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目

材料一: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是电视系列片《知识改变命运》的赞助者.每一集的主人翁都因知识改变了自己,影响了社会,看完之后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
材料二:2001年教育部做出规定,进一步放宽参加高考的条件,取消年龄和婚否的限制.结果,当年全国就出现25岁以上的考生16265人.最大的73岁,他就是当今全国年龄最大的新生,73岁的汪侠老人.
(1)李嘉诚富可敌国,却不教人赚钱的“秘诀”,而是赞助拍摄电视系列片《知识改变命运》,大声倡导让人拥有知识.这是为什么?
(2)除了学校教育中的课堂学习外,你还通过哪些途径、手段来学习?试举二例.
(3)材料中73岁的汪侠老人还要参加高考,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论断传到中国,就变成了“知识改变命运”,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是他看到了人越了解自然,就越不畏惧自然,越自由地周旋于自然才得出的论断。通过追求知识、掌握知识、获得新知识,人类不断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知识和对知识的渴求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对中国农村人来讲,更实在的说法就是不读书就没法脱贫,春华一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春华读书勤奋,成绩优异,相信春华生平的愿望也是通过读书能够改变家人的命运,然而,读书,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品,有人算过一笔账,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农民几十年的辛苦劳作!春华的伯父告诉我,春华家里现在还欠了2万余元的债,家里靠养羊、种5亩田,和一亩多的地来支撑,春华的哥哥学习成绩也不错,但为了弟弟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也只有几百元一个月,春华的父母都因过度劳作而体弱多病,春华的父亲病重的时候咳血就是一大碗一大碗的咳!一天只能吃两顿饭,且很少有荤菜,也就是说,一家子的全部投入都放在了春华的身上,供他读书!

我相信,像春华这样的家庭,中国不在少数,我也曾问过春华的伯母,如果你们家供养一个大学生儿子,会是什么样子,她说供不起,像我们生活上都基本很难开荤的。我说,那您打算让您孩子读大学吗?她无奈地说“那看他自己了,读不出来,及早出去打工。会读,有希望读出来的,我们也只有拼命赚钱了,把他供出来再说了。”是的,拼命赚钱,拼命省钱——哪怕一分一厘也要紧紧揣着,一张钱恨不得分成两半用。就像春华的父母,他们身上因过度劳作加上营养跟不上,患有多种疾病,却又无钱治疗,只得熬着,还要养羊,种田,下地……哥哥弟弟也放弃读书的机会,打工来负担这个家庭,却又工资微薄;春华也是过着节俭的日子——从来没下过馆子!从十几里路外的中学回来时,带去的50元钱因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身上只剩下两块钱,只能走路回家。这样的用知识去改变命运的过程对他们一家子都是何等的艰难与痛苦!

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我毫不怀疑知识的力量,但是,这个过程对于农村人来讲,太难,难于上青天,即使能熬过这个过程,生命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这是一种绝望,更是一种悲哀!

知识改变命运呼吁催化剂,我在春华所在的高中了解到,学校会自己弄一点钱资助一些贫困学生,但也是僧多粥少,这还是一所百年名校,其他的很多学校,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来设置这么一个帮助措施,而就是这么一所省重点中学,现在也负债2000多万!

教育不应该成为个人事件,它需要我们政府的支持,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增加投入减少收费,而不是少投入还要拿走一笔,需要学校单纯的教学环境,而不是教育产业化,让知识改变命运也不是一个口号,要使它更顺利成为一种现实,就必须要一种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在中国来看已经急不可待。因为无数的生命正在煎熬中翘首企盼。

首先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因为我有机会、有能力接受到很好的教育。有一句话叫做“知识改变命运”,我觉得我们都市里面适龄的年轻人以及学生,有这么好的条件去读书,然后长大以后又有这么好的工作和条件,我觉得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我也特别感谢刘部长和陶会长能够让我有机会在希望书库这样好的一个平台上做一个形象大使,然后尽一点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一些读不了书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够尽早在我们的希望书库的帮助下读到书,希望他们用知识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

其实我所说的改变命运,并不是说农村的孩子就一定走到都市当中,其实他们可以用他们独到的学到的一些知识来改变旧的农村,然后有一个新农村的新的景象出现。我觉得无论是从事任何职业,任何行业的人,如果有机会,如果有能力都需要去做一些慈善的事情。其实我有一个想法,如果在生活当中我们把做慈善当做是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想着它是慈善的事情才去做,而是要把它当成一种生活当中的习惯,这样的话才有可能普及开来。因为毕竟一个人,或者一些人的力量还是很少的,如果把它当成一种习惯能够普及到所有大众身上,我觉得这样的力量才是庞大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