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1的知识归纳

如题所述

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 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

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 ②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注: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信用工具:

(1)信用货币:含义: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被利为信用货币。

职能:流通和支付手段。

(2)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外埠结算,银行汇票、商业汇票。

A、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B、支票: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近期和远期支票,记名或不记名支票,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①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

②现金支票:是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6、外汇、汇率

(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例:人民币对美元,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则美元贬值,汇率升值。

①外汇汇率:一定单位的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兑换数量比以前多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币值升值,兑换数量比以前少,外汇汇率降低。

②汇率波动的影响:

A、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和资金外逃。

B、一国货币汇率上涨(即货币对外升值),通常会引起出口减少和进口扩大,使一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下降。但可以提高该国货币的信誉,提高该国的经济地位,吸引外资流入。

由于汇率波动对经济影响作用,使它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为了刺激出口增长,往往采取直接宣布本币贬值即本币汇率下降的做法。

③汇率合理稳定的重要性:

A、合理的稳定的汇率是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一国看,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外贸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强 国际储备。

B、从世界上看,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促使国际资本正常流动等,相反如频繁急剧波动汇率会加剧国际经济竞争,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会刺激国际投机,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

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处于有利地位。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高,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注:掌握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见导学)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见课本P17-19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影响

①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②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③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差距过大,影响消费需求)

(2)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平的关系:在人们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则提高,消费水平也提高。

②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奢侈品低。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此外,商品、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4、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面面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①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②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③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④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6、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①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②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

