生都争取在12年级时拿最后的BC课程。 拿完后,参加最后的AP考试,如成绩理想,大学学分也有了。

高中最为重要的就是10和11年级。 申请大学,GPA也就是所谓的平均分也很重要。 弟弟要多拿Honor 和AP课程,多参加校外和社团活动,在这里,大学很注重学生的整体素养,并不只专著在他的学习成绩上面。

如能9年级来,是最好的了。 1)他还有时间拿些ESL课程,努力把英文说/写好,这样子在最为关键的10年级时,就能和别的美国小孩一样拿正常的Regular English, 甚至Honors English。 11年级以后,就设有AP英文的选择了。 如高2来,那就是11年级了,如果你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弟弟能就读美国高等大学的话,那11可能就有些晚,那么他毕了业就要去Community college社区大学就读2年,把基础课选修完毕后,再转入其他正规大学,如UC Berkeley, UCLA, UC San Diego,这些非常有名的加大系统大学。

希望能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5
公立免费,私立一年3-4万美金吧
你在美国有亲属吗?要不的话,初2小点
第2个回答  2009-03-15
中美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迥然不同,如果说,中国家长和孩子因目前特有的高考制度和教育资源的稀缺,面临的是信息的不对称,要在微小的余地中作痛苦的选择的话,那么,在美国,父母和孩子们则面临着信息极其丰富,选择机会太多所带来的困惑。而对那些夫妻的大学本科及之前的所有教育均在中国完成的华裔父母来说,为他们在美国出生、成长,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将在美国生活的高中孩子——俗称的“ABC”孩子选择一所大学、一个专业,好比又是一场中美文化的冲撞。这种冲撞在夫妻间,在孩子和父母间,在孩子的同学间,伙伴间展开。4月3日这里的周末,记者在硅谷一家餐厅“旁听”了一场择校讨论。

中国父母和ABC孩子

先介绍这对父母。父母亲的英文名分别是最普通的约翰(John)和简妮(Jennifer),中文名分别是高松来和张祺,均50出头年纪,都是北京籍人,原来均在北京旅游部门工作。来美20年左右,国内第一批留学热潮的产物,如今步入美国“小康”:一幢按揭快一半的楼,父母和18岁的儿子查尔斯各一台日产车,父亲在硅谷一家社区学院(相当于国内大专学校)任副教授,教计算机,已取得终身教职,年薪6万美元(税前);母亲在硅谷一电脑公司任职,是普通行政人员,年薪约6万美元(税前)。这对父母业余最大爱好是阅读和写作中国文学。

查尔斯,生在父亲读硕士的伊里诺州,小学在佛罗里达州,其时父母在佛州工作,初中时,父母在硅谷谋得工作,就来加州湾区读一个叫MissionSanJose的公立高中,该高中在评比中被定为教育质量比较好的学校,周围房价被望子成龙的父母——主要是亚裔追高。

查尔斯眉眼如父母,端正秀气,体魄像白人,壮实黑亮,最近几年每年回中国过暑假学中文,但平时和父母交流多为英文,实在是因为周围同学都讲英文。

所以,他们一家这场择校争论基本用英文,而且由于他们特意请来他们的朋友——加州州立大学东湾校区英语系教授、且做过大学招生工作的Kevin教授来提供意见,所以,其间也有不少美国大学的基本信息。只是为了照顾我,他们才不得不用中文解释一些说法。

离家不远费用不太贵

查尔斯目前的大学专业已经选定:犯罪学。全家没有异议。4月15日前,他们要在两所学校中作出定夺:一所是西雅图大学(University of Seattle),一所是加州大学尔湾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这两所学校都在美国西部。目前居住在加州的他们基本上没有考虑美国东部许多历史悠久的大学,因为“太远”。从加州飞到美国东部起码要6小时以上。

西部不也有许多名校吗?斯坦福大学或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等?

