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

如题所述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SgXkDmK-Pu7aqSE5od-zQ

提取码: i6zb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stem科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2
×

幼儿园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选择课题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有步骤地开展的幼儿科学活动。目前,幼儿园正规性科学活动走过了以幼儿接受与教师灌输为主的“常识”教学阶段,进入以幼儿为主的“做中学”阶段,那么我们教师如何能更好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早在1925年,陶行知就指出:“儿童好奇,科学教育应从儿童时代下手”。科学是需要好奇的,而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共同特点,我们教师应该积极的保护、支持。如果教师持以冷漠、忽略的态度,有时还会责怪幼儿问题太多,就会极大的挫伤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曾经在一次“保护牙齿”活动中,有幼儿问我:“我怎么会有龋齿呢?”我没有直接回答,而运用白醋、鸡蛋做“蛋变软了”的实验引导幼儿寻找答案。首先我出示了鸡蛋、白醋,并告诉幼儿老师要给大家做个实验,这时每个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鸡蛋”的身上。然后我请大家用手摸一摸鸡蛋是硬的还是软的,孩子们都说“鸡蛋是硬硬的”。接着我马上把蛋放进了原先准备好的“白醋”里,过了一段时间拿出来,再让幼儿摸一摸,结果发现鸡蛋变软了。通过这个实验活动既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带疑惑去学习,通过观察和动手感知激发了学科学的主动性。幼儿的问题虽然没有立即得到回答,但在无意识中却学会了探求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幼儿“无心”的好奇心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进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学习欲望。因此说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非常重要,作为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保护和支持好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学习
《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探究”要求孩子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有别与常识活动,光是动手活动还不够,儿童还必须有动脑的活动。那么,怎样判断一个活动是否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幼儿“探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还是以“保护牙齿”为例,孩子们提出“我怎么会有龋齿呢?”这说明孩子已经开始发问了,并且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这一点非常可贵,于是我就抓住了这一契机进行了实验活动。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孩子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上面的“鸡蛋”实验过程中,让大家通过摸一摸——观察——摸一摸的过程中来获取知识,明白了“龋齿”的原因是。再次,活动中孩子收集了有关的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解释;最后,活动中孩子们之同有充分的合作与交流等等,使孩子们在不断探索中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过程中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科学的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教师们常常感到很困惑的一个问题。我认为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同一个主题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出现。
很多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认为幼儿曾经涉及过的主题就不能再组织了。其实,只要所设计的情境、活动的设计、目标不同,同一个主题可以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例如在“有趣的图形”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在小班、中班、大班各年龄段开展活动,只不过所提出的要求不同。在小班我们主要是要求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能正确的说出图形的名称,并在周围环境中寻相似的物体。到了中班我们的要求就不一样了,不仅要说出图形的各称还需要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还要感知图形之间的简单的关系,如知道2个正方形可以拼成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也右以分成2个长方形或2个三角形等;并学会不受颜色、大小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辩认图形。到了大班我们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学目标会更高。在完成中班的任务的同时,我们还要求幼儿感知立体图形和图形的关系;学习将1个实物开形体分成相等的2份或4份,知道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来的实物或形体小;2份或4份合起来仍是原来的实物或形体。数学活动是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更注重年龄特征。在其它科学活动中同一主题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幼儿中出现,只是教学目标不同。
(二)选取的知识内容能使幼儿进行探索学习
在科学探究中,为了使幼儿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如观察、比较、分类、测量、交流、预测、假设、实验等来发现周围事物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比如,小狗的外表,各种树木的形状等等,这些知识只要儿童去观察就大致能了解了,没有必要设计成探究活动让儿童一一去发现,因为这些知识在科学方法上可能是雷同的。而例如“有趣的磁铁”这一活动更注重探索性和活动性。我在开展中班“有趣的磁铁”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自己去玩一玩磁铁,然后要求孩子说出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住并归类只有铁制品可以吸住,而一些塑料、纸张等不能被吸引。这一活动过程为下一步探索指出了方向, 最后孩子们进一步去操作,使他们更深入的明白磁铁的特征。孩子们只有通过操作、比较、交流等获得知识经验,并同时掌握了重要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三)在选择和组织科学教育内容上,要注重生活性和连续性。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很多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育内容,事实上,我们原有的常识内容中,有很多简单的科学知识都适合让孩子进行探究学习的,比如有趣的颜色、有趣的弹性、水、空气,等等;此外孩子们身边很多的生活现象也都是很好的科学教育内容。例如大班科学活动——悬浮的鸡蛋,让幼儿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并要求幼儿独立操作、记录,会用自己的语言所发现的现象。这个活动还可以延伸,让幼儿在操作区进行探索,既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也体现了科学教育的连续性。.
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要注重“良好心理环境”的创造。
心理环境是一种看不见的环境因素,但它对幼儿学科学的影响又非常明显。主要有维持儿童探索过程的开展,激发儿童的自由探索和创造,培养独立、自主和自信的学习的作用。当孩子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因难,就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帮助儿童克服困难,继续探索。这时,如果教师鼓励孩子“再试一试”、“想一想”,也许就能使原来打算放弃探索的孩子坚持探索下去。我们教师还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需要,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和独立的机会,就能为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心理基地”,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充分的支持,在孩子希望自主的时候又给予充分的自主,使之成为独立,自主而自信的学习者。
因此,我们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保护幼儿的好心,能选取适宜幼儿年龄的学习内容。宜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指导幼儿,尽量避免直接告知幼儿答案或代替幼儿操作,还应该根据现场幼儿的现场情况,灵活调整指导方式,以期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6
首先保证安全性,例如卡片类的要做成圆角的,木制品要打磨光滑,特别小的东西例如按扣类的尽量少用。化学类的东西必须是对身体没有伤害的,现在的科学课里有一节是《制作洗手液》,这节课就不好,里面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就不能用,可是好多的科学材料还在用。
其次,要保证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感兴趣,他才愿意去学习,在操作的同时学到了知识。
再次,要保证课程的合理设置。有的课程明明适合大班上,可以偏要给小班的孩子上,弄得操作需要老师上课帮忙。一节课要知识点不能多,一到两个,操作适中,原理简单,易于讲解,材料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8-20
中科院开设的儿童心理学,针对0-12岁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内容主要是针对儿童的大脑潜能开发,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创造力培养等。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儿童的心理规律,更好的进行教育和引导。
相似回答