2、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

成分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含义
社会全体劳

动者共同占

有生产资料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

生产资料

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

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中

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
处于支配地

位是其支柱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资金,缓解就业

压力,增加积累和税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

性,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参考资料:baiduzhidao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02
要点: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2.财政的作用
3.我国税收的性质
4.我国税收的作用
5.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难点:
1.财政赤字的增加会引发通货膨胀吗?
2.弄清“税收”、“利润”、“债务”、“罚款”与“收费”的区别
(1) 税收与利润的区别。
(2)税收与债务收入的区别。
(3)税收与罚款、没收财产等的区别。
(4)税收与收费的区别。二者都具有强制性,
3.弄清“纳税人”、“负税人”、“代扣代缴人”与“征税对象”的区别
(1)纳税人与负税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纳税人与代扣代缴人的区别。
(3)纳税人与征税对象的区别。纳税人是纳税主体。
重点:一、我国银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1.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1)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形式将社会上闲置的货币集中起来,又以贷款形式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贷给需要资金的生产部门,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
(2)银行通过资金活动,成为联结国民经济的纽带和对宏观与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工具。
2.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银行对国民经济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二、公民个人储蓄存款的重大作用
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1)个人的劳动报酬,个人可以任意支配,但为了选购自己满意的商品,留作后备,这部分资金要退出流通。在一定时间之内被推迟的购买力,银行通过吸收储蓄,继续作为资金投入流通。为了保持货币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的平衡,国家在安排消费品供应时,要充分预计到在群众可支配收入中,有多少可以转化为储蓄存款,在安排消费品生产中,就可以相应地减少一部分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保持货币流通量适应商品流通量的正常需要,从而稳定货币,调节流通。
(2)当购买力的增长越过了商品可供量时,国家通过储蓄业务,把市场上多余的一部分货币采取信用回笼的方式吸收进来,使货币流通趋于正常,保持物价稳定。
(3)银行吸收公民个人储蓄存款,把这笔款转化为生产、建设资金后,又支持市场某些紧缺商品的生产,增加更多的商品供应,促进货币购买力和商品供应的平衡。
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正确理解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1)具有一般中央银行的职能:①作为发行银行,它集中了我国的货币发行权,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行人民币,以调节货币流通,保持货币的稳定。②作为银行的银行,它不具体办理对工商企业的信用业务,只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支持、组织和管理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③作为政府的银行,它代理国库,是政府的总会计和总出纳;代理国家进行黄金、外汇的储备和交易;直接对政府贷款,以解决财政临时性的资金周转困难和弥补财政赤字;代表政府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2)具有政府金融管理机关的职能,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具体职责: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的命令和规章,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等等。
四、弄清“金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区别
一、重点
1.市场交易的原则
第一,搞清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之所以要遵守一定的交易原则,是因为这些原则能规范市场交易活动,能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有规则地进行。而如果没有市场交易原则,整个市场交易活动就会无秩序,就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因此,要掌握市场交易原则这一内容,必须首先弄懂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
第二,要掌握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懂得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这些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请注意教材中的例子、漫画和各种小栏目。
第三,认识当前我国商品服务市场上商品交易原则的实施情况。例如广泛开展的“承诺制”和“百城万店无假货”等,实际上就是对市场交易原则的具体贯彻。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一,要懂得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大作用,要知道消费不仅仅只是吃穿住用的家庭小事,而是关系到社会和集体利益的大事。这是因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是使生产过程最终实现的条件,消费能带动新的产业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的质量。正因为消费具有这样重大的作用,人们不能人为地抑制消费,不能使消费滞后,而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提高消费水平,使消费和生产协调发展。
第二,要掌握正确消费观的内容。一是适度消费或合理消费,即家庭生活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要量入为出,不随波逐流,不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不搞超前消费、一步到位消费、崇洋消费。适度消费就是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使消费与生产力的发展及家庭收入的多少相适应。二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在注重物质消费的同时,注重精神消费;在保持人的生理健康的同时,注重精神消费以增进人的精神健康,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同步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三是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建立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三,要明确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这是因为:一、从传统美德教育的角度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的传家宝。我国人民就是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去克服困难,夺取胜利,创造辉煌灿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二、从现实国情教育的角度看,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人口多,底子薄,因此,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更不能丢。三、从品德修养教育的角度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对于一个人优良品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是非常有好处的。
3.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一,明确消费者的权益具有客观性,即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恩赐,而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理所当然要获得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第二,知道作为一个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消费者权利的内容略)。
第三,要知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机构有哪些,它们各自的职能是什么。这样,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后就知道该找哪个机构解决。(具体内容略)
第四,要知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通过什么途径解决(消费者权益受损后寻求解决的具体途径图示如下)。
与经营者协商解决不成→请求协调解决不成→向行政部门申诉或提请仲裁机关仲裁不成→向人民法院诉讼
第五,还要懂得,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消费者既要学法、懂法、用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损害经营者的正当权益。
二、难点
(1)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并不是对方的恩赐,而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理所当然要获得满意的商品和服务。
(2)消费者权利使用得越充分,市场运行就越有秩序。因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只是对消费者本身有利,对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经济的发育也有重大作用。作为消费者,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决不要畏首畏尾,而应理直气壮地要求相应的赔偿。
(3)国家依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作为消费者,要增强自己的权利意识。在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能忍气吞声,不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要懂得姑息就是纵容的道理。
一、重点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特别是经过三次科技革命,生产的社会化发展为国际分工体系,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从仅有的商品交换,广泛渗透到生产协作、技术、信息交流、资金融通和劳务合作等各个领域,生产的国际化达到空前的程度。面对国际竞争,中国不可能孤立地、闭关自守地发展,而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发展对外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发展市场经济更加离不开改革开放。首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开放性,它使各国市场不再彼此封闭,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国际大市场这一整体。各国必须突破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提高经济效益。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来合理配置国内资源。其次,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引进国外的竞争机制,在一国内部搞市场经济是不可能的。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只有努力做到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在当今世界上,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国际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进行的,发展速度是个尖锐的问题。由于我国资金不足,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努力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差距,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