对我的疑问查尔斯回答说,他非常喜欢犯罪学,希望选一个最重视这个专业的学校,西部一些名校里,有的不单独设系而是放在社会学系或心理系里;还要看该校的犯罪学侧重哪一方面,比如是生物学分析还是传统心理分析。

而母亲则轻轻解释说,读斯坦福这样的私立名校,太贵,学费和生活费一年得四五万元,尽管学校能根据家庭经济情况给予助学金之类,或根据学生高中成绩给予奖学金,但这些支助一般仅占大学生每年总开支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像他们这样家庭,夫妻一方的收入(税后)得给孩子了。

读公立名校,如伯克莱,则竞争太厉害,很难申请得到。这是父亲的说法。

母亲说,西雅图一年学费在3万多元,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学费一年2万多元。

“高考”一年有七次

我和这个家庭接触颇多,经常听他们父母讲如何选学校。这当中,我慢慢知道,美国的“高考”是一个常年不断的标准化考试,就好像现在已在中国流行的“托福”、GRE、GMAT一样。每年有7次SAT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由于SAT成绩两年内有效,许多高中生上高三时就开始考SAT,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为止。

那么怎样计算分数呢?那天,加州州立大学东湾校区英语系教授、研究生部主任Kevin对记者解释说,美国大学看你所考得的那个最高的分数,因为他们认为:这表明你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不可能考出这个成绩。而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你身体不适、学校的英语课有太多的考试和作业,使得你正好处在英语的低潮,甚至是其他什么偶然因素所致。

由于每年可以考7次“高考”,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继续考,因此,美国中学“考生”心态相对正常,各次考试的分数基本起伏不大,以至于许多家有中学生孩子的美国家庭,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昨天或明天又参加了一次“高考”。

各种分数都重要

对美国的高中生来说,如果想上大学,得时时惦记着成绩。考试算分,平时作业算分,做实验算分,课堂讨论算分,有的老师甚至连孩子出不出勤都算分。平时成绩日积月累,到了高校招生时,很多学校就用这个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的参与其实耽误了这对心急如焚的夫妻的思考,因为我得对美国大学的招生制度进行“扫盲”。Kevin说,大学招生办在审核申请材料时,会注意看你的学校成绩的发展趋势:是往上走,还是走下坡。“平时成绩”还包括选什么课。大学招生办据此去分析你选修这些课程的动机和心理。比如,你的成绩单和SAT的考试显示你的理科类成绩很好,而你又仅选理科课程,大学招生办会认为你的兴趣狭窄,不敢挑战自己,意图“藏拙”……

美国中学生校外活动分成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个人兴趣爱好……高校招生办公室不在乎学生参加哪一类活动,在乎考生有无特别的地方。招生办看你有无完成中学规定的公益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定)时间,也看你有无打零工经历。高张夫妻自己也只喜欢中国文学,引导孩子参与社会活动肯定不如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家庭,因此,查尔斯只有游泳队成绩尚可一表。好在他们孩子的SAT学习成绩相当突出,很弥补了父母的担忧。

申请学校很麻烦

因为我竭力表现得很开放,以讨好这位沉默寡言的18岁的ABC,终于被这位“公子”表扬我很“sharp”,我估计是说我“拎得清”的意思,我心里暗暗说,我采访过国内那么多孩子还在乎搞定你啊。我告诉他,在中国他的同龄人是如何才能读大学时,他脸上还是很震撼的。不过,他告诉我他是如何申请的,我估计也可以小小震撼一下中国中学生。

首先是根据不同学校发去自己的各种成绩,此外还得写简历,回答大学提出的问题,如你为何选这专业?中学里你喜欢的课你是如何去学习的等,每所学校对学生要求不同,提的问题也不同,他得“见人说人话”。还有就是找人写推荐信,他得自己找合适的人,中学老师啦,社区管理员啦,想去念的大学的校友啊。每个学校得有两封推荐信,就像求职。

父母的择校观

上周一,父亲高从中国赶回美国。他正好有一年学术休假,于是回了老家中国西北部,并在当地一所著名大学做学术活动,因为孩子的选择到了最后阶段,他只好回美国两周,带着孩子妻子去看学校。他们看了附近的华盛顿州的几个大学,看了西雅图大学,也看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等。全家飞机来去,费用一大把。

他们告诉我说,为了吸引新生,这些大学都有不同招数。最客气的是华盛顿大学,中午请吃一顿饭,最温馨的是西雅图大学,高年级学生全程讲解,全家3人还共同听了一堂专业课,妈妈和爸爸都知道了犯罪学是怎样一门课,今后可能的就职方向。最牛气的是UCI,发了些册子去几个主要地方,就算完事。这最后成为这对夫妻选学校的焦点之一。

妈妈和儿子很喜欢西雅图大学(私立大学)的氛围,该校的犯罪学系师资力量不错,学校小巧玲珑,两千本科生两千研究生,学校是新的,所在城市西雅图地处海边景色优美,有微软和波音等大公司,校园给人感觉美丽,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亲近,乐于助人。最本质缺点是学校不够有名,最本质优点是学校小,学生少,老师给本科生上课会很尽职尽心,母子在校园里觉得很“舒适”。

