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1.卞和与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我相信我是对的!”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如果不是卞和的执着与自信,可能和氏璧现在还依然被丢弃在深山之中,无法光照史册了。
2.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3.跨下之辱
淮阴侯韩信,淮阴县人。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什么善行可以推荐做官。又不善于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吃,别人都很厌恶他。(“性钓鱼于淮阴”的“性”,应是“信”)韩信没事就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很高兴,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很好地报答您。”女人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
韩信一次到市集去,被一个屠户欺辱,挑衅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就真的趴在地上,从少年的胯下钻了过去。整个集市的人都嘲笑韩信,以为他胆子真的很小。后来被萧何推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筑坛郑重的封韩信为大将,再后来韩信因为辅佐汉王刘邦成就霸业的功劳,被封为齐王。
二、现代故事
1、李四光粉碎“中国贫油论”
李四光,卓越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国西部打井找油,结果毫无所获。于是以美国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就断言中国地下无油,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
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他说:我就不信,油,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开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他当时还预见西北也有石油。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
李四光靠自信、自强彻底粉碎了“中国贫油论”。
2.从小事做起,台湾首富王永庆的故事
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3鼎泰丰
鼎泰丰的油行
鼎泰丰创办人杨秉彝先生,出生于公元1927年的中国山西省。公元一九四八年的夏天,二十一岁的杨秉彝先生在国共内战时期,毅然决然地坐上「花莲号」,从上海漂洋过海地来到了台湾闯荡,并找到了台湾的舅舅。在舅妈的协助之下,杨秉彝先生得到他在台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恒泰丰』担任送货员。两年后,由于工作勤快,为人忠厚老实,老板便开始让他负责看帐和管理店内进出货。二十八岁时与同样在『恒泰丰』工作的赖盆妹结婚。婚后继续在油行工作了三、四年,直到有一天,老板因为转投资失误,使得『恒泰丰』受到牵累,一蹶不振,最后油行被迫解散,秉彝夫妇只好不舍地离开。此时的秉彝已经三十一岁了。离开油行后的秉彝夫妇决定自行创业,那么,新店要取什么名字好呢?杨秉彝先生想了想,他是向『鼎美油行』批的油,而自己又出身于『恒泰丰』,不如就取名为『鼎泰丰』吧,也算是感念『恒泰丰』老板夫妇对他的恩情。而也于此构成了『鼎泰丰』的雏型。此时是公元一九五八年。当时电话很难申请,信义店现在仍在使用的二三二一八九二七的电话是向山西老乡时任监察委员买的,趁买电话之便,又拜托同乡监委向 于右任先生索了一幅字当招牌『鼎泰丰油行』,四十多年来一直悬挂在信义店鼎泰丰的入口处。
鼎泰丰小笼包
秉彝凭着以前在『恒泰丰』油行建立人脉和良好商誉,『鼎泰丰』油行的业务很快就上了轨道,累积了一点积蓄后,夫妻俩东凑西凑的在信义路上买下了一个店面,把油行迁入这边,就是鼎泰丰信义本店现址。到了民国六十九年左右,罐装色拉油问世,民众对于购买油品的习惯有了全新的改变,却也因此,『鼎泰丰』油行的生意受到前所未见的冲击,生意越来越差,杨秉彝夫妇日夜愁眉苦脸:「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然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杨秉彝夫妇以为这是他们事业的尽头时,却万万没想到这次的事件成为『鼎泰丰』转型的契机。杨秉彝夫妇接受『复兴园』唐老板的建议,把原本卖油的店面改成一半卖油,一半卖小笼包。而『鼎泰丰』的小笼包在毫无宣传之下,凭着真材实料,客人吃过皆赞不绝口,吃过的客人一个带一个地上门,生意极佳。就这样,『鼎泰丰』结束掉油行的营运,正式经营起小笼包与面点的生意,而『鼎泰丰』成为国际品牌的传奇故事也就此展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