2.我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对外贸易是连接国内生产和国外消费、国外生产和国内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连接国际分工参与国的共同纽带。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一是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有限,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通过对外贸易,可以进口我国稀缺的原料、物资、技术、设备,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向国外出口我国生产的工业、农业制品。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二是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我国现代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加快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四是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同类的各国商品价格,不由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国别价值如果低于国际价值,就有较强的竞争力,若高于国际价值,就缺乏竞争力。通过对外贸易,可以给国内企业一个压力、动力,促使国内企业产品的国际化水平提高。
3.正确认识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该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掌握: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基本原则的内容: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必须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第二,我国坚持对外贸易的上述原则的原因: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因为:一是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和发展。二是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现代化寄托在国外的“援助”上。三是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则,才能在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是因为:由于对外贸易关系是主权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所以这种经济往来必须是平等的、互利的。在发展对外贸易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采取的经济形式、经济手段和科学经营方法,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所取得的一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优秀成果,但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包括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第三,在坚持对外贸易基本原则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能单纯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二是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更不能对立。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一方面,要对进口严格控制,或采取反倾销措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民族工业;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应走进世界市场的大舞台,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竞争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壮大民族经济。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学习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要积极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及其构成因素为自己服务。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要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的精神,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反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难点
1.我国为什么要积极争取恢复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
第一,中国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成立时的23个创始会员国之一,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与关贸总协定的正式关系长期中断。1986年7月,我国政府正式提出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大形势,促使我国提出恢复缔约国地位的申请。我国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都有合法席位,作为多边国际贸易体系的世贸组织,没有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的中国参加是不完整的。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开始行使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的权利,同时承担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相关义务。
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既定国策,我国的经济已转变成开放型,世贸组织的原则和规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日益加深。我国重返世贸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可利用关贸谈判解决与其他国家在贸易上的摩擦,维护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权益。
第三,我国恢复世贸组织缔约国地位也面临挑战。如大幅度关税减让,会使我国本来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受到冲击,使一些企业和产品不能再依靠提高关税进行保护,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
2.世界市场价格、国际价值、国别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又称国际市场价格,它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或者说是以货币表现的商品的国际价值,它的形成是以国际价值为基础的。
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大小不是取决于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决定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这个世界平均的劳动单位,是指在世界平均技术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国际价值是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国别价值是相对于国际价值而言,它是由商品在一国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虽然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的惟一依据;而国别价值是指在各国国内市场上商品交换的依据。在世界市场上,各国商品的国别价值必须还原为国际价值,才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交换。所以,国别价值是国际价值的基础,国际价值是国别价值在商品经济的更高阶段的转变形式。各国商品的国别价值在多大程度上表现为国际价值,与各国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一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越高,其商品价值就低于国际商品价值。按国际商品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就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相反,一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越低,其商品价值就高于国际商品价值,按国际商品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可以充分运用《经济常识》第一课有关商品价值、商品价格、劳动生产率等知识,进行对照和延伸。
3.正确认识外汇与外贸、外债、外汇储备的关系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在国家对外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外活动中,出口可换得外汇,进口需要支付外汇。发展对外贸易关键在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进口也才有保证。
外汇储备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支付手段的储备,是国家经济的后备力量。包括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外国有价证券及国外存款。一个国家为应付国际收支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1998年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400亿美元,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亚洲金融危机面前,我国政府郑重地对世界宣布,由于中国外汇储备雄厚,中国国内经济稳定,人民币不会贬值。表现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中的重要作用。2001年,我国外汇储备达2122亿美元,是我国抵御金融危机的保证,也增强了我们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中保持稳定发展的信心。
国家向外国借款、向国外贷款、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这些构成了国家的外债。国际间的货币债务大多是可以通过外汇进行结算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对华投资大幅度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海外直接投资接受国,外资的引入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利用外资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可超过我国的债务偿还能力、技术消化能力,要按长、中、短三个不同时期偿还。根据我国的外汇储备和对外经济发展,我国完全有能力偿还外债,不会发生债务危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