一边的Kevin教授倾向小学校,说专业课老师是否有水平,是否尽职很重要。小班上课学生受益机会多。他说公立大学本科生不太受重视,一两百学生,老师讲完走人,有很多课是TA(学生助教)改作业。UCI有几万学生,本科生的师资不突出,因为学校名气是在做科研上。

查尔斯和他妈都有这感觉,说这学校如此之大,本科学生如此之多,自己怕是汪洋一滴水,没人重视。

父亲高松来自己也在大学里上课,对此很不以为然。说爱学习的学生不在乎下课是否找得到老师提问,自己就会学。他倾向于名校,说名校让孩子会有自豪感,学习力量也大些,而且今后出去找工作容易。他喜欢UCI。

在择校上全家有了很明显的分歧。但是,母亲说,她其实也舍不得UCI,毕竟这是在全美排名40多名的公立大学。看得出,名校对查尔斯同样有诱惑力,他至今不表态。

父亲高还是表示:我们是中国人(其实他们夫妻早入美国籍,为了在美生活便利),不是“美国人”,老是强调“感觉舒适”。母亲张不高兴地反驳丈夫:可孩子今后要在美国继续生活下去。目前已经是个ABC了,你老用中国吃得苦中苦一套来教育孩子,不合适。

父亲高脸上明显不愉快了,但并不是针对太太,他说他左右为难:黄皮肤的孩子美国心,怎么教育好?

华裔父母的“混血”心态

UCI的本科生里一半是亚裔,是全美亚裔学生最多的大学。其中华人又占多数。妈妈张祺倾向于西雅图大学,说去看这学校时,各个民族都有,孩子在那里会很宽松。UCI亚裔太多,他们想,这会不会不利于孩子在美国更深入地“入乡随俗”?

查尔斯勉强坐到饭吃完先开车走了,18岁的他再无耐心和我们这帮成年人混了。他一走开,我突然想起他父母曾和我说他有个菲律宾女友,是其同学,不知她将去哪所大学?

父亲高叹了口气说,这也是我很举棋不定的原因之一:那女孩子要去圣塔芭芭拉读大学,那里离洛杉矶太近了。我一听,惊喜地说这学校不是名校吗?好多诺贝尔奖得主呆着呢。还好,都是华人没人笑我诺贝奖情结。高说,去那读倒好了,是去那个县(美国县比市大,比州小)一所学校学设计之类。

高和张夫妻真的非常“中国化”,也影响到他们的孩子个性。他们的孩子查尔斯在学校游泳队由于被教练认为不够开朗,被“逼”着去结交异性女同学,比如,陪女生去购物一小时。结果,在美国,亚裔里菲律宾女孩倒是具备中西两种特质,比中国女孩热情比美国女孩含羞,于是一个菲律宾女孩看中了查尔斯,两人每周经父母同意约会一次。

张和高早和我谈起过孩子交女朋友这事,每次无奈多于喜悦。在美国,这对华人夫妻必须接受这种下一代的文化变异。妈妈张祺说,她有次悄悄“考问”女孩:你妈妈规定你晚上几点回家啊?女孩惊讶地说:我妈只要我活着,只要我开心,她就很开心了。夫妻听了心里直往下沉,他们理解、尊重目前所在国家里,其他种族的一切文化,他们的同事和朋友几乎是“各族人民”,可儿子真的和一个非华裔女孩来往了,这对父母心里可以说,是很别扭很别扭的。

儿子查尔斯基本接受父母对他和女友来往的一些“限制”,但主要是因为无所谓,他对父母说,我和她一起,只是开心而已,你们想那么多干嘛?其实儿子并非“内向”,而是和我们这些人缺乏共同语言。当他在接听同学手机时,我觉得他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眼前这对温良恭俭让的夫妻的孩子,不折不扣是个美国孩子,街上最“眩”的,就是他们。

儿子要离家房子要换小

高这次匆匆从国内回美,还想换房。现在他们住的房子,房价倒是比他们买时涨了一倍。不过当时,选择这区就是为了这里学校好。小学中学正好都好。

美国没有重点中小学,学生划学区就近入学。但也会公布相对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名单。亚裔尤其是华人移民,对此十分追捧。好学校附近住宅,价格相对高昂。高和张这对夫妻说,他们等孩子读大学后,要把目前的房卖掉,买幢小点的。这倒是典型的美国人做法,老了,大房子不需要了。

可他们那种孩子18岁要离家,所传达出的深深伤感,目前还是被择校的为难压